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555 章 汉宣帝为何不废太子

第555 章 汉宣帝为何不废太子


{汉宣帝说‘乱我家者,太子也’,那他为什么还让太子继位?}

各朝人士还没反应过来,前面才说到汉宣帝的祖父,没想到就到他了。

其他朝代的帝王还蛮高兴的,说汉朝好啊,只要不是说自家的八卦。

汉朝皇帝们倒也不慌,反正历史该知道的也知道了。

刘彻手里拿起此前刘晓希送的史书,对刘询的决定,他也管不了。

刘恒和刘启父子俩想不明白,也懒得想了,后世人会给出答案的。

刘邦倒是还有闲心和皇后猜测原因。

“无外乎就是除了太子,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孩子了,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吕雉无语的看了他一眼。

“不是说,刘询和他皇后的感情很深吗,加上皇后被毒死,或许是考虑到亡妻的缘故吧。”

刘邦有些牙酸,“也有这种可能。”

不过他老刘家,怎么就出情种了?

本始年间

刘询本来还和皇后闲话家常,突然看到光幕上提起儿子,瞬间心里慌乱了一下,他真的说过这话?

不过他也知道,后世人不会拿这种事骗他。

许皇后脸上的笑都僵硬了,还有些不知所措的轻唤了一声,“陛下。”

刘询拍了拍她的手,安抚道:“没事。”

霍府

霍光准备先看看再说。

虽然因为霍显毒杀皇后一事,对皇后和太子有些愧疚,但关系到储君的能力问题,如果太子真的很差劲,他也不会同意太子继位。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朝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他的年少经历是很不幸的,他的祖父是刘据。

因为巫蛊之祸,也导致刘病已这个孙子也受到了牵连。

幸好他当时还小,免于一死。

刘病已小时候过得不好,幼年多病。

磕磕绊绊的长大后,娶了许家的女儿许平君。

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刘病已被霍光拥立登基,改名刘询。

刘询虽然长在民间,但完美继承了祖上的基因,对帝王之术十分精通。

登上皇位后,对发妻的感情也一如既往}

各时空,对汉宣帝的评判声音有很多。

姑娘很羡慕的说,“汉宣帝真是重情重义,他和许皇后的感情真好。”

读书人感慨不已,“民间长大,还精通帝王之术,这是多少乱世豪杰都羡慕不来的啊。”

有其他朝代的大臣表示,“汉宣帝好是好,就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眼光不太好。”

......

历代帝王不乏羡慕,他们好好教育皇子,都不见得能培养出杰出的接班人,但汉宣帝这种,简直是天生的政治家。

刘邦还算高兴的,毕竟后代优秀,这是好事,就是深情这一块,让他有点牙酸。

本始年间

许平君脸色微微泛红,有些羞涩,不过一想到儿子,就笑不出来了。

刘询也挺头疼的,现在孩子还很小,倒是还有好好教导的机会。

{…汉宣帝和许皇后所生的儿子—刘奭,生在民间,倒是多才多艺、好读书、又是音乐方面的大师,可以说他是个艺术家。

都知道历史上艺术家当皇帝,都不太称职。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写得一手好词,但亡国了;

宋徽宗的书法很厉害,也当了俘虏。

汉元帝,不光才艺好,性子还宽厚、又听话又善良,还不调皮捣蛋,这一看,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不当皇帝的话,他啥都好}

许皇后鼻尖一酸,没忍住哭了。

儿子是什么都好,就是不适合做一个好皇帝。

为了江山社稷,儿子真的能力不行,她也会劝阻陛下的。

刘询也不知怎么说,他想着好好培养,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合格的继承人,要是不能,那只能换继承人了。

黄龙年间

刘奭默默流泪,他知道愧对了父母。

甚至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家族还篡了大汉江山。

各朝代的人们对汉元帝,也比较包容的。

很多人也觉得光幕上说的有道理,艺术家不适合当皇帝,汉元帝要是只是一个艺术家,那夸他的人会很多,但他是个帝王,就意味着世人对他的评判多是从帝王功绩上来看。

刘邦十分不走心的说,“要不还是让刘询这小子重新培养继承人吧,和他媳妇再多生几个。”

吕雉不发表意见,斯条慢理的喝茶,跟她没什么关系。

{汉元帝的父亲还是汉宣帝,这位汉朝的传奇皇帝。

汉宣帝从小长在民间,对妻儿的感情很深,继位后不仅立糟糠之妻为后,他们的儿子刘奭也八岁时被立为太子。

刘奭长大后很喜欢儒家那一套,把儒家教条作为行为准则。

他父亲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在刘奭看来他父皇太严厉。

就劝他爹,让他爹不要太严了。

汉宣帝就教育他,我们大汉是王道(儒家德政)和霸道(法家权术)结合使用,讲究的是务实灵活,那些个儒生厚古薄今,只会机械的模仿周礼,都没办法区别名义和实际的需求。

说完了这话,汉宣帝就感慨了这么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光幕下

儒生们一时间无言以对,有人对号入座红了脸,也有人陷入思考。

很多读书人也明白,儒生当中迂腐的真不少,只会模仿,但不会灵活。

各朝帝王百官,都赞成汉宣帝说的,统治的真相可不是单纯用礼法就行。

只能说,刘奭在政治这块,真没有他爹厉害。

很多百姓也觉得汉宣帝这个儿子,大概是被儒家教得太迂腐了点。

嬴政突然就想到了扶苏以前的样子。

刘邦虽然觉得刘奭这小子当皇帝不太行,但的确也不是坏孩子,真骂不出什么话来。

本始年间

刘询眉头都能夹死蚊子了,儿子喜欢儒家,他不反对,但太迂腐这可不行。

许平君看了看丈夫的脸色,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对教育这一块,尤其是怎么做一个皇帝,她是没办法教儿子的,只能看丈夫。

黄龙年间

刘奭如今也知道自己想岔了。

可是他没有父亲的能力,如今的朝堂真不是他的一言堂。

现代时空

这时候,刘晓希还补刀。

“汉元帝养的那一大帮儒生,眼高手低的,整天啥事也不干,就知道批评朝廷。

他们拿着笔杆子说谁贤明、谁就贤明,对不喜欢的人就打成奸侫,说他们是社会不安定因素都抬举了。

关键是当时汉宣帝是严惩了一些以严酷为能的官员,但同时还嘉奖了一些以道德感而非刑法治理地方的官员。

这种情况下,元帝手下那帮儒生是怎么有脸批评宣帝重刑轻儒的?

偏偏儿子还是非不分,不去调查清楚,就偏听偏信门客的话。

作为一个储君,这是大忌,以后继位了真不会出问题吗?”

各朝人士:...

百姓们也悟了,合着还真是一帮没本事、就会写文章批判朝廷的流子啊。

这样一想,百姓们都觉得汉宣帝说得都委婉了,尤其是看到儿子还跟这样一帮人混在一起的时候。

关键是儿子还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就来说自己,这这这,简直是气死个人。

小摊贩摊了摊手,说,“作为太子,理应先去调查,听别人的,怎么就不怕别人骗你?”

街上的行人们也在聊着,“虽然汉宣帝这儿子各方面都好,但当皇帝是真不合适。”

......

先秦的儒家子弟们,都不好意思听了,实在是后世这些儒生,太掉他们的档次。

平时只要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口水战的时候,这些后世儒生都成了别家炮轰他们的话题。

孔子也不是很想看这些后面朝代的儒生,虽然他觉得不是他们儒家的弟子,但架不住名头就是啊。

刘邦、刘恒这些祖上,都不约而同的皱眉,没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虽然刘奭偏听偏信有问题,但这帮儒生,那是有很大的问题。

嬴政还不由得点头,就是嘛,他不喜儒生是有道理的,整天屁事不干,就知道批评朝廷。

这汉朝的刘奭被洗脑的厉害,他家扶苏之前也一样,好在现在脑子清明多了。

扶苏还不知道亲爹这么吐槽自己,此刻看到汉元帝养的这些儒生,他都嫌弃的不行,也明白父皇之前的感受了。

本始年间

刘询感觉真的是要被气死了。

之前都还没那么生气,但得知事情真相后,对这个儿子也是真失望。

许平君也憋了一肚子气,她也明白,虽然儒生有问题,但儿子这性格也很有问题。

还得好好教啊,哪怕以后不当皇帝,也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霍家

霍光对刘奭肯定是不满的,他忠心的是大汉朝廷,如果皇帝不行,他自然就想要换皇帝。

要是陛下的儿子不行,还是另外立太子吧。

虽然他也知道陛下轻易不会放弃这个儿子,唉。

现代时空

吐槽完后儒生,刘晓希继续翻页。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汉宣帝明知道儿子的能力不行,还不废了太子呢?

其一,汉宣帝自小就是孤儿,漂泊了十几年,对亲情很看重。

和许平君结为夫妻后,这个妻子弥补了他前十几年的精神寄托。

所以许平君的死,对汉宣帝是遗憾。

许平君留下的唯一一个儿子是刘奭,某种意义上,这是妻子留在这世间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所以即便太子能力不足,但汉宣帝还是不忍心废太子。}

光幕下

各朝人士一思索,也的确是这个理,汉宣帝对发妻的感情或许也和从小的经历有关。

“怪不得了。”大家闺秀越想也有道理,“他从小流落民间,孤身一人,成家后,才有了妻儿,组成自己的小家庭,结果被霍家母女破坏了,自己的幸福被打破,汉宣帝怎么可能不恨霍家?”

书生沉吟了一番,表示,“其实,汉朝两位比较深情的帝王,不管是汉宣帝还是光武帝,他们的深情大概真的和从小的经历有关系。”

小妇人一脸可惜,“历史上许皇后被霍显母女害死了,也不知道这辈子,他们夫妻能不能避免?”

各朝大臣们也在议论,“汉宣帝不废太子也正常,其实汉元帝除了做皇帝能力不够外,其他方面没什么问题。”

......

本始年间

看光幕上提到霍显,霍光眼里有些愧疚,沉沉叹息。

他想,能怎么补偿,大概就是尽可能把刘奭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这才能弥补霍显的错。

皇宫内

许平君虽然对丈夫爱重自己和孩子很感动,但涉及到江山,她觉得还是应该劝劝。

“陛下,立太子必须慎重,刘奭的能力不足,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啊。”

虽然是自己的亲儿子,可是总不能让丈夫为难。

刘询心里一暖,但还是摇了摇头,“你啊,总是为朕着想,不过现在说这些还早。”

许平君闻言点点头,丈夫心里有成算,她不担心。

......

{另外,刘奭从小的成长也不顺利。

许平君死后,霍成君当了皇后。

后宫中,霍显母女并不打算放过年幼的刘奭。

霍显几次下手,都被汉宣帝挡了回去。

对这个儿子,汉宣帝的内心只怕也是愧疚、怜悯的。

加上刘奭的为人没什么毛病。

仁柔不算什么毛病,总比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总是惦记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来得好。

当了二十多年太子,刘奭对他爹一直有一颗淳朴的仁孝之心。

还是个勤奋好学、简朴的太子,还有着对天下苍生的怜爱之心。

从人品上,这个太子没什么问题,汉宣帝也确实难以下决心废太子}

各朝人士其实对汉元帝也没有很差的印象。

可能是百姓们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做到了心里有数,光是比汉元帝做得差的,就有不少。

老汉看了看自家的儿子们,很理解的说,“后世人说的挺对的,又孝顺、又听话,还善良,又多才多艺,这在别人家就是好孩子,只是他生在皇家,当皇帝的资质平平,也不是暴君昏君。”

大户人家的公子哥笑道:“还算可以了,历史上多少皇族自相残杀的,兄弟之间、父子之间。”

.....

刘邦也看明白了,“这刘奭和咱家刘盈有点像啊,当皇帝的能力不太够,其他的没毛病。”

吕雉心里一叹,的确是,她儿子孝顺、友爱兄弟,对天下又有一颗博爱的心,就是当皇帝的能力欠缺了些。

刘恒看完了也没什么想法,事情就是这么个事,就看刘询自己安排吧。

刘启也不多言,刘询都是当皇帝的人了,自己该知道怎么选择。

刘彻是有点愧疚的,要不是巫蛊,那刘询就不会有一个糟糕的童年,不过这孩子争气,也是出乎了他的意料,虽然他儿子当皇帝不太行,但也不算太差吧。

本始年间

刘询不清楚他祖宗们的想法,反正他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许平君知道丈夫心里有成算后,也放宽心了,准备去瞧瞧儿子。

“陛下,臣妾想去看看奭儿,您可要一起?”

“嗯,走吧。”

黄龙年间

刘奭眼泪啪嗒啪嗒的落下,胡乱的用衣袖擦了擦眼睛,他想爹娘了。

如今自己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为了不给父母丢人,他想要好好的把大汉发展下去。

虽然王家已经被处置了,但没有王家,也会有别家,自己可不能掉以轻心了。



{假如长孙皇后还活着的时候,李世民让李承乾给妃子服丧,李承乾会怎么做}

朱元璋心里一哽,这是点他呢,还是点他呢?

心塞的老朱一屁股坐在龙椅上,脸上写满了不高兴。

坤宁宫

锦儿小心的看了眼主子的表情。

马皇后没有什么情绪变化,依旧一门心思给孙儿们做玩偶。

事情过去很久了,如今想那么多干嘛呢。

朱标眸色深了深,虽然当初为母亲打抱不平,但他却不得不服软。

各朝吃瓜人士,很多人也回过味儿来了。

之前看光幕,各朝人士自然也知道朱元璋让太子朱标给贵妃服期的事情。

所以,这是想看看李家李承乾会怎么做?

多数人都不认为李承乾会这样做,且不说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有多深,加上还有那么多的贞观臣子在,就凭魏徵在,要是唐太宗敢提出这个要求,魏喷子绝对能喷死他。

贞观年间

李承乾表示拒绝,给出的理由也很直白。

“于礼,我母亲是中宫皇后,且还在世,我为庶母服丧不合礼法。

于恩,我母亲十月怀胎,尽心尽力抚育我长大,我万万不会不在意母亲的感受。

况且,阿耶也不会提出这么不合祖制的要求。”

长孙皇后听着这话,心里暖暖的。

朝堂上

李世民看了眼朝下的大臣们,反应过来也连忙摆手,“朕可不会这么做。”

他和观音婢少年夫妻,一路扶持而来,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会给妻子体面和尊重,加上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贞观的臣子天团的确不会同意。

在房玄龄、杜如晦他们看来,陛下是能听得进去劝的,而且什么样的妃子,能逾越了皇后?

魏徵面无表情,因为陛下敢提出来,他就敢喷。

反正他的名声在后世够响亮了,喷子嘛,不喷说不过去。

长孙无忌也不担心这种事情的发生,即便是真发生了,他绝对要进宫找陛下聊聊。

......

刘晓希也没点进去看了,而是点开下一个内容。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2/2085/2240540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