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亲家饭局
张淑芬挂了微信语音,指尖有些发凉。她拉开床头柜抽屉,取出那瓶熟悉的降压药,抖出一粒含在舌下。药片的苦涩在口中弥漫开来,却不及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滋味。
手机屏幕又亮了起来,是儿媳妇杨小雨发来的消息:“妈,我妈特意说了给您点您爱吃的糖醋鱼。”张淑芬盯着那行字,眼前浮现出上次那盘甜得发腻的糖醋鱼,亲家周美琳笑眯眯地说“女人就得多吃甜的,显年轻”,转头又补了一句“不像你总吃清淡的,看着显老”。
“怎么了?又是亲家请吃饭?”丈夫王建国从阳台走进来,手里还拿着浇花的水壶。
“嗯,我推了。”张淑芬站起身,把手机塞进口袋,“说晚上要给你熬中药。”
王建国点点头,没多问。他们夫妻俩三十多年的默契,有些话不必说透。他转身继续去侍弄阳台上的几盆兰花,那是他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张淑芬望着丈夫微驼的背影,想起上次饭局上周美琳评论他穿的那件夹克是“地摊货”,王建国只是憨厚地笑笑,没辩解那是女儿去年父亲节送的礼物。
厨房里的中药罐确实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那是调理王建国腰椎的方子。但更多时候,这成了他们拒绝饭局的借口。
不到十分钟,儿子的电话就打来了。
“妈,你怎么又拒绝了?我丈母娘都问好几次了,说是不是她哪里得罪你了。”儿子王磊的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焦急。
张淑芬握紧手机,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你忘了上次她怎么说你爸的?说你爸穿的夹克是地摊货,不如她给老张买的名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儿子无奈的声音:“那都是玩笑话,你别往心里去。”
“玩笑话?”张淑芬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上次吃饭她拿出手机翻照片,全是她旅游的朋友圈,一边划一边说‘这是我去云南住的五星酒店,那是去海南玩的游艇,你们这辈子没去过吧’。你爸回来后闷了一晚上,说以后再也不去了。”
王磊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妈,我知道她有时候说话不太好听,但她心眼不坏。她就是爱显摆,没恶意的。”
“我知道没恶意,但我听着堵心。”张淑芬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小区花园里嬉戏的孩子们,“你跟你媳妇说声谢谢,我们心领了。”
挂断电话后,张淑芬站在窗前久久不动。她想起上周在超市遇见老同事,对方羡慕地说她“好福气,儿子有出息,亲家又这么热情”。她只能苦笑点头,心里的苦楚无人能懂。
其实张淑芬也尝试过维系这段亲家关系。上个月周美琳生日,她特意去商场挑了条羊绒围巾,花了她将近半个月的退休金。谁知周美琳接过礼物随手放在一边,说:“我侄女给我买的都是国外牌子,这个摸着手感一般。”那一刻,张淑芬感觉自己所有的好意都被轻飘飘地否定了。
下午,杨小雨又发来微信,这次附了一张糖醋鱼的照片,色泽鲜亮,看起来确实诱人。“妈,菜已经上桌了,您真不来尝尝?”
张淑芬回复:“晚上要给你爸熬中药,下次吧。”发送完毕后,她鬼使神差地点开了杨小雨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十分钟前发的,周美琳搂着女儿和女婿,三人对着镜头笑得灿烂。配文是:“一家人就得热热闹闹。”张淑芬心里像被什么刺了一下,轻轻放下手机。
阳台上传来王建国压低声音打电话的语气:“你跟你媳妇说,不是我们摆架子,实在是跟你丈母娘吃饭太累,每次回来都得缓好几天。”
张淑芬知道,丈夫这是在跟儿子通话。她从未告诉王建国,每次饭局后,她都需要默默消化好几天那些看似无心却伤人至深的话语。周美琳总会“关心”他们的退休金够不够花,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甚至问起他们给孙子准备了什么礼物。每次听到这些问题,张淑芬都觉得自己像被剥光了暴露在人前,所有的不足和窘迫都被放大审视。
最让张淑芬难以接受的是,周美琳总会有意无意地提起他们小区的老旧,暗示他们应该搬去更高档的社区。而事实上,这个两居室是张淑芬和王建国工作三十多年换来的家,每一处都充满了回忆——女儿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学会走路的,儿子就是在那面墙上量身高留下的划痕。但在周美琳的话语里,这里仿佛成了一个需要被遮掩的耻辱。
令张淑芬没想到的是,亲家母周美琳竟然直接打来了电话。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名字让她心跳加速,她犹豫了很久,直到铃声快要结束时才接起来。
“老姐,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我真心想跟你们处好关系,总拒绝多生分。”周美琳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一丝委屈。
张淑芬握紧手机,深吸一口气:“最近身体不好,等好些了我请你。”她终究没能说出真正的理由。
周美琳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那行,我给你留了罐蜂蜜,让儿媳妇带给你,进口的。”
挂了电话,张淑芬看着茶几上那罐周美琳上次送的进口奶粉,还未开封。王建国走过来坐在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其实咱们也没错,亲家之间没必要勉强凑一起。”
话虽如此,但当张淑芬再次翻看儿媳妇朋友圈里那张合照,看着周美琳紧紧搂着杨小雨和王磊的样子,心里还是泛起一阵酸涩。她不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是不是应该为了孩子的幸福,忍受这些小小的不愉快?
晚上王磊回来时脸色不太好,他说丈母娘有点不高兴,觉得他们不给面子。张淑芬把中午剩的菜热了热,摆在桌上:“我不是故意的,你要是觉得为难,以后她再请客,你就说我们回乡下了。”
王磊没说话,扒了两口饭就放下筷子走了。门关上的那一刻,张淑芬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她收拾着碗筷,想起儿子小时候总是津津有味地吃她做的每一顿饭,如今连坐下来好好吃顿家常菜都成了奢望。
夜深了,张淑芬还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周美琳送的蜂蜜罐,心里乱糟糟的。人家好心请客,她一次次拒绝,确实说不过去。可一想到饭桌上那些攀比的话,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提问,又实在提不起劲赴约。
王建国洗了水果过来,放在茶几上:“别想了,下次她再请,我去应付。”
张淑芬摇摇头,知道他比自己还不爱应酬。王建国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性格内敛,最不擅长的就是应对周美琳那种咄咄逼人的热情。上次饭局上周美琳问他退休金多少,他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具体数字,回家后自责了好一阵,说给儿子丢脸了。
“其实我也明白,亲家之间该客气,可这种需要委屈自己的客气,到底有没有必要?”张淑芬像是在问丈夫,又像是在问自己。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说:“咱们这年纪,图个心安就好。”
就在这时,杨小雨又发来微信,说她妈决定以后每周都请他们吃饭,直到他们去为止。张淑芬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不知该回什么。拒绝吧,怕儿子为难,怕亲家真的生气;答应吧,又怕自己吃顿饭再气出病来。
难道亲家之间,非要靠频繁的饭局才能维持关系吗?不想委屈自己,真的就是不懂事吗?
那一晚张淑芬睡得极不安稳,梦里全是饭局的场景——周美琳不停地给她夹菜,一边夹一边说“这个很贵的,你们平时吃不到”;王建国低着头一言不发;儿子和儿媳妇尴尬地笑着;而她则憋着一口气,怎么也喘不上来。
第二天清晨,张淑芬早早起床,给王建国熬好中药后,独自下楼散步。小区花园里,几个同龄人正在打太极拳,她找了个长椅坐下,看着他们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出神。
“小张,这么早?”邻居老李散步经过,笑着打招呼。
张淑芬勉强笑了笑:“睡不着,出来透透气。”
老李在她旁边坐下:“看你愁眉苦脸的,遇到什么事了?”
张淑芬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亲家请饭局的烦恼简单说了一下。
老李听完哈哈大笑:“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不简单吗?她请你,你也请她啊!选个你熟悉的地方,点你会点的菜,主动权在你手里,不就行了?”
张淑芬愣了一下,这个简单的建议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她多日来的困扰中。是啊,为什么总是被动接受或者拒绝呢?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
回到家后,张淑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建国。王建国起初有些犹豫:“咱们请她去哪儿?她那嘴那么挑,一般的馆子怕是看不上。”
“就在家里请。”张淑芬下定决心,“我做几个拿手菜,简单实惠。”
王建国想了想,点头同意了:“也好,家里自在。”
说干就干,张淑芬当天就给周美琳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家里吃饭。电话那头的周美琳显然很惊讶,但很快便欣然接受了邀请。
接下来的几天,张淑芬忙碌起来。她重新整理了客厅,换上了新买的桌布,甚至和王建国一起给墙面刷了层新漆。她拟了一份菜单,全是自己拿手的家常菜——红烧排骨、清蒸鲈鱼、麻婆豆腐、蒜蓉青菜,还有王建国最拿手的西红柿鸡蛋汤。
王磊和杨小雨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很高兴,主动提出要早点过来帮忙。张淑芬婉拒了,说她能搞定。
周六上午,张淑芬在菜市场精心挑选了最新鲜的食材。回到家后,她系上围裙,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切菜、调味、炖煮,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香气。王建国在一旁打下手,偶尔递个调料或尝个咸淡。
“记得少放盐,你血压高。”王建国提醒道。
张淑芬笑了笑:“知道,亲家母口味淡,我注意着呢。”
下午四点,门铃准时响起。张淑芬深吸一口气,擦干手,走去开门。周美琳和丈夫张大力站在门外,手里提着水果和礼品盒。周美琳穿着一身名牌连衣裙,妆容精致,与张淑芬朴素的围裙形成了鲜明对比。
“快请进,家里小,别介意。”张淑芬侧身让客人们进来。
周美琳进屋后迅速扫视了一圈,目光在刚粉刷过的墙面上停留片刻,笑着说:“老姐家收拾得真干净。”
王建国招呼张大力坐下,两人聊起了最近的新闻。张淑芬注意到周美琳正打量着客厅的布置,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这花瓶挺别致。”周美琳指着电视柜上的青花瓷瓶说。
“小雨和小磊结婚时朋友送的,”张淑芬答道,“虽然不值钱,但是个心意。”
杨小雨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微妙,赶紧接话:“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不用不用,都准备好了,就等开饭了。”
餐桌上,一道道家常菜摆得整整齐。没有昂贵的食材,没有华丽的摆盘,但每一道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都是些家常菜,不知道合不合你们口味。”张淑芬谦虚地说。
周美琳尝了一口红烧排骨,眼睛一亮:“这排骨烧得真好,比饭店的还香。”
张淑芬笑了:“就是普通的做法,没什么特别的。”
随着饭菜的进行,气氛逐渐轻松起来。周美琳好奇地问起每道菜的做法,张淑芬耐心地解释,偶尔分享一些小窍门。
“我做菜总是掌握不好火候,”周美琳感叹道,“家里请了保姆后就更少下厨了。”
张淑芬温和地笑笑:“我们退休在家,做饭也是一种消遣。”
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孩子们小时候。张淑芬拿出相册,给周美琳看王磊小时候的照片。有一张是他三岁时,满脸奶油,正对着生日蛋糕傻笑。
“小磊小时候可真胖乎,”周美琳笑得合不拢嘴,“看看现在,一表人才。”
杨小雨也凑过来看:“妈,这张我没见过呢!”
王磊假装抱怨:“妈,怎么把我糗照都拿出来了?”
张淑芬瞥了儿子一眼,笑道:“在妈眼里,你什么时候都是孩子。”
周美琳似乎被触动了,轻轻叹了口气:“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孩子们都成家了。”
王建国适时地举杯:“来,为孩子们幸福干杯。”
杯盏交错间,张淑芬感觉内心的坚冰正在慢慢融化。她注意到周美琳今晚没有提起任何关于价格、名牌或旅行的话题,只是单纯地享受这顿饭和相聚的时光。
饭后,张淑芬端出自己做的桂花糕,这是她母亲传给她的手艺。周美琳尝了一口,连连称赞:“这个味道让我想起我奶奶,她也会做这种糕点。”
“喜欢就多吃点,我做了很多,一会儿给你带些回去。”
杨小雨悄悄对张淑芬竖起大拇指,张淑芬回以微微一笑。
周美琳和张大力离开时,已是夜幕低垂。周美琳紧紧握着张淑芬的手:“老姐,今天这顿饭是我这段时间吃得最舒服的一顿。下次我请客,不过咱们换个地方,不去那些华而不实的饭店了,就找家干净实惠的小馆子,怎么样?”
张淑芬点点头:“好,你定地方。”
送走客人后,张淑芬和王建国一起收拾碗筷。王建国轻声说:“今天表现得很好。”
“其实亲家母也没那么难相处,”张淑芬边洗碗边说,“可能就是生活方式不同,找不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一周后,周美琳果然再次发出邀请,这次是一家本地老字号的火锅店。张淑芬和王建国欣然前往。
火锅店里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周美琳已经点好了菜,见她到来,忙招手:“老姐,我点了清汤和麻辣两种锅底,记得你吃不了太辣。”
张淑芬有些感动,没想到周美琳还记得她的口味。
饭桌上,周美琳依然话多,但不再是以往那种炫耀式的语气,而是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她学广场舞出丑的经历,她养的花终于开花了,她尝试做菜却把厨房搞得一团糟......
“我啊,就是好面子,”周美琳自嘲地笑笑,“总觉得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结果活得太累。”
张淑芬理解地点点头:“谁都一样,都希望给孩子争脸。”
“其实我很羡慕你们,”周美琳诚恳地说,“小磊那么懂事,跟你们关系那么好。我家小雨,有时候还嫌我管太多。”
张淑芬拍拍她的手:“孩子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
那一顿火锅,四个人吃了整整两个小时。离开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回家的路上,王建国罕见地主动开口:“亲家母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张淑芬望着车窗外流转的灯火,轻轻“嗯”了一声。她想起周美琳提到自己年轻时创业的艰辛,那些不曾向人诉过的苦。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是有些人选择用光鲜的外表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自那以后,两家的聚餐变得规律起来,有时在外面的小馆子,有时在各自家中。张淑芬不再为这些饭局感到焦虑,反而开始期待这种轻松的聚会。她发现,当她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一个月后,张淑芬主动提出教周美琳做桂花糕。周美琳高兴极了,一大早就提着食材来到张淑芬家。
厨房里,两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围在料理台前,一个耐心教,一个认真学。
“糯米粉要慢慢加水,一边加一边搅拌,”张淑芬示范着,“不能一次加太多。”
周美琳学得有模有样,但手上还是沾满了面粉。她看着自己狼狈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老姐,我还是笨手笨脚的。”
张淑芬也笑了:“第一次都这样,多试几次就好了。”
当桂花糕出炉时,周美琳像孩子一样兴奋:“成功了!我居然做成功了!”
她迫不及待地拍照片发给女儿,然后又切了一块递给张淑芬:“老姐,你尝尝,合格不?”
张淑芬尝了一口,点点头:“很好,就是这个味道。”
周美琳自己也尝了一块,满足地叹了口气:“自己做的就是香。”
那天傍晚,周美琳离开时,带走了自己亲手做的桂花糕,说是要给她家老张尝尝。张淑芬站在门口,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平静。
王建国走到她身边,轻声问:“站这儿想什么呢?”
张淑芬微微一笑:“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像做桂花糕,火候太猛会焦,太弱又不熟,要恰到好处才行。”
“那你找到恰到好处的火候了?”
“正在摸索中。”
晚上,张淑芬收到周美琳发来的微信,是一张张大力的照片,他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桂花糕。附文是:“老张说这是他吃过最好的桂花糕,非要我明天再做一次。老姐,你得再教教我。”
张淑芬回复了一个笑脸,然后放下手机,从抽屉里拿出那瓶降压药。她这才发现,已经快一个星期没碰它了。
窗外,月色正好。张淑芬知道,前方的路还长,亲家之间的相处也未必一帆风顺,但至少,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不委屈自己,也不刻意疏远,在舒适的距离内,维持着恰到好处的亲近。
毕竟,亲情这场漫长的饭局,没有人应该饿着肚子离开。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3604/3604103/1111043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