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四合院:52年逃荒,镇压禽兽 > 第323章 领导视察!苏远的发展计划!

第323章 领导视察!苏远的发展计划!


作为前门大街头一家完成公私合营的店铺。

无论是区委还是街道办,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势必要将此次挂牌仪式办得风风光光,成为一个可供宣传的典范。

接连几日,雪茹丝绸店和隔壁的小酒馆都里里外外彻底清扫、整理了一番。

窗明几净,只为迎接今日的盛会。

店铺两侧的墙壁上,早早挂上了崭新的红底黑字对联,写满了富有时代气息的鼓舞标语,显得格外喜庆又正式。

对于这套宣传流程,苏远自是驾轻就熟。

既然上级看重形式,他便将排场安排得滴水不漏,既热闹又不失庄重。

虽然如今已不兴旧时那套,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某些习惯仍悄然延续着。

即便是揭牌,也特意选了个好时辰。

上午八点十八分整,在众多街坊邻居和工作人员的围观下,区委黄书记满面笑容地亲手拉下了覆盖在招牌上的红绸。

“公私合营雪茹丝绸店”

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路边的长串鞭炮被点燃,顿时“噼里啪啦”炸响开来,红色的纸屑纷飞,火药味混着喜庆的气氛弥漫在空中。

一旁的腰鼓队也立刻卖力地敲打起来,锣鼓喧天,现场顿时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气氛被烘托到极致,周围围观的人群不由自主地纷纷鼓起掌来,叫好声不断。

而那些挤在人群里、同样经营着私营店铺的老板们,看着这盛大场面,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羡慕、嫉妒、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懊悔悄然滋生。

早知这“第一家”的名头能换来如此大的排场和关注,当初就该抢先一步答应合营!

如今,所有的风头和荣耀都归于陈雪茹和她的丝绸店了。

只见陈雪茹和那块崭新的招牌被报社的记者们团团围住,闪光灯不时亮起,记录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再加上“公私合营第一人”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号。

可以想到,等这些照片和报道明天一见报,陈雪茹便如同镀上了一层金身。

日后任谁想动她,都得先掂量掂量了。

不过,细心的人也发现了。

现场虽然热闹非凡,但作为街道办副主任兼这家合营店公方经理的苏远,却并未在聚光灯下过多露面。

记者们的镜头里也鲜少捕捉到他的身影。

他始终巧妙地隐在人群之后,将舞台完全让给了陈雪茹和各位领导。

外头的喧闹尚未平息,黄书记一行人已经在陈雪茹和李民生主任的陪同下,走进了丝绸店内部。

对于这第一家合营店,黄书记看得极重。

这不仅是个名号,更必须成为一个成功的样板,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否则公私合营的政策便会招来质疑。

店面陈设整洁美观,自是没什么可挑剔的。

信步间,众人穿过店面,来到了后院。

这里,严格来说已不属于丝绸店的经营区域。

但陈雪茹见书记兴致颇高,也未出言提醒。

就在后院的一间厢房里。

黄书记意外地发现,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多台缝纫机。

机器保养得不错,并无灰尘。

但都仔细地罩着防尘布,显然已闲置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景象与前店的光鲜亮丽形成了某种突兀的割裂感。

黄书记不禁感到奇怪。

他停下脚步,转向陈雪茹询问道:

“雪茹同志,这些机器……为什么闲置在这里?看起来都是好机器啊。”

陈雪茹尚未开口,一直低调跟在后面的苏远适时地走上前来,从容不迫地代为解释:

“黄书记,这个情况我之前了解过。”

“雪茹丝绸店早年其实也承接成衣制作,生意一度非常红火。”

“但到了去年,陈老板考虑到雇佣人手较多,规模上去后容易引人非议,被扣上‘小资本家’的帽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体现与政策同步的决心,她便主动暂停了成衣业务,专心经营丝绸布料。”

“这些机器也就暂时封存闲置在这里了。”

“这一点,在我们前期进行资产审计时已经核实过。”

“也向周边的老住户和街道邻居们多方了解过,情况属实。”

黄书记的目光看向随行而来的老会计。

会计连忙点头证实:

“是的,黄书记。”

“苏副主任说的没错。”

“我们核查了账目,也走访了邻居。”

“确认从去年下半年起,店里就不再接成衣订单了。”

“所以这些缝纫设备,在合营资产清算时,并未计算在内。”

黄卫民闻言,不禁惊讶地重新打量了一下陈雪茹,带着几分佩服的语气问道:“陈老板,冒昧问一句,当初那成衣铺的收益情况如何?”

陈雪茹看了一眼苏远,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辞,坦然中带着几分惋惜地回答:

“回报其实相当不错。”

“您想,布料是我们自家店里的,机器是早已置办下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工和针线。”

“早先我们也有裁缝,主要是量体裁衣,客人定制。”

“后来试着做了些成衣挂出来卖,反响很好。”

“但既然政策风向有变,觉得这样做影响不好,那咱就坚决不做。”

“一切听从安排,紧跟步伐。”

听了这番话,黄卫民不由得深深点头,对陈雪茹这份“壮士断腕”的果决和觉悟生出了几分由衷的钦佩。

他感慨道:

“陈老板真是深明大义,眼光长远啊!”

“难怪能成为第一个响应公私合营的带头人。”

“这份魄力和见识,确实非同一般。”

陈雪茹连忙谦虚了几句。

此时,苏远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想法:

“黄书记,过去陈老板有所顾虑,不敢做大。”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店铺已经公私合营,属于集体经济的一部分了。”

“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由公家出面,将这些闲置的缝纫机折价购买过来,把成衣铺重新办起来!”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以前能赚钱,没道理合营后反而做不下去。”

“况且,现成的经验、技术工人都是有的。”

“我们现在搞公私合营,不能只图个形式,更要真正体现出合营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要打破过去小个体经营的各种束缚限制!”

“私营时雇佣多人或许有顾虑,但现在是公私合营,是为集体创造效益,完全符合政策方向。”

“我们应该大胆地把规模搞起来,把生意做大做强。”

“让其他还在观望的私营商户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合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一番话,说得条理分明,立意高远,既契合政策,又着眼于发展。

黄书记在一旁听得是连连点头,心中大为赞赏,甚至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小的启发。

他主要负责建设工作,对商业经营的具体门道确实不算精通。

苏远这番话,让他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何止是他。

周围陪同的不少干部,原先想的也多是“完成合营改造”这一步。

对于合营后如何具体发展、如何体现优越性,思考得并不深。

苏远的提议,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黄书记当即表态,语气充满了支持:

“苏远同志,说得好!”

“你的想法很有战略眼光,考虑得非常周到!我完全赞同!”

“既然你看准了,那就放开手脚大胆地去干!”

“李主任推荐你来做这第一家店的公方经理,就是相信你的能力和魄力!”

“放心,街道办,还有区委,都会全力支持你,做你的坚强后盾!”

一旁的李民生主任表面陪着笑点头,心里却暗自嘀咕:

“我的黄书记诶,您这话可别说太满。”

“这位爷的手段您是不清楚。”

“别到时候被他‘忽悠’着上了船,发现是个‘坑’,再回头来找我算账就好……”

当然,嘀咕归嘀咕,李民生对苏远的能力还是有绝对信心的。

打理一个店铺,肯定难不倒他。

只是.......

李主任略带狐疑地瞥了苏远一眼。

以他对苏远的了解,怎么隐隐觉得。

眼前这出“发现闲置缝纫机”的戏码,像是这家伙早就设计好的呢?

李民生依稀听过些传闻。

说雪茹丝绸店后院当初扩大成衣规模,好像就是听了苏远的建议。

生意一直挺红火,连他自家媳妇都常去光顾。

但去年下半年,李民生媳妇回家突然说,陈雪茹打算把后院的成衣作坊关了。

据传也是苏远的意思,说是雇人太多影响不好。

当时李民生就觉得有些奇怪。

外界并无什么风声,苏远为何突然如此谨慎?

直到刚才听会计汇报审计情况,他才恍然大悟。

资产审核是从年初开始的,去年下半年已经剥离停业的业务和相关资产,自然就不计入合营范围了。

这时间点,卡得可是真巧啊!

看完丝绸店,隔壁还有一家同样属于陈雪茹名下、也已完成公私合营的小酒馆等着领导视察。

黄卫民从丝绸店出来,信步又走进了不远处的小酒馆。

这里的气氛与丝绸店的热闹不同,显得安静了许多。

但黄书记很快发现,酒馆里增添了一些新设施,比如角落里盘起了新的灶台,摆放着一些厨具。

看那架势,竟像是准备开火做饭?

黄卫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去过不少小酒馆。

但眼前的布置让他感到有些新奇,便指着那些灶具问道:“这些是做什么用的?酒馆里还要开伙做饭?”

苏远再次上前,从容介绍道:

“黄书记,是这样的。”

“原来这里只是个单纯卖酒喝酒的小馆子,营业时间基本只在晚上。”

“现在既然合营了,我就想着能不能做一些新的尝试,把这店面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他指着店堂继续解释:

“您看,这店面位置好,面积也不小,只做晚市实在有些浪费。”

“而且合营后,店里也会增加人手。”

“我就琢磨着,不如把它升级改造一下。”

“咱们这前门大街,从早到晚人流不息。”

“我的想法是,早上可以利用这里提供早餐,卖些豆浆、油条、包子、面条之类简单实惠的吃食。”

“中午呢,就转变为便民食堂,主要提供价格实惠、干净卫生的工作餐,解决附近店员、伙计、甚至咱们街道办工作人员午饭难的问题。”

“到了晚上,则恢复它原本的功能,继续经营小酒馆。”

“这样一来,就能把这块地方一天的价值都挖掘出来。”

“不仅能极大增加小酒馆的营收。”

“也是扩大经营、服务群众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听到这个规划,黄卫民再次点头表示认可。

他越发觉得,让苏远来担任这个公方经理,真是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换做一般人,大概率只会按部就班地维持原状。

而苏远却总能提出这些既具有建设性又看似切实可行的点子。

不过,黄书记心中仍存有一丝疑虑:

“提供早餐我觉得没问题。”

“前门大街早上人来人往,生意应该差不了。”

“但这中午的便民食堂……真会有人来吃吗?”

苏远自信地笑了笑,解释道:

“我认为问题不大。”

“当然,这也需要领导们多多支持和宣传。”

“只要咱们价格定得实惠公道,比他们自己带饭或者去别处吃更划算、更方便,就不愁没客人。”

他具体分析道:

“您想,光是前门大街这一条街上的各家商铺,老板加上伙计、员工,就不是个小数目。”

“如果咱们的午饭价格合适,味道也不错,他们何必舍近求远或者自己麻烦生火呢?”

“再说了,咱们自己系统内的人就可以先支持起来。”

“合营后丝绸店、小酒馆本身的员工,甚至咱们街道办的同志们,都可以把这里作为定点用餐食堂。”

“刚开始我们可以把菜品的量准备得少一些,精一些,慢慢摸索,稳步推进。”

“如果生意真的好起来,再考虑逐步扩大规模。”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不尝试就永远不知道行不行。”

旁边的李民生主任闻言,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好家伙,这小子算计来算计去,连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午饭都给算计进去了,真是物尽其用到极致。

不过转念一想,这也没什么。

如果真能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作餐,对大家来说也是件好事。

黄卫民看苏远思虑周全,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由再次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过作为第一家合营店,他内心还是带着一份谨慎,不求一开始就能赚大钱,但求稳妥,绝不能出任何岔子。

黄卫民最终表态道:

“苏经理既然已经有了这么详细的计划,我就放心了。”

“一个月之后,我再到这里来看看。”

“希望到时能看到一番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苏远立刻笑着接话:

“这也是我们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

“不过黄书记,我们这边初创,万事开头难。”

“也非常需要区委领导们能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我们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只有这样,咱们这‘公私合营第一店’才能真正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榜样啊!”

看着苏远那诚恳又带着一丝精明笑意的脸庞。

黄书记心里忽然“咯噔”一下。

升起一股“又被这小子绕进去了”的不妙预感。

他谨慎地问道:“那个……苏副主任啊,不知道你这里,具体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区委这边出面协调解决的呢?”

好嘛,连称呼都不自觉地又从“苏经理”,变回更显距离感的“苏副主任”了。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6/16708/2314441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