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刘家庄的传奇故事!!!
谢阿姨见老张满脸好奇,便笑吟吟地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刘之野大伯啊,那可是咱们刘家庄响当当的人物!
老人家十六岁就扛起钢枪保家卫国,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连长,在北朝战场上可是出生入死,立下的战功数都数不清.”她说着说着,又回忆起往事:“武子兄弟跟他爹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打小就特别有出息.”
老张听得入神,连连点头:“这位老英雄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可惜一直没机会拜见。听说现在老人家可是.”他神秘地压低声音,竖起大拇指往天上指了指,“管着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呢!”
一旁的刘国忠接过话茬,苦笑道:“可不是嘛!我大爷公务繁忙,连他自家人都难得见上几面。
咱们刘氏家族枝繁叶茂,像我们这些稍微远点的亲戚,更是好些年都没见过他老人家了。”说着,他轻轻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敬仰与怀念。
所有刘氏家族的人心里都明白,刘氏家族包括刘家庄地区能有今天,主要是谁的功劳。
谢阿姨闻言,眼中顿时泛起自豪的神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可不是我夸口!记得那年大伯刚转业回来,就被分配到了DC区'红星厂'保卫处工作。
那时候咱们刘家庄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全村拢共不到两千口人,十户有九户都姓刘。
那日子过得是真叫一个苦啊!人均不到一亩地,还都是些贫瘠的山地,大伙儿只能靠天吃饭,农闲时还得上山打猎贴补家用
可自从大伯回来,这穷山沟就彻底变了样!
……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别处都在闹饥荒,就咱们村却能顿顿吃饱饭,而且还有鱼有肉。
后来,大伯带着大伙儿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水果种植园、京西稻、养殖胜芳蟹等水产养殖,又陆续建了砖窑厂、木器厂、建筑工程队、农机公司.”
说到这里,谢阿姨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轻声回忆道:“这些往事啊,都是国忠奶奶亲口告诉我的。要知道,国忠他爸正是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
她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国忠奶奶在世时常常跟我们念叨,要不是当年大哥带领乡亲们一起奋斗,摆脱贫困,像国忠父亲这一辈的孩子,能不能平安长大都是个未知数呢!每每说起这些,老人家总是感慨万千。”
老张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道:“这么说来,这位爷不仅是个战斗英雄,还是带领咱们刘家庄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啊!”
谢阿姨点点头,继续道:“可不是嘛!老张你们家搬来刘家庄定居,是赶上了好时候。
七十年代左右,咱们刘家庄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富裕地区,号称小“沪海”。
'京西明珠'可不是白叫的,那会儿咱们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六七千元,家家户户住二层小楼,楼上楼下通暖气、有免费的燃气、有黑白电视机……”
老张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的神色:“这段历史我倒是清楚得很。那时候我还是个半大孩子,我们一家刚搬来不久。”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回忆道:“那时候的'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街道,东岸那边连个像样的建筑都没有,只有零星几所学校。
至于NA区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跟现在的高楼大厦简直是天壤之别。”
说到这儿,老张脸上露出几分自豪:“我父亲当年可是市里国营机械厂的八级技工,技术那是没得说。
咱们这边的机械厂为了请他来,可是开出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呢。”
刘国忠闻言“噌“地直起身子:“张爷爷当年可是正经国营大厂八级工啊!捧着多少人羡慕的铁饭碗,每月百来块的工资搁六七十年代够气派了。
怎就敢舍了这份'铁饭碗'跑到咱们村办企业端这'泥饭碗'?”
老张摩挲着手里茶缸的手微微一顿,这个搪瓷杯有年头了,杯子身上还有一行“先进生产标兵“的红字。
“可不是么,那天晚上全家老小几乎掀了房顶。
我娘坐炕沿上直抹泪,三个妹妹缩在门帘后头偷听,我大哥梗着脖子说'爹你要犯浑咱家得喝西北风'……”
他吹开浮在茶水上的茶末,接着说道:“可老爷子红着眼睛拍桌子'老子要是再守着死工资,咱们一家老少那有好日子过!”
“这倒是真的。”老张目光落在墙上的老黑白照片,“当年进刘家庄第机械厂的第一天,老支书刘元海就揣着一条烟来厂家属院,对我爸说'我们厂是新办的,您这技术大拿可得带带徒弟'。
结果连轴转了个把月,月底工资条上的数儿比我爹原先单位的工资翻了两番。
更别提.”他忽然笑出声来,“我们兄妹几个都背着书包去各级学校免费上学,学校还给我们发的崭新的学习用具!
学校晌午食堂的饭菜可真是香,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食,或者鱼。
没了我们几个的拖累,我娘这才能在村里的养鸡场当上养殖工人,每天戴着白套袖坐在操作台前,天天数着白花花鸡蛋往传送带上滚”
老张说着说着,眼眶竟有些湿润:“那年春节,老爷子破天荒给全家每人置办了一身新衣裳,还给三个妹妹买了红头绳。
除夕夜桌上摆着红烧肉、糖醋鱼,辣子鸡……老爷子抿着酒说'这才叫过年'”
刘国忠跟张雯雯听得入神,他们这一代就没吃过苦,听着老一辈人讲过去的苦感觉特别新鲜。
谢阿姨轻声道:“要说起来,咱们村办企业那会儿是真舍得下本钱。
国忠他爷说过,当年酒厂从茅台镇请来的酿酒师,住的都是独门独院的小洋楼,月工资比一些高级干部都高。”
刘国忠突然一拍大腿:“对了!张叔您家老爷子那会儿带出来的徒弟,现在可都是咱们开发区各厂的顶梁柱。
就比如机械总厂的马总工,去年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呢!”
老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马确实争气。
不过要说最厉害的,还得是你刘大伯当年从燕大请来的那位赵教授。”他压低声音道:“听说这位如今是专门研究……的专家,那年下放到咱们这儿,村里愣是给安排了个实验室,还配了几个大学生当助手,继续搞实验。”
谢阿姨神秘地凑近些:“这事儿我知道。
赵教授后来平……回燕大时,抱着老村长哭得像个孩子。
现在人家可是中科院的院士,每年春节还回来住一段时间呢!”
谢阿姨接过话茬:“要说咱们刘家庄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儿。
当年你刘之野大爷常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话现在想想真是至理名言。”
她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开河东东岸,“你们看现在,咱们这儿光是院士工作站就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连清北都抢着咱们区建分校。”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推拉门一开,走进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里还拎着个竹编的菜篮子。
他笑呵呵地说:“老远就听见你们几个在!”
刘国忠连忙起身相迎:“倪叔!您老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聊当年在咱们村创业事呢!”
倪教授把菜篮子往桌上一放,里面装着几颗新鲜的小白菜:“这是刚从试验田摘的,新品种,好吃着呢!”他摘下老花镜擦了擦,目光扫过墙上的老照片,感慨道:“一晃都四十多年了.”
老张赶紧给倪教授让座:“您老快坐。要说当年啊,要不是您带着学生们改良了咱们的蔬菜大棚,哪来后来的'京城菜篮子'品牌?”
倪教授摆摆手:“这都是大伙儿一起干的。
记得那时候,村里给我配了几农学院的学生当助手,白天跟着下地,晚上就在实验室熬通宵。”他指着着一张老照片,“你们看这上面的玻璃温室,就是当年我们搭的第一个简易大棚。”
谢阿姨给赵教授倒了杯热茶:“您尝尝,这是咱们茶叶公司新培育出来的茶树种,今年刚采的头茬。”
赵教授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比龙井还香!”他转向刘国忠,“你大爷当年有句话说得对,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现在咱们刘家庄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可比当年那个小实验室强多喽!”
刘家庄的茶叶种植产业时间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成为北方名茶之一。
说实话当年刘之野提议,想在刘家庄发展茶叶种植产业的时候,很多人是不看好的。
因为种植中草药的成功,刘之野当年突然想到了何不种植茶叶,京城人特别好茶,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须品。
有钱的喝好茶,没钱的也要喝壶“高沫”。
于是,刘之野当年就对种植茶叶产生了想法,开始琢磨了起来自己种茶叶。
这不仅仅是他当时的一次尝试,更是对高山农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刘之野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刘家庄能成功种植出优质的茶叶,那么这刘家庄的农业就会更进一步。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
当时有的人以为,京城地区身处北方不太适合种茶叶,因为气候条件和水质等因素不利于茶树的生长。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京城的气候条件与之相差甚远。
京城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相对湿度较低。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茶树的生长并不利,容易导致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变差。
另外就是水质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该是PH值适中、含矿物质适量、无毒无害、无异味。
然而,京城地区的水质,因含盐、硬度大、余氯含量高等因素,不适合作为茶叶生长的来源。
虽然可以通过水处理来改善水质,但成本较高,对于规模较小的茶叶种植户来说不太现实。
其实,也不尽然,京城地区其实还有不少地方适合茶树种植的。
据调查发现郊区的怀柔、密云、延庆等地区是生态环境较好,适宜种植茶叶的地方。
怀柔的雁栖湖、密云的西山、YQ区的八达岭、康庄,京西刘家庄西南等地,曾经都有一定的茶叶种植记录,现在还有部分村落保有不少的茶树。
上述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绿茶和红茶,其中以怀柔的云居寺绿茶、密云的西山金骏眉和鸳鸯茶最为出名。
当年,刘之野就让他大伯刘元生尝试栽种的绿茶,就是从西山云居寺移植过来的绿茶树苗。
因为是实验种植,大伯只种植了三分地的绿茶,就这么点量当然采用了传统的制茶工艺,经过炒制发酵后而成的。
刘之野对种植茶叶的投入可谓用心良苦,后来还特地邀请了西山云居寺的慧明法师,以指导大伯他们如何精制茶叶。
西山与刘家庄的地理环境颇为相似,既然西山能够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那么刘家庄理应也能孕育出同样优质的茶叶。
果不其然,刘家庄的西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包括气候、水质土壤是非常适合种植茶的。
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刘家庄的第一批茶叶终于迎来了丰收。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刘之野带着村民们来到茶园,只见嫩绿的茶芽在晨露中闪闪发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慧明法师亲自示范采茶的要领:“采茶要掐尖,一芽一叶最是珍贵。”
制茶的过程更是讲究。
老村长刘元海特意在村里建起了传统的手工制茶坊,从杀青、揉捻到烘焙,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
慧明法师带着学徒们常常在炉火旁守到深夜,不时调整火候:“这火候差一分,茶香就少三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成品茶叶冲泡后,茶汤清澈透亮,香气馥郁持久。
京城最懂茶的老茶行掌柜的品过后连连称赞:“这茶香里带着山野的灵气,不比龙井大红袍差!”
消息很快传开,京城几家国营老字号茶庄以及供销社纷纷前来订购。
刘元海趁热打铁,又引进了其他茶树的品种。
如今,刘家庄的茶园已发展到十几万亩,每到采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
刘家庄还办起了茶文化节,游客们不仅能体验采茶制茶,还能在茶山上欣赏日出云海。
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农科院的检测,刘家庄产的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叶高出30%,这都要归功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如今刘家庄的茶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倪妮教授品尝了一口茶感慨道:“当年谁能想到,在这北方的山沟沟里,竟然能种出这么好的茶叶来!”
……
众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音乐声。
张雯雯跑到窗边一看,惊喜地喊道:“快看!东岸区的灯光展又开始了!”
众人纷纷起身望向窗外。
只见远处河东岸的灯火辉煌,五彩的激光在夜空中交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传统的红灯笼相映成趣。
更远处,新建的高速铁路桥上,一列动车正呼啸而过。
赵教授拍拍刘国忠的肩膀:“孩子,记住,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你们这一代要把这个接力棒接好啊!”
刘国忠重重地点头,望着窗外璀璨的灯火,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几代人奋斗的身影。
从当年的茅草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这条致富路,他们走得踏实,走得自豪。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4/14311/1111038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