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小说最新章节 > 第788章:工业时代的萌芽

第788章:工业时代的萌芽


“拆平房建楼房。”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满堂哗然。

工部老李差点打翻茶盏。

“总长,这......这要动多少百姓祖宅?”

“正是要动!”

周愈才展开一卷手稿。

“这事你们以为只有京师有?最早发展的大城市现在都是这样,尤其是咱们鼓励人口生育之后,未来十年到十五年,人口会更多,之前我已经和里长商量过了,这是里长亲批的《营建新策》,里长说,红袍天下要发展,就得让百姓住得高、住得好。”

他指着图上密密麻麻的矮房区。

“你们算算,一亩地要是盖四层楼,能多住三倍人,省下的地皮修路建市集,商户有地方落脚,匠人有活计干。”

“能带动多少生产?水泥厂,钢筋厂,泥瓦匠......又是多少条产业链条,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和税收?”

管户籍的小张插话。

“可老百姓祖祖辈辈住平房,能乐意?”

“所以得有章法。”

周愈才掏出一本细则。

“里长定了三条:一补偿足,二安置妥,三不强迁。”

他翻到画红圈的一页。

“拆一丈补一丈二,过渡期发租房补贴。”

老李还是摇头。

“四层楼?砖木结构撑不住啊!”

“用新式建材嘛。”

周愈才眼睛发亮。

“咱们的水泥厂已经开始大幅发展了,月产翻番,西山石灰管够,里长还让天工院研了钢筋水泥基础构造法,说比木头结实十倍。”

众人议论纷纷时,周愈才走到窗边推开格扇。

指着远处炊烟缭绕的民居区。

“你们瞧见没?张家三代挤两间屋,李家灶房搭在过道,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变,火器上我们在变,城市建设也要思变,工业发展,科技发展,都要。”

他转身肃容。

“不过里长特意交代,楼不过四层,一来施工稳妥,二来......”

“将来海外拓疆,多少人要搬去新天地,楼太高反成累赘。”

管钱粮的老孙扒拉算盘,仍是苦笑。

“按这章程,光补偿款就得......”

“钱从商税收吧。”

周愈才闻言也在点头。

“路宽了商户多,税银自然涨,再说水泥、木料、工钱......这能养活多少厂子?”

会议开到日头西斜。

最后定下先拆试点,每户发安居牌凭此领过渡银。

散堂时,老李追着问。

“总长,真要拆祖宅,百姓闹起来咋办?”

周愈才指指舆图上新描的漕运路线。

“告诉他们,将来孙子辈能住窗明几净的楼房,走平坦水泥路,这比守着漏雨的祖宅强。”

暮鼓声中,官吏们捧着文书匆匆离去。

周愈才独坐堂内,指尖摩挲着舆图上即将拔地而起的楼群轮廓。

窗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混着远处工地的夯土号子,仿佛已听见新城生长的声音。

官吏们有了决策之后,迅速开始推进,目前首先选中的两个试点建楼城市,便是京师和蒙阴!

京师西郊,新辟的水泥厂日夜腾着白烟。

粗壮的烟囱下,工人们推着独轮车穿梭如蚁,车上满载着灰扑扑的水泥粉。

几个老师傅蹲在刚出窑的水泥块前,拿锤子敲打检验硬度。

“这玩意儿比三合土结实多了!”

一个满身灰粉的工匠扬起榔头,重重砸向水泥块,却只留下个白印子。

旁边记账的文书揉了揉眼睛。

“按新方子调的料,之前青州府的工业区也用,甚至道路也在用,但现在这是可以加钢筋的,里长说能扛地震。”

不远处的钢筋厂里更是火花四溅。

赤膊的工人们用长钳夹着通红的钢条,在器械上碾出螺纹。

老师傅指着刚成型钢筋上的螺旋纹路对学徒说。

“瞧见没?这纹路咬水泥才牢靠。老祖宗盖房用木梁,咱们用铁骨。”

蒙阴城的工地则另是一番热闹。

正午歇工时,工人们捧着陶碗蹲在工棚下吃饭。

年轻瓦匠小李展开被水泥渍硬的图纸,指着上面四四方方的楼型问。

“这墩子似的房能住人?连个院儿都没有。”

“你懂啥!”

老工头敲着烟袋锅。

“里长说了,城里地皮金贵,往高了盖,省出地来修路建学堂,商铺。”

他指着地基里纵横的钢筋。

“这铁架子搭起来,比咱老家的砖瓦房结实十倍。”

远处传来号子声,工人们头一次用绞盘吊装预制楼板。

每块水泥板四角留着钢筋环,起重工喊着号子对齐位置。

有个老师傅趴在楼板边,仔细校准。

“歪一丝都不成,将来装门窗全看这个准头。”

炊事班抬着大桶走来,午饭的香气飘满工地。

工人们围过来打饭时,还在争辩新式楼房的好处。

砌墙工老张比划着,傲气的很。

“墙里埋铁网,刮大风都不带晃的。”

“听说京师盖的楼房,厨房茅厕都在屋里头!”

夕阳西下时,工地亮起气灯。

夜班工人接替岗位,搅拌机重新轰隆作响。

蒙阴新城工地的灯火连成一片,像散落在地上的星子。

与此同时,京师天工院门前的青石路上,一辆黑铁外壳的汽车正突突地喷着白烟。

现在汽车开始初步普及到各科研机构。

魏昶君玄色袍袖拂过还带着余温的车盖,指尖在铸铁发动机的散热片上轻轻一点。

“里长。”

年轻匠师掀开车前盖。

“这蒸汽机改的,现在大概只能跑二十里。”

缸体上粗糙的铆钉还露着毛边,传动皮带是用浸油牛皮做的。

魏昶君俯身细看气缸缝隙,发现密封用的还是麻绳填料。

医学院门口停着的运输车更简陋。

木制车厢架在铁轮上,车头挂着急救红牌,有个医学生正把一箱药品装车,车轮碾过石板路时毫无声响。

魏昶君注意到车轴加了天工院新制的橡胶轮胎,转起来比马车轻快不少。

他信步走到纺织局时,正撞见工人们调试新织机。

五丈长的铁架上装着三百个纱锭,皮带轮带动机轴发出规律的咔嗒声。

老织工摸着光滑的钢梭直咂嘴。

“这玩意儿一天能织十匹布,顶二十个熟手......”

回到书房,魏昶君展开还带着墨香的纺织机图纸。

齿轮咬合的计算公式密密麻麻,他忽然轻笑,这粗糙的图纸,竟与记忆中工业革新初期的设计如此相似。

这一刻,魏昶君笑了。

工业革新的萌芽要开始了,一旦民众尝试到工业的便利,将会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工业大发展!

未来......无限可期!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218/4218032/1111047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