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553 章 太上皇的权力

第553 章 太上皇的权力


送走了祖辈们后,刘晓希一家四口也开始了返程回家。

她们离家都快一个月了,家里的猪啊、鸡啊都是托人照顾的。

加上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地里的农作物,也该收回家了。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忙,刘爸刘妈可坐不住,张罗着回家。

返程的时候就没有边玩边回了,最多中途在某个城市休息一晚,预计三天能到家。

坐在车上,一家人倒是没有什么不舍,只要有时间,随时都能来首都玩。

依旧是刘晓成开车,刘爸爸坐在副驾驶上,两人轮流开。

刘妈妈则是在整理她买的那些特产,房车的空间很大,但都被各种特产堆满了。

刘妈妈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是送给你大舅家的、那是给你大姑家的...”

刘晓希看了一会儿,太过无聊,拿起手机去论坛上吃瓜。

{古代的太上皇,有权利对皇帝指手画脚吗}

历朝历代,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认为可以的百姓们,也有自己的理由,想想历史上都有太后干政的情况,这太上皇指手画脚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要这太上皇比皇帝厉害,想插手朝政还不简单。”

“对对对,我也是这样想。”

......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可以,毕竟太上皇禅位后都没什么权力。

再说,宋元明清朝代的人,也有不少知道李渊这个例子的,他当太上皇那会儿,敢向李世民指手画脚?

贞观年间

被惦记的李渊脸上有些龟裂,他这个太上皇真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越想越心塞的李渊,干脆找美人饮酒作乐去了。

周武时期

李旦面容微僵,他想到了历史上被儿子逼迫退位的事情,至于李隆基当了皇帝后,自己这个太上皇还有权力?那绝对不可能。

甭管历朝历代怎么想,刘晓希已经美滋滋的看热闹。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最高的实权统治者。

‘太上皇’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儒家礼法的观念下,儿子要听老子的,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比皇帝还要高一头。

再加上太上皇又不像太后,太后在礼法上被排除了权力体系,所以太上皇的存在对皇帝算是一种威胁。

在华夏的历史上也存在几位太上皇。

除了刘太公、赵构、乾隆这几个特殊情况,大多数太上皇都是被逼退位。

所以太上皇能不能对皇帝指手画脚,还要区别来看}

大户人家的家主们,越看越觉得有道理,他们就是这样,哪怕是亲儿子,也不愿意早早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对方,有权力才有说话的底气。

百姓们同样觉得说得对,至少被逼退位这种,权力差不多都被儿子架空了,想指手画脚,也不容易。

谁让当家作主的不是你呢。

老汉坐着屋檐下编筐,感慨道:“这谁当家是不一样的,一家之主掌握了家里大小事务的话语权,但真不管事后,就等着听别人的安排了,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老妇人不紧不慢的打扫着院子,语气忧伤,“就跟婆媳一样,婆婆和儿媳都想掌握家庭大权,皇帝和亲儿子之间不也一样?”

读书人侧身和同行的友人说,“太上皇和皇帝,虽然是亲父子,但在皇权面前,亲情并不靠谱,既然都被逼退位了,还是老实待着吧。”

......

民间对这个话题很有热度,大臣们也在犯嘀咕。

嬴柱对当太上皇没意见,甚至心里都打算等以后登基几天,就把王位传给儿子,让儿子、孙子去努力,说不准大秦提前统一,他也能当个太上皇美滋滋。

心里想得很高兴,嘴上也不免念了出来。

以至于站在旁边的秦异人都不敢置信的看着他爹。

王位上的嬴稷则是直接黑了脸,“你可真有出息。”

嬴柱也不反驳,反而乐道:“我没出息,我孙子有出息。”

嬴稷:...

啊啊啊,别拦他,他要打死这个混蛋。

其实赢柱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他才坐上王位几天就死了,所以对权力真没那么在意,命反而比较重要。

如果这辈子真能当太上皇活得久,他反而还赚了。

秦异人也不管爷爷、爹之间的眉眼官司,心里想着以后要不要像他爹学习,但瞬间有否定了这个念头。

不行啊,至少现在儿子还小,而且真将责任重担压在儿子头上,他也心疼不是嘛。

绍兴年间

赵构淡定的喝茶,之前看光幕多多少少了解些,他是自己主动退位的。

加上皇位他坐了几十年,想必也倦了。

既然不是别人逼自己退位,养子对自己还孝顺,哪怕自己当了太上皇,也有说话的权力。

乾隆年间

乾隆看着光幕上给出的消息有些蒙圈,自己晚年退位了?看样子还是主动退位的,他咋那么不敢相信呢?

别说他惊讶,就连康熙、雍正都猜不到这个孙子/儿子的心思。

{…在先秦时期,有一位也算的上太上皇吧,那就是赵武灵王赵雍。

他倒不是皇帝,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位君主。

赵雍在位期间,将赵国发展成强国,是一个有为之君。

他主动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结果引发了长子赵章一派不满。

他心里对大儿子又觉得亏欠,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分一半给大儿子。

结果沙丘之乱,他被自己信任的大臣围在沙丘,根本出不来,小儿子假装不知道,赵雍被围三个月活活饿死。}

历朝历代,不少百姓都呈批评的事态。

虽然赵武灵王的做法有问题,传位上面做得不太好,但两个儿子不管老父亲的死活也不是好东西。

儒雅的夫子脸都气红了,“三个月的时间,知道父亲被围困,怎么可能不派兵救援,这分明就是故意的。”

码头上的船夫边划着桨,吐槽道:“这小儿子的心硬啊,只怕赵武灵王也后悔了吧,早知道传位做什么,权力还是先握在自己手上才放心。”

纨绔子弟有理有据的猜测道:“小儿子的想法很好理解,大概就是觉得这爹死了比较好,免得还活着想指手画脚的。”

......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很多人是吸取了赵武灵王的教训。

晋国的历代国君,对赵国本来也没什么好印象,三家分晋,其中就有赵家,当他们会忘记?所以赵国闹吧闹吧,他们也乐得看热闹。

只是作为当事人的赵雍,脸色就跟调色盘一样,此刻对两个儿子心灰意冷。

至于传位,呵呵。

历代帝王倒是没多大反应,皇家嘛,兄弟、父子之间,能有多少亲情?不要抱多大希望就行了。

嬴政掀了掀眼皮,继续看向光幕。

{与之相反的就是乾隆这种。

乾隆是主动让位,但却是一个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依旧掌握实权,是华夏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1796年,他禅位给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

这次退位并不是他心甘情愿,而是年轻的时候话说得太满了,他说在位不超祖父康熙。

为了兑现这个诺言这才传位}

康熙抿着嘴,只感觉一排乌鸦在头上嘎嘎乱叫。

他就说嘛,这个孙子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大权在握还选择主动退位,只怕是逼不得已,结果还真是。

不过弘历活得那么久,倒是真叫人意外。

各朝帝王也不是没想法,乾隆活得那么长,而且还是高度集权的皇帝,很多帝王还是想知道这货到底是怎么活的。

刘彻百思不得其解。

霍去病想了想说:“陛下,可能是因为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吧,谁让乾隆是历史罪人呢。”

刘彻乐了,“还是去病说得对。”

乾隆年间

乾隆面无表情,哦,因为这话他记得,年轻时的确说太满了,以后还不知道世人怎么编排自己。

大臣们也不好说什么,但心里的腹议是真的。

被幽禁的和珅没忍住‘嗤’了一声,论当今的性子,他还是了解的。

{...别看乾隆当了太上皇,但依旧住在养心殿训政,权力依旧掌握在他的手里。

至于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子的住所。

而且乾隆依旧自称‘朕’,玉玺也被攥在手里。

嘉庆帝其实就是个摆设。

1799年,乾隆终于死了,这下嘉庆帝可以真正的掌权}

历朝历代,对乾隆的做法,很多人还真看不上眼,真是骚操作一个接一个。

特别是当皇子的,是最讨厌这样的皇帝。

“还得是有实力,如果嘉庆的能力够强,直接把乾隆架空了,看他瞎捣乱。”

“这还反着来了,别的都是太上皇当吉祥物,结果乾隆这对父子倒是相反。”

......

雍正毫不在意,虽然弘历是他儿子,但父子俩的政治理念并不相同,而且这小子即位后,处置了自己那么多的心腹重臣,弄的自己挽救。

至于以后传位给弘历?再说吧。

贞观年间

李渊羡慕啊,他有乾隆的权力欲,但缺少了乾隆的手段,更关键的是,他面对的儿子是李世民。

李渊想哭。

{还有一种主动退位的太上皇,比如赵构。

1162年,赵构禅位给养子,即宋孝宗赵昚,然后自己就去颐养天年去了。

赵昚对养父很孝顺,不仅时常去请安,朝中大事也先请示太上皇。

所以虽然赵构是太上皇,但儿子愿意请示对方、主动给他话语权,赵构也是能干预朝政的}

各朝人士虽然不觉得赵构这皇帝当得怎么样,但人家儿子愿意给他权力,谁能说什么。

李渊又特么慕了。

李旦也羡慕的无话可说。

他们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儿子。

当然,这种事在李世民看来,绝对不成,他爹是什么样,他还能不知道。

你敢给他一点话语权,他就敢蹬鼻子上脸。

至于李隆基,他好不容易把权力从他爹手里收拢,怎么可能再给他爹机会?

好好当个太上皇,少去想一些有的没的不好吗?

绍兴年间

赵构心里一暖,对赵昚这孩子更真心几分。

自己本就没有亲生儿子,以前是无所谓,现在还是好好培养吧。

岳飞、韩世忠他们对未来这个储君也挺满意的,至少对大宋是好事。

赵昚看着太傅赞许的目光,小脸红彤彤的,他以后要听太傅的好好学习才行。

{还有就是李隆基这种太上皇。

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则是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安禄山被杀后,李隆基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

名义上算是养老,但实际上是监禁。

李隆基的心腹都被清洗。

高力士被流放、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观,陈玄礼致仕,就剩下李隆基一个人。

李隆基晚年凄惨,他死后才十多天,李亨也死了,父子俩大概到了地府还要继续斗一斗}

各朝人士看着这父子俩,一言难尽。

不过李隆基晚年落到这个结局,想到安史之乱,百姓们实在同情不起来。

特别是天宝年间的老百姓们,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也想像后世人那样直说,陛下还是早点死好。

李世民没什么想法,叹息一声,“终究不过是咎由自取罢了。”

李隆基以前还会愤怒李亨清理了他的左膀右臂,但在知道这个儿子就晚死自己十多天后,也释然了。

“或许他也是怕我再手握大权,继续昏庸吧。”

李隆基的自我安慰,李亨不清楚。

不过也不在意就是了,他其实也不想随老头子死太早,所以还得养好身体。

{…还有朱祁镇这种的太上皇,被瓦剌俘虏后,被遥尊太上皇。

回来后被软禁,后来夺门,重新当上皇上。

刘太公这种就不用说了了,没当过皇帝,刘邦称帝后尊老父亲为‘太上皇’。

这种就像是荣誉头衔,刘太公的生活很悠闲,因为喜欢种菜,刘邦干脆让人在御花园里给老父亲种菜。

司马衷也差不多,他当皇帝和当太上皇的时候,都是傀儡,对皇帝自然也没什么威胁}

相比朱祁镇和司马衷,百姓们只羡慕刘太公,瞧瞧,儿子有出息了,自己啥也不干都能当个太上皇享福。

这一想,长辈们纷纷期待的看向自家子孙。

做儿孙的瑟瑟发抖,有几个人是刘邦?大家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时期

栎阳宫里,刘太公指挥着孙儿们给他种地,脸上那叫一个春风得意。

刘盈、刘如意、刘肥这几个孙子今日课程少,一有空就来陪爷爷。

刘如意拨弄着地上的小菜苗,朗声道:“祖父可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呢。”

刘肥拎着桶浇水,时不时接两句,“还是没当过皇帝就做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傲娇的仰头,“当然。”

等刘盈抱着刘恒来的时候,把弟弟丢给祖父,也加入种地。

刘太公抱着咿咿呀呀的小孙子,心里感慨啊。

以前谁能想到,自家老三这么有出息,刘太公是满足了,觉得也对得起列祖列宗。

泰始年间

司马炎对儿子被尊为太上皇,其实没太多想法,这个孩子是被自己推上皇位的,后来又被其他人推着走。

不管怎么发展,一切都怪不得他。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到‘朱祁镇’这个名字,暗暗翻了个白眼。

但也不想管了,真不想因为这些蠢蛋后代气坏自己。

永乐年间

孙氏咬了咬牙,还是泄气了。

因为朱祁镇,她被剥夺了生育的权利。

也许对孙氏不是好事,但对朱棣却解决了一个麻烦,虽然知道没有这个朱祁镇,也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朱祁镇,但也提醒了他对皇室子弟的教育不容马虎不得。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2/2085/2246630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