顶点小说网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1182章 新两京五都

第1182章 新两京五都


距离,永远都是制约政权统治的首要因素。

    如今的苏曜,已经凭借自己不讲道理的力量,征服了自日本到欧洲的广阔疆域。

    但是,他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的绝对优势和个人无与伦比的威望之上。帝国的骨架虽然庞大,但血肉经脉——即有效的行政管理、文化整合与经济联系——还远未充实。

    若不能尽快将这片广袤的疆域真正熔铸为一体,那么在他之后,这个看似无坚不摧的巨人,很可能因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和沟通的滞涩而分崩离析,一如曾经辉煌一时的亚历山大与蒙古帝国一样。

    因此,苏曜就把目光放到了海洋之上。

    众所周知,地球的71%都是海水,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距离,使得全球性的帝国成为可能。苏曜深知,他不可能永远依靠格里芬的奇迹之力来维系帝国的运转。

    要想让从日本海到地中海的广袤疆域真正融为一体,或者尽可能晚的崩溃,给汉文明留下足够的遗产来突破时代的桎梏。那他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不依赖于他个人的、高效而持久的联系网络。而海洋,正是这个网络最理想的载体。

    “陆权终有尽,海权方无涯”

    吕布等人咀嚼着苏曜留下的话语,陷入了一阵沉思。

    坦率的说,出身内陆的诸将心中虽有震撼,却未必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他们早已习惯了在马背上纵横驰骋,对于浩瀚海洋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渔盐之利”和“波涛之险”的层面。

    不过,他们对于苏曜的雄心那是无比的支持,当即很快就在苏曜离开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遭受重创的百乘王朝穷追猛打。

    失去了八万精兵的百乘王朝,在吕布、张郃等汉军将领的猛烈追击下,已然风雨飘摇。

    斯瓦拉杰统帅的阵亡和主力部队的覆灭,不仅摧毁了其军事力量,更使其内部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各地王公、酋长见大势已去,或望风而降,或拥兵自立,曾经雄踞德干高原的庞大王国顷刻间分崩离析。

    吕布亲率关中铁骑,沿着恒河平原向南疾驰,所过之城邑,往往传檄而定。偶有负隅顽抗者,在汉军精锐的强攻和“雷霆之炮”的轰击下,也迅速土崩瓦解。

    百乘王不得不上表归降,将象征王权的纯金王冠与镶嵌宝石的权杖封装在紫檀木盒中,送入汉营,俯首称臣。

    对此,吕布遵循苏曜的旨意,没有再进一步逼迫,率军深入德干高原,而是暂缓军事推进,将重心转向“以治代剿”,以首任天竺大都护的身份坐镇华氏城,开始着手消化这片广袤而富庶的新领土。

    当百乘王朝崩溃的时候,苏曜也已经回到了洛阳。

    盛大的凯旋庆典已经落幕,帝国的中枢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他这次回来,当然不是为了单纯的炫耀自己的武功,而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以匹配如今广袤的领土。

    政事堂中,苏曜与诸位宰执秉烛夜谈,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一套超越时代的海洋战略被系统性地付诸实践:

    其一,便是确立新的“双京五都”制度与一整套辅助海上丝路的“海上驿站”体系。

    毫无疑问,对于如今的领土来说,单靠洛阳一个政治中心,实在难以有效辐射整个帝国。

    于是,苏曜正式下诏,确立洛阳为东京,拜占庭(更名为新长安)为西京。同时,钦点五座核心都城,与双京共同构成帝国的“统治骨架”。

    在东方,苏曜下令于长江下游筑建业,沟通中原并辐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

    在南方,广州(番禺)也荣升帝国直辖都市,成为帝国经略南洋的前哨。

    在印度,以华氏城为南都,统辖印度半岛及印度洋沿岸诸地,兼管南洋水师的粮草补给与船舶建造;非洲则以亚历山大港为西都,掌控地中海与红海的航运枢纽,衔接北非驻军与西洋水师;中亚以泰西封(原安息都城)为都,扼守波斯湾与中亚商路,安抚安息、贵霜旧部。

    如此建业,广州,华氏城,亚历山大和泰西封五都,作为区域性的经济、军事、商业与行政枢纽,与东西两京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如同帝国的七根擎天巨柱,支撑起跨越东西万里的广袤疆域。

    在这些城市之间,又设立了数十个重要的“海上驿站”(如台湾基隆、吕宋马尼拉、南洋马六甲、印度锡兰、波斯霍尔木兹、和欧洲塞浦路斯等),配备港口、仓库、船厂和驻军,为往来官船、商船提供补给、维修和保护。

    其二,便是科教立国。

    身为一名穿越者,苏曜很清楚生产力是一切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靠军事征服和行政网络,无法让这个庞大帝国长久维系。必须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才能支撑起跨越洲际的统治。

    于是,苏曜力排众议,将京师太学与之前成立的洛阳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帝国大学”并亲自担任名誉校长,除传统经史文学类,并设工、商、格物、航海、算学、农政、医药、律法等十余学院广招天下英才,不分士庶,唯才是举。

    同时,在各都督府首府及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初中级学院,在传授汉文和一定知识的同时,也将世界英才尽数网罗,送往洛阳。

    在这其中,苏曜尤其重视航海与格物二院,将西征途中收集的罗马、安息、印度乃至更远国度的典籍、海图、技术资料(如希腊火、螺旋压力机、印度数字、阿拉伯三角帆等)交由大学整理研究,并高额悬赏鼓励造船、航海、测绘、钟表、火药等领域的创新。

    其三,在经济上,苏曜强力推行“金银本位”与锚定金本位的大汉宝钞和海贸官营政策。

    不管苏曜还是朝堂诸公,都很清楚,要维系庞大的帝国,钱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统一且稳定的金融体系。

    而在大征服中,苏曜为大汉收获了无数黄金白银,不能躺在库里,同时考虑到过去“中国钱行”的有效运营也积累了丰富的纸币化经验,苏曜便决定再进一步,将“中国钱行”改为“帝国银行”,全面铺开网点,在统治区内推行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1255/1110998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