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505 章 发展2

第505 章 发展2


唐  天宝年间

史思明在战场上被杀,安禄山的亲卫也都被消灭差不多了。

虽然想往北逃,但身后的唐军紧追不舍,最终一番殊死搏斗,安禄山不得不认命。

“呵呵呵、哈哈哈哈哈,”一滴泪从安禄山的脸上滑落下来,“这一世是我输了。”

哥舒翰眼里没有一丝情绪,这个罪魁祸首,历史上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这一世又让不少地方陷入战乱,死了多少人。

高仙芝眼里冷漠至极,“安禄山,你逃不掉了,束手就擒吧。”

封常清也沉声道:“安禄山,你现在认罪,对你反而是好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成王败寇,我安禄山是败了,但那又如何,以后还会有新的安禄山,你们想活捉我回去,做梦,替我告诉李隆基,他这个昏君,早晚还有人推翻他。”

说完安禄山就掏出腰间的匕首,自刎了。

哥舒翰他们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

一场差不多持续了快一年的战争,罪魁祸首死了,对这些将领有如做梦一样,历史真的改变了。

“将尸体带回,留下人打扫战场...”

虽然这次乱子被平定,但根本矛盾还没解决。

这都是李隆基需要操心的。

现在他做这些也都带上李亨,等一切重新走上正轨,他就准备退位了。

受到战争破坏的地区,百姓们也要重新恢复生产生活,至于因为战乱死去的亲人,也只能忍住悲伤,活着的人,日子还要继续。

越往南的地方,受影响的倒是基本没有。

李琩和杨玉环的日子过得还算幸福。

李白一路上走走停停,留下的诗词也不少,都能让迷弟们尖叫连连。

宋  开宝年间

北汉归顺宋朝,杨业夫妻带着孩子,也随北汉末帝刘继元来到汴京。

赵匡胤龙颜大悦,在宫内大摆筵席为北汉一群人接风洗尘。

杨业和夫人、长子都进宫了,其他孩子还年幼,就没来。

主要是赵匡胤想看看这被光幕曾提及的杨家将。

他和杨业相谈甚欢。

“如今,大宋正是缺人的时候,你们来得刚刚好啊,以前就听过你杨无敌的大名,现在终于得见了。”

杨业诚惶诚恐的笑了笑,这宋朝皇帝对他这么看重,还有些无措。

......

另一头

赵德芳看着席上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杨延昭,兴起了交朋友的兴趣。

“你是杨延昭吧,我叫赵德芳。”

杨延昭自然是听过赵德芳这个名字,一瞬间就意识到了这是皇帝的儿子,当场就想行礼。

不过被赵德芳拉住了。

“你别紧张,我父皇在和你爹说话,你母亲也在和母后聊天,我看你一个人怪无聊的,就来找你聊聊天。”

杨延昭点了点头,初来北宋宫廷,人生地不熟的,而且面对的还是皇子,他的确有些手足无措。

“那你给我说说你们老家的特色呗,我都没去过那些地方。”

“好”。

......

两个差不多大的少年,聊着聊着也熟络了。

赵德昭则是和刘继元、以及其他从北汉来的臣子们交谈甚欢,他父皇也算是借这次机会考验他的能力。

明  洪武年间

鉴于此前四大案的影响,朝堂上辞官的大臣不少,况且连胡惟庸都辞掉了宰相一职走了,明朝的宰相职位现在也空了下来。

宰相的活没人干,还有很多空缺岗位的活,人手不够,忙得活没少,剩下的大臣们都很累。

即便想要给朝堂吸纳人才,但速度也没那么快补上空缺。

朱标这个太子自然是要担起重任,但要操心的太多,长时期的高效运转,人也累得够呛。

来到太子府上,马皇后心疼得不行,“要不在家歇几天吧,啊,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怎么吃得消啊。”

常氏端来一碗补药递给朱标,她怎么劝都没用,还是婆婆来劝劝吧。

朱标笑着接过妻子手里的汤药,同时回答着母亲,“娘,你别担心,我心里有数,最近是比较忙了些,等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马皇后坚决道:“你看你这脸上苍白得,先在家歇歇,你爹那里我会去说,标儿,要是你有个万一,你让爹娘怎么办、大妞和几个孩子怎么办?”

朱标看了眼生闷气的妻子,再看看最近生出些许白发的母亲,最终点了点头,“好,我在家休养几天,你们别为我担心。”

......

东部沿海

朝廷的命令已经下达下来,允许渔民在近海捕鱼,但必须在官府做好登记在册。

对渔民们而言,谋生的路没有断就好,去官府登记也不是什么问题,反正也不是作奸犯科。

基本上这些日子都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渔民,在县衙门口登记的。

衙役们维持着秩序,师爷文书忙着登记。

“叫什么,家住哪里?家里几口人?”

“回大人,小民王二宝,家住大槐树村石坎子,家里十六口人。”

......

渔民的问题相对容易处理,但商人的海外贸易就麻烦些。

若商人要出海经商,也必须通过官府重重审批,一时半会儿还搞不定。

海边的一个小岛上

朱棣和副将正在商量着怎么出兵。

渔民的事情处理好了,接下来就要把那些真正的倭寇和海盗歼灭,否则接下来的大航海会很有麻烦。

皇宫内

朱樉、朱棡、朱橚坐在朱元璋下首。

一众明朝商人诚惶诚恐。

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大小商人都有。

之前朱标建立官方商会,就有不少商人加入进来,有官方背书,怎么都要好不少。

只是,此前一直都是和太子接触,太子仁善、性子又温和,大家也比较放得开,但进宫来面对朱元璋,这些商人的确心里打鼓。

偏偏今天太子还不在,不少人额头都冒汗了。

朱元璋也懒得思考这些商人的心思,他今日召这些商人来,就是朝廷要组织人员大航海。

“...大航海,关系重大,如今出海船只已经准备好了,朕会安排一万精兵,由秦王、周王带队,从大明出发,往西抵达欧洲、非洲、再横渡大西洋到达北美洲、南美洲,穿过太平洋到澳洲、最后回到大明,这个时间,多则数年。”

商人们听着皇上说的宏伟蓝图,一时间都惊掉了下巴,满脑子都是他们大明王朝要大航海了!!

此刻谁还顾得上害怕朱元璋啊,之前朝廷可没对外放出风声,这突然听到,还是很吓人的。

同样,这些脑子本就转的快的商人,也在心里猜想着让他们进宫的目的。

不过,这边,朱元璋已经说了,“朕让你们入宫,也是因为本次航海,必然会涉及到贸易,你们当中若是有人想跟着一起出海做买卖,可以报名,但事先说好,朝廷军队会保护你们的安全,但也要收你们贸易所得的四分之一...”

“小民愿意。”

“小民也愿意。”

......

这些商人不傻,虽然大航海伴随着风险,但高收益必然有风险,而且抛开海外贸易不谈,作为完成大航海的人,回来后也是值得吹牛的事,祖宗后代都有光,甚至还可能青史留名。

朱元璋见状,满意了,“嗯,要去的人,你们就去找晋王登记。”

......

等从宫里出来,商人们就忙去了,不光是要和家人商量,还有贸易的货物、人手都要着手准备。

永乐年间

和他老子一样,朱棣和郑和商量着大航海的事情。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朱高煦、朱高燧也都在旁边听着。

郑和建议道:“皇上,依奴才之见,这次大航海,不如先往东走,穿过太平洋抵达北美洲,再从北美洲往南到达南美洲...”

朱瞻基附和道:“是啊,皇爷爷,欧洲那片既然已经知道了大概情况,倒也不着急去,还不如先往东边走,看看美洲那片是什么样。”

朱棣不急着回答,而是看向三个儿子,“你们觉得如何?”

朱高炽思索了一番说道:“去美洲是可行的,东南亚这片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连欧洲也已经涉足过,可以先去其他地区探索。”

朱高煦抱着手臂,“我是没什么意见。”

朱高燧举了举手,弱弱的道:“我也一样,听爹的。”

朱棣瞥了这俩一眼,“那这次你们俩就随郑和一块去吧,大航海责任重大,加上还是去没有涉足的美洲,你们多带点人马。”

朱高煦眼睛都瞪大了,前面不是说让他去打瓦剌嘛,怎么他爹改主意了。

朱高燧也懵懵的,反应不过来。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也很惊讶。

郑和,好吧,他是无所谓的,就是怕这两个王爷在路上闹起来。

朱棣见老二老三都不说话,虎目一瞪,“怎么,你们不愿意?要是干好了,朕就重新给你们两个封王。”

朱高煦不相信的说道:“爹,你这次不会又给我画饼吧,之前打倭寇的时候你就这样说的。”

朱高燧虽然没说什么,但眼里也不相信。

朱棣:“...这次说到做到。”

虽然不愿意,但朱高煦和朱高燧还是咬咬牙同意,反正最晚三五年,他们也会回来的。

......

崇祯年间

吴襄没想到魏忠贤会来,而且还是来找他儿子。

这家伙之前可是大权在握、权倾朝野,让东林党都吃尽了苦头。

不知道此人来的目的,吴襄头上都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魏忠贤倒是没绕弯子,当场表明来意。

“杂家是奉皇上旨意,来找吴三桂的。”

吴襄闻言差点腿软摔在地上,一脸绝望的开口,“敢问九千岁,皇上有何指示。”

魏忠贤翘着兰花指,轻轻的抿了口茶,不紧不慢的说道:“你先把人叫来,放心,皇上不会要他的命,不值钱。”

“我这就喊他来。”吴襄心里的大石头瞬间落地,虽然还有些忐忑,但不是要儿子的命,就还有机会。

......

得到奴仆传来的消息,吴三桂匆匆忙忙的赶来正厅,一眼就看到了东厂的人,那身装扮太熟悉了。

至于他父亲一脸陪笑的那位,显然就是魏忠贤。

看到大步流星走来的青年,魏忠贤点了点头。

“你就是吴三桂吧。”

“小民正是。”

虽然传话的奴仆已经把这里的情况告诉过他,但吴三桂还是没猜出来皇上的意思,不是来拿他问罪,那又是什么呢?

突然间,吴三桂脑海中一阵电光火石,猜到了什么。

果然,接下来,魏忠贤的话就表明了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皇上这次派奴才来,也是因为历史上那些事,你也知道你对大明犯下了多大的错吧。”

说着魏忠贤看向吴三桂。

而吴襄连忙拉着儿子跪下。

“都怪罪臣管教不严,让这逆子做出数典忘祖之事。”

“吴三桂知错,愿接受一切惩罚。”

“嗯,皇上仁慈,倒也没说罚你,他希望你能将功赎罪,将女真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中。

你在历史上和女真也有仇,削藩一事想来你也没忘记,女真过河拆桥,杂家想你也不希望再落得这样的下场吧。

皇上也愿意给你这个机会,你既能报仇,也能赎罪,对你而言是好事,你说呢?”

吴襄这心里的大石头是彻底放下了,连忙磕头,“皇上隆恩浩荡,微臣谢过皇上给小儿一次机会。”

吴三桂也冲着京城的方向磕头,“小民叩谢皇上,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不灭女真,誓不为人。”

魏忠贤满意了,“行了,那你明儿就去军中报到吧。”

......

康熙年间

十四阿哥胤禵和胤禛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老八他们都抛下他走了,这当初争得头破血流的皇位,现在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

胤禵也抽空去看大阿哥胤禔,被囚禁的他已经被放了出来。

儿子们走的走,康熙的慈父心也被激发出来,想起了这个被圈禁的大儿子。

胤禔被放出来后,日子过得还很悠闲。

“十四弟,难得你来看我,说起来,我们兄弟能坐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说话,还真不容易啊。”

胤禵心中有些说不出的心酸,“大哥,我反而羡慕你现在的生活,凡事不操心。”

胤禔缓缓放下茶杯,眼中有些黯淡,“不是有老四嘛,我现在的生活很知足,来来来,咱下盘棋,晚上一起喝一杯...”

另一头

胤禛正在十三爷的府上,他四处寻访名医给胤祥看诊。

对这个弟弟的身体,他做不到视而不见,要是再看到胤祥被病痛折磨、又早早离世,他会自责死的。

胤祥心里很温暖,嘴上还是宽慰道:“四哥,你别担心,太医们已经来看过了,说我的身体没什么大碍。”

“你这段时间就在家好好休息,别再操劳了,胤祥,你是我弟弟,是我最亲的人,这一世别再早早丢下四哥了。”

胤禛的话重重敲打在胤祥心上,却让他温暖不已,“四哥,我一定会一直陪伴你左右的。”

民国

如今不管是前线还是老乡们都不怎么缺粮了。

加上刘晓希每十天半个月,又会给一个根据地送一波,轮流着来。

还有身在海外的爱国人士捐款捐物回来,有能力的还能想办法搞点武器。

土豆收获上来,还有玉米、红薯这些作物在地里长着,长势不错,到了秋天只怕也是大丰收。

不过父老乡亲们也不会敞开了吃,依旧能省就省。

当初盘点民国发生的那些天灾,父老乡亲们自然要未雨绸缪。

尤其是豫省会发生大饥荒,豫省的老乡都在忙着建水库、修大坝。

不过这些办法在天灾面前也是力不从心,唯有多存一点粮食,才能多一份底气应对接下来的自然灾害。

多一份粮食,就有多活下去的希望。

粮食都被藏在很隐秘的位置,就怕倭寇来扫荡,到时候啥都没了。

如今,地道战被大家用得得心应手。

前线战场,作战方案被不断提出修改,战士们的伤亡小多了。

从城市到农村,人们都知道爱国,光幕将希望扩散到了九洲大地的各个角落,精神头起来了,虽然还处在硝烟战火中,但却显得积极向上,所有人都坚信,只要他们再努力一把,就会提前抵达新时代。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2/2085/2394586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