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九十六章 余波

第九十六章 余波


铜城的天空依然蒙着一层工业区的灰霾,叶晨和田晓霞怀揣着从秦凤岗那里借来的巨款,心情却比这天气更加沉重而坚定。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笔钱是雪中送炭的温暖,但真正能撼动现状,为王世才师傅正名、从根本上推动问题解决的,还是那篇即将问世的报道。

回到招待所,叶晨立刻投入最后的稿件润色中。在八十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连固定电话都尚未普及。

一个省报记者想要从外地发回加急稿件,无异于是一场与时间和通讯条件进行的艰苦赛跑,整个过程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技术性和一丝不苟的仪式感。

最核心、最可靠的方式,便是通过昂贵且不方便的长途电话进行口述传稿。叶晨光将最终定稿的稿件仔细收好,对着徒弟田晓霞说道:

“小霞,我们必须赶紧去邮局,这篇稿子要用长途电话传回去。”

田晓霞立刻明白了,在省报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她对于这套流程并不陌生,只是缺乏实战经验而已。她迅速检查了采访包,确保记者证、介绍信等证件齐全。

师徒二人再次来到铜城市邮电局,相比清晨,此刻的邮电局更加繁忙。叶辰直接走向挂有“长途电话”标识的柜台,向工作人员出示了省报的记者证和介绍。

“同志您好,我们是省报记者,有紧急新闻稿件需要立刻传回报社总编室,需要挂一个加急长途电话。”叶晨的语气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工作人员在看过了证件后,不敢怠慢,连忙说道:

“请稍等,需要登记,然后排队等待接通。加急电话会优先处理,但线路紧张,也需要时间。”

这就是八十年代长途通讯的现实:挂号与等待。叶晨和田晓霞在邮局长椅上坐下,耳边是其他等待者焦灼的踱步声和接线员透过小窗口传来的“喂,喂,我要接某某地……”的呼喊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每一分钟都关乎着新闻的时效。叶晨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是在心中再次默念稿件,确保口述时万无一失。田晓霞则紧张地观察着通话间的指示灯,双手不自觉的握紧。

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他们。工作人员叫号,将他们引至一个用木板隔出来的、狭小而隔音效果欠佳的长途电话间。

叶晨拿起那个沉重的、听筒线螺旋缠绕的黑色电话,深吸了一口气。电话那头传来了省城方向接线员的声音,经过几次转接,终于听到了报社总编室那熟悉而急促的“喂?”

“总编室吗?我是叶晨!工号0771。”

叶晨首先核对身份,像这种传稿电话,声音必须大而清晰,以克服线路的杂音:

“现在开始传稿,标题是《铜城大牙湾煤矿发生支护钢梁倒塌事故,老矿工王世才舍身救徒英勇殉职》!稿件全文约一千二百字,请准备记录!”

“收到!叶记者请讲,我已经准备好!”电话的另一头,是总编室专门负责记录稿件的资深编辑老周,他面前放着稿纸和笔,身旁坐着打字员,面前是一台中文打字机。

接下来,便是整个传稿过程中最考验耐心和专注力的环节,逐字逐句的口述和笔录。叶辰以平稳而清晰的语速,开始朗读稿件:

“本报讯,记者叶晨、田晓霞从铜城报道……事故发生时,老矿工王世才为抢救违规操作的徒弟安锁子,奋力将其推开,自己却被倒塌的钢梁穿透身体,当场死亡……”

遇到关键信息时,叶晨需要刻意放慢语速,甚至重复解释:

“注意,遇难矿工的名字是王世才,三横王,世界的世,人才的才……对,王世才。被救者叫安锁子,安全的安,锁头的锁……”

电话那头,老周一边飞速记录,偶尔会大声插话确认:

“叶晨!刚才那句“矿方试图隐瞒事故详情”后面的具体情节,信号不好,没听清,请重复一遍!”

狭小的电话间里有些闷热,叶晨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田晓霞在一旁,屏息凝神,听着师傅一字一句将那份凝聚了血与泪、真相与勇气的新闻报道,跨越数百公里的距离,传递到报社。

她能想象到省城那边,编辑老周奋笔疾书,值班主编可能已经站在旁边,等待着稿件的最后一个字落地。这是一种依靠人与人的直接协作,在电流杂音中抢出来的新闻时效。

复核与确认环节同样紧张,全文口述完毕后,老周会挑出几个核心段落与关键数据,与叶晨再次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当电话那头传来“稿件接收完毕,核对无误!”的确认时,叶晨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挂断电话结算了,不菲的长途电话费后,叶晨走出电话间,对着田晓霞露出一个疲惫却释然的笑容。轻声说道:

“稿子传回去了,咱们的任务也算是告一段落。”

田晓霞微笑着点头,这意味着,真相已经踏上了无法阻挡的传播之路。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带着手中的这笔钱和满心的关切,去往那个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送去一丝慰藉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而这篇通过“古老”方式传递出去的报道,即将在省报的版面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省城,省报社大楼。当总编室负责记录稿件的编辑老周,将记录着叶晨口述内容的最后一张稿纸,从打字机上取下,仔细核对完最后一个标点时,他立刻意识到这篇稿件的分量。

他没有丝毫耽搁,拿起折叠,还带着打字机滚轴温度的稿纸快步走向了新闻部主任的办公室,老周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和激动:

“主任,铜城急电!叶晨和田晓霞传回来的,大牙湾煤矿事故,有矿工为救人牺牲!”

新闻部主任接过稿纸,扶了扶眼镜,迅速浏览起来。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快速移动,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而凝重。

王世才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事故背后暴露出的安全隐患,以及叶晨在稿件结尾时对英雄身后事、对矿工生存环境的深沉叩问,都让这篇报道超越了普通的事故新闻,具备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冲击力。

“好!写的好!”

主任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烁着职业性的兴奋光芒,大声说道: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报道!弘扬正气,彰显英雄,也直指问题!”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篇高质量的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稿件!主任立刻拿着稿件,亲自找到了值班的主编。

主编在仔细阅读后,同样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当机立断的说道:

“版面不是已经预留出来了吗?立刻启动加急流程!校队、审核、排版,一路绿灯!务必确保明天头版见报!”

随着主编的一声令下,整个省报编辑部如同精密的机器,围绕着这篇稿件高速运转起来。

先是校对环节,经验丰富的老校对员被紧急召集。他们逐字逐句地核对着老周整理记录的文档,确保没有任何错别字、数据错误或语法歧义。

对于“王世才”、“安锁子”、“大牙湾”等地名人名,更是反复确认,办公室里只听见翻动稿纸和医生核对的沙沙声。

接下来就是审核流程,稿件迅速通过了值班编辑和新闻部主任的复审,主编最终签发“同意发排,头版显著位置”的最终意见。流程虽紧,但每一步都严谨无误。

拿到签发稿的排版车间,在接到稿件后也立刻忙碌了起来。此时的报纸排版还是“铅与火”的时候。排版工人根据文稿,在密密麻麻的字架上,熟练地捡出一个个铅活字,放入手托的排字盘中。

车间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油墨和金属气味,工人们知道这是加急任务,手上动作飞快,铅字碰撞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仿佛在敲击着时代的鼓点。标题被特意选用了醒目的黑体字,以凸显其重要性。

版面初步排好后,通过打字机印出“清样”,再次送回编辑部进行最后核对。编辑们围着清样,做最后的检查,确保版面美观,没有错漏。

最终确认无误的清样被迅速送往报社下属的印刷厂,印刷厂的轮转印刷机早已准备就绪,巨大的滚筒和成卷的新闻纸严阵以待。

当胶片或纸型送达,制版、上机、调试、开印……一系列流程在深夜的印刷车间里轰鸣着展开。带着浓重油墨味的报纸,如同雪片般从机器末端飞速吐出,被捆扎成摞,等待着发往全省各地。

这一夜,省报社的许多办公室都亮着灯。从主编到校对,从排版工到印刷工,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正在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以及一股能够涤荡人心、推动进步的力量。

而当第二天清晨,带着油墨清香的省报被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单位时,叶晨和田晓霞在铜城点燃的这束光,必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也必将照亮大牙湾煤矿的深处……

……………………………………

清晨,铜城市政府办公楼内还带着一丝清冷。秘书像往常一样,将当日的省报整齐地放在几位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

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李建国习惯性地泡上一杯浓茶,然后拿起报纸,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头版,那个醒目的标题时,他端茶杯的手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水溅出几滴,哪怕是烫到手,落在桌面上,他也浑然不觉。

他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平静转为惊愕,再由惊愕转为铁青,最后几乎绿的发黑!他飞快地扫过报道上的每一个字,越看心越沉,越看越火大!

“砰!”

李建国生气的原因再简单不过,煤矿出了这么大的安全事故,死了人,而且还是如此具有新闻价值的英勇事迹和潜在的安全责任事故,他这个主管领导,居然被蒙在鼓里,直到省报白纸黑字里登出来,他才和全省人民一起获悉此事。

这简直是荒谬绝伦!是对他权威的严重挑衅,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铜城市的脸上!

李建国就算是闭着眼睛,用脚趾头都能猜到是怎么回事!无非是大牙湾煤矿的那帮人,担心事故影响他们的业绩、奖金乃至乌纱帽,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低调处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干脆就瞒报漏报,把盖子死死捂住!

“混账东西!”

李建国气的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怒声呵斥道:

“捂盖子都捂到省报上去了!这下好了,全天下都知道了!让我们铜城以这种方式在全省好好露露屁股!”

换作平时,如果事情只在内部小范围流传,他或许还能权衡利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着协调一下。

但现在,盖子已经被省报的记者彻底掀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已经不仅仅是煤矿内部的管理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欺上瞒下、影响铜城整体形象的事件!

李建国立刻抓起桌上的电话,大声命令道:

“马上通知工业局、安监局、宣传部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有大牙湾煤矿的矿长刘志成,半个小时后到小会议室开紧急会议!”

李建国的声音如同结了冰碴子,放下电话,他余怒未消。这次,他务必要给大亚湾煤矿的矿长刘志成一点颜色看看,一是要平息自己心头这股被愚弄的与邪火;二是必须要给省里一个明确的交代。

铜城市委市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绝不姑息!那些把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傻子糊弄的人,往往自己才是那个最大的傻子!

同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李建国也深知,危机之中也蕴含着转机。单纯的愤怒和处罚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善后,如何将这篇已经无法撤稿的负面报道,任何能力转化为积极的正面效应。

他重新拿起报纸,目光落在“王世才舍身救徒,英勇殉职”那几个字上,眼神锐利。对,王世才!这位牺牲的老矿工,就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想通了这一切,李建国再次对着外面喊道:

“小刘,让宣传部的人也立刻准备起来!我们要迅速行动!”

李建国处理问题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必须要严肃追责,严厉处理大牙湾煤矿瞒报事故的责任人,尤其是矿长刘志成,要给全市各个企业敲响警钟!

第二要树立典型,要大张旗鼓的宣传王世才的英勇事迹,将他树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学习榜样,弘扬正气,冲断事故的负面影响。这既是顺应舆论,也是对社会良知的回应。

第三则是要妥善善后,必须高标准、高规格的做好对王世才家属的抚恤和安置工作,体现出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第四,要进行安全整顿,立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铜城是个煤炭城市,尤其是要针对煤矿行业,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想到这里,李建国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拿起笔记本,面色沉郁的走向会议室。

一场围绕着大牙湾煤矿事故的风暴,即将在铜城市的权力中枢内部先举。而远在矿区的叶晨和田晓霞或许还不知道,他们的报道,不仅告慰了英雄的在天之灵,也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即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矿区边缘,那排低矮的平房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更显寂寥。叶晨和田晓霞第二次敲响了惠英嫂子家的门。相比昨天的初次拜访,今天的他们,手里还多了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

亮明身份后,惠英嫂子这个眉眼间带着疲惫与哀伤,却仍在强撑着的女人,将他们让进了屋。

屋里陈设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还挂着王世才一张穿着工装、笑容憨厚的黑白照片。年幼的明明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偷偷打量着陌生人。

“惠英嫂子,”叶晨的语气温和而郑重,“我们是省报的记者,这是今天刚出版的报纸,上面刊登了我们写的关于王师傅的报道。”他将那份报纸双手递了过去。

田晓霞适时地补充道,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嫂子,王师傅是英雄,他的事迹应该被所有人知道,我们不应该忘记他。”

惠英嫂子颤抖着手接过报纸,目光落在那个醒目的标题和丈夫的名字上。她识字不多,但那些铅字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她一眼就看到了报道中描述的,丈夫在最后关头奋力推开安锁子的细节。那些文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苦苦压抑的情感闸门……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1533/85783620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