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 章 吴三桂干嘛造反
{吴三桂晚年为什么要反?}
这个名字,明朝皇帝们都有印象,这人是他们大明原来的将领,结果降了清朝。
朱元璋如今倒是没有多生气,因为想明白了,大明末年,投降的人那么多,他犯不着生气,而且这家伙竟然还反了清朝,实在叫人意外。
崇祯年间
朱由检眉眼间带着一抹郁色,“吴三桂这货还反了清朝啊,狗咬狗挺好。”
别看他之前饶过了吴三桂一命,但心里可是还生气的。
吴襄心情沉重,想说什么最后还是化作一缕叹息,不光是儿子的前途,他们吴家在皇上面前,别说得脸,没因为历史上的事牵连进来都是好事情。
吴三桂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之前因为光幕上说了自己反叛大明的事,虽然皇帝免了他的死罪,但他在军中自然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祖大寿心里都跳了好几下,他这个外甥,咋又反了?关键是旁人看了会怎么想?
清朝
康熙并不太想看这个,因为说到吴三桂,只怕少不了提及自己,他并不太想被天下人议论。
但这不由他做主,刘晓希明显对这个视频有兴趣。
{吴三桂,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
崇祯十七年,京师沦陷,崇祯帝自缢。
为了对付李自成,吴三桂联合清军入关,他也自此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29年后,吴三桂却反叛了清朝。
可是他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要反呢?}
光幕下
有人猜吴三桂是野心膨胀,想自己当皇帝了。
也有人表示不奇怪,他都反过明朝,再反一次清朝好像很正常。
还有人说是清朝皇帝卸磨杀驴...
但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讲,颇有些看戏的心态,不管是对吴三桂还是整个清朝,他们都没有好感,看他们起内讧,自然是乐得看热闹。
崇祯年间
明朝的不少将领们都有些不安,因为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吴三桂,这两人的结局已经注定了,但是万一自己也被光幕提到反叛了大明,那岂不是也是步这两人的后程?
卢象升倒还算放松心态的,之前已经大致了解过历史上自己的死亡,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叛的。
作为视频主角的吴三桂,一拳砸在书桌上,瞬间桌上出现了一个凹陷,他的手也流血了。
“肯定是那些鞑子逼我反的。”
......
已经改名换姓的李自成,对吴三桂生出不少怒气,“这厮轮到和鞑子合作,我呸。”
{其实吴三桂为什么反叛清朝,可以猜测一下。
当初,吴三桂可是舍弃了一身名节,忍受着世人的唾骂,甚至为了给清朝表忠心,不但残酷镇压残余的起义军、还杀明朱后裔,甚至一路追到缅甸弑杀永历帝。
他这种行为不光是在道义上备受指责,同时他也把自己放在了不利的局面。
在他杀了永历帝后,清廷就在想方设法抑制他的权势。
洪承畴就曾教过他,若要安,就不能让云南太平无事,永历帝若是在,那康熙怎么敢撤藩?}
光幕下
指责的声音不少,有骂吴三桂数典忘祖,也有人骂他太过愚蠢。
在明朝皇帝的嘴里,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听的话。
光凭吴三桂把自家后代杀了,朱元璋都想宰了他。
朱元璋甩了甩袖子,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他为了给清朝表忠心,连道义都不顾了,结果谁知道他就是清朝入主中原的一枚棋子,也是他的报应。”
朱棣暴怒:“这不是他自找的?就光凭他做的那些事,朕能杀他几百次。”
崇祯年间
朱由检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只是这笑容显得很凄凉。
“吴三桂啊吴三桂,这也是你自作自受。”
明末的文臣武将们什么样的反应都有,但都一直认为吴三桂要完了,如今别说仕途,全家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
“逆子啊逆子。”吴襄眼里充血,更怕全家大祸临头。
祖大寿心里也满是绝望,也担心牵连自己家啊。
吴三桂现在只想找鞑子算账,他们欺人太甚,自己没有功劳有苦劳,结果入主中原稳了,就要夺取自己的权,好不要脸。
绍兴年间
岳飞看着这吴三桂的例子,暗自摇了摇头,也不忘教育儿子,千万不要学。
“爹,你儿子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嘛。”岳云觉得他爹就是想多了。
清朝
清朝皇帝们有些担忧,如果因为此事,天下都认为他们只会卸磨杀驴,那无疑是再次拉低了他们皇室的形象。
胤禛想到他阿玛撤藩之事,也觉得有些不妥,太操之过急,若是当初稍有不慎,那真的会动摇大清统治,最好的做法就是等吴三桂死了再弄。
{最重要的一点,导致吴三桂反叛的直接原因,还是康熙决意撤藩。
其实对于清朝来讲,用吴三桂,也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现在撤藩也是为了统治需要。
但朝廷的这个决定,对吴三桂却犹如一瓢冷水浇下来。
康熙给他的这个结局,让他这些年的付出和牺牲变成了笑话。
为清朝辛辛苦苦耗费了将近三十年,人生又有几个三十年。
不甘心的吴三桂毅然决然起兵造反。
康熙的这个举动,也是十分冒险。
之前的那些王朝,也面临如何撤藩的问题,尤其是强藩。
撤藩可以,但要怎么撤、怎么安抚这些人,都需要落实好相关的政策}
这话让很多皇帝赞同,他们想削藩的,也不是说说就能办到,这稍有不慎,带来的麻烦也不小。
秦皇汉武这些帝王也没想到,康熙还挺刚?而且还没翻车。
百姓们也想到了明朝那个例子,建文帝削藩把自己削没了。
朱元璋突然还很遗憾,他知道清朝的国祚,所以这吴三桂显然是败了。
“哼,没出息。”
崇祯年间
朱由检冷眼观看,不管是吴三桂和清廷,谁赢了他都无所谓,就是不知道吴三桂败了会不会后悔当初做的那一切。
此时还年轻的吴三桂当然不清楚历史上他的想法,但现在别说是和女真合作了,他恨不得恁死他们。
康熙年间
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康熙也有些感慨,果然还是年少轻狂,如今的他,经过岁月的打磨,做事都会三思后行了。
{另外,吴三桂的身后并非就他一个人,还有一众跟随的部下士兵,各种人员加起来可能也有十几、二十万之多。
即便吴三桂肯撤藩,他能继续荣华富贵,但他身后的十几万人却没有出路。
所以吴三桂不反,他的部下们也会反。
他的部下反了,他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他的利益已经和这些人绑定在一起,他的感受也变得不重要。}
各朝人士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和太平公主的事情也有相似之处。
“唉,不管他怎么想,反正到了这种程度,赶鸭子上架也得干。”
“没办法啊,看这情况,必然是失败了,不然清朝也不会继续存在了。”
“清朝皇帝也挺不地道,站稳脚跟就过河拆桥了...”
......
清朝皇室能不能猜到有人议论他们,自然是猜得到的,但康熙也不可能堵住悠悠众口。
明朝皇帝们对吴三桂的结局更没有什么好同情的,造反失败会如何,猜都猜得到。
朱元璋还希望这个事情能给明末那些臣子紧紧皮,瞧瞧吴三桂是什么结局?应该没人希望给女真卖命后落到这种下场吧。
但要是真有人这样想,老朱也没办法。
崇祯年间
朱由检眼里划过一抹厉色,若是以前,他绝对要赐吴三桂死。
但现在他并不想就这样算了,他不相信吴三桂这一世还会继续为女真卖命,当然若真如此,那此人也没必要留了。
不过现在倒是可以趁着双方的仇恨,让吴三桂去对付女真。
感觉这个想法不错的朱由检,当即叫来了魏忠贤。
“你去跑一趟,去找吴三桂,了解一下他如今的情况,试探他对女真的态度...”
魏忠贤认真的听着,虽然他这个人也不咋样,但比起被女真统治,当然还是保住大明比较好,先帝也希望如此吧。
不清楚皇帝打算的吴三桂,心中对女真的恨意只增不减。
“若不剿灭他们,难泻我心头之恨。”
悉心栽培的儿子,落到这种下场,吴襄是痛心疾首,还要忧心全族的安危,随时担心府邸被大军包围了。
—
明末的情况刘晓希一无所知,看完这个视频,她也饿了,干脆下楼买了些炸串、烤肠、臭豆腐之类的。
楼下摆摊的人有点多,其中还有些是年轻人,有卖蛋挞的、有卖饰品的、有卖水果的、也有卖夏日饮品的。
不清楚是失业的,还是打暑假工的学生,但没什么生意也是真的。
看到后世这些年轻摆摊的面孔,祖辈们也纷纷持支持的态度,自食其力、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也是一种成长。
回到家,刘晓希给自己留下一份吃的,其他的照例以发福袋的方式送去了各时空,给大家尝尝。
等忙完这些后,她才点开帖子看热闹。
{种花家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全民双休?}
刘晓希一边吃着炸串边摇头,“早着呢?”
吐槽完就滑到下一个热帖了。
祖辈们:...
虽然以他们对后世的了解,这短期内肯定是实现不了的,至于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但应该还是可能会实现的吧。
{蠢、笨、傻,有什么区别?}
光幕下
这三个字倒真让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虽然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用到,但平时倒是没怎么关注这三个字的区别。
学堂里,教书先生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思考三者的区别。
{网友一:感觉挺有意思的,情侣之间称呼对方‘傻瓜’、‘笨蛋’,代表了甜蜜、亲昵;
但如果叫对方‘蠢货’那就不一样了}
“咳咳、咳咳咳…”。
正在吃炸串的刘晓希笑得呛到了气管,尤其是炸串上还有不少辣椒,简直是折磨。
历代也有很多人哭笑不得,虽然没怎么正儿八经的看过后世年轻人谈恋爱,但祖辈们还是猜得到。
古代的少男少女们有些憧憬、又有些羡慕,若是不知道就罢了,但看过后世的自由恋爱婚嫁,难免对他们的时代有些怨言。
{网友二:笨,可以说成‘笨蛋’、‘小笨蛋’,有些可爱的成分在;
傻,可以说成‘小傻瓜’,有些天真的特点;
蠢货的话,就说明脑子不好使,人品性格也不行,要是又蠢又坏,那完了}
现代时空,刘晓希喝了好几杯水才缓过来,“有一句话不就说了嘛,坏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灵机一动,说明蠢真的害人不浅。”
各朝代,和蠢人打过交道的也不少,可不要太赞同这话。
“说的太对了,有些蠢还不自知,这种气死人了。”
“只是蠢都不算最吓人的,又蠢又坏的才是,离得远远的最好。”
......
{网友三:
热恋期:小笨蛋,我爱你。
婚后半年:傻瓜,让你不要等我回来吃饭了。
七年之痒:蠢女人,娶你回来有什么用}
祖辈们:...
虽然不清楚正不正确,但好歹词儿倒是容易理解了。
只是却把古代怀揣着少女心事的姑娘们看得很茫然,这变化是真的?
古代还没成家的少年郎们,也呆愣愣的,显然也不明白婚后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当然,他们在迷茫之际,刘晓希已经点开了另一个新帖子。
{等你死后,如果墓志铭只能写三段话,你会写什么?}
这的确给祖辈们问懵了。
古代对死亡还是比较忌讳的,也就是如今大家看开了点。
百姓们以前没考虑过这些,但既然说到这个,那也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了。
王侯将相们也在想着这个事,因为千百年后,看到墓志铭的后世人会是什么反应,这一想的确是叫人期待。
先辈们也有兴趣,他们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到得了后世,也想留下一点来过的痕迹。
在他们思考之际,刘晓希已经开始吃瓜了。
{网友一:生的平平无奇、活得小心翼翼、死得悄无声息}
这话看得祖辈们心里涌出了些难过情绪。
不仅是为这个后世人,也是为他们自己。
在人类的进程里,多数人都是如此,多是来人间凑数的。
{网友二:老是说减肥,现在终于瘦得比刚出生还轻,骨灰仅仅两斤重}
祖辈们:...
这一时间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
他们也知道后世人条件好,这长胖的也不少,光是刘晓希,都老听她嘟囔着减肥,但真正运动的时候可太少了。
{网友三:请把我的墓设计成石墩,给经过的人歇歇脚,不用像我那么累}
有多累祖辈们不清楚,但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个孩子生活的不易。
只是祖宗们想说,人这一生,除了一小部分生来就大富大贵、顺遂无忧的外,大多都有自己的苦。
陶渊明想了想说道:“后世人不是喜欢玩游戏嘛,就把这一生当做一场游戏,只是有些人为自己设计游戏闯关难度比较大而已。”
苏轼还挺希望这个孩子可以看开些,开心的过完这一生。
“人啊,就是有人生百味才算精彩。”
{网友四:裹我的席子不要太长,把头露出来,这辈子总算是出人头地了}
这话,差点把祖辈们看落泪了。
古代的读书人们也没想到‘出人头地’还能这样用,但却叫人看得异常难过。
刘邦双手插在衣袖里,都不免叹气。
“世间那么多人,能出人头地的有几个啊?心态放宽些就行了,自己为难自己也太苦了。”
{网友五:我来过、我爱过、不来了}
过完了这一生,如果还有下辈子愿不愿意来,祖辈们心里也有自己的答案。
但先辈们却还想再来人间一次,亲自来后世体会一生。
{网友六:路过别害怕,陪我坐一会儿,我会保佑你的}
这一个个的说的过于感伤,让祖辈们都不忍心看。
李白这快乐的心情都有些难受。
苏轼扇着扇子,思绪却飘远了,“大家都说我豁达,但后世人的豁达更深远。”
刘晓希也退出了这篇讨论贴,免得给祖宗们搞emo 了。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2/2085/2443035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