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铁甲船
登州府军港的晨雾中,魏昶君望着港口里停泊的蒸汽船,铁壳船身在初升的日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海风掠过他花白的鬓角,带来远处船厂铆钉锤击的闷响。
这一刻,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
红袍天下的工业革新是如何爆发的?
于是他仿佛从记忆中清晰地看见红袍天下走向工业时代的每一步足迹。
记忆最先触及崇祯年的冬夜。
蒙阴县衙的炭盆旁,那时候年轻的自己盯着桌上那碗土豆粉沉思,要让百万农民离开土地去发展技术,先得让剩下的土地产出足够养活的粮食。
红薯与土豆的推广不是偶然,是算过千百遍的账,一亩高产作物能解放几个劳力。
港内新下水的炮舰也让他想起天工院最早的火铳作坊。
当年打造火器不仅为征战,更是为建立一套精工标准。
每根枪管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检验,这强迫工匠们学会使用卡尺、仪器。
等第一批合格的火铳装备军队时,他暗中统计过,参与制造的匠人已有三成能看懂机械图纸。
战火硝烟散尽后,这些习惯精密制造的双手,自然转向了蒸汽机气缸的打磨。
魏昶君的视线再掠过港口的铁轨,想起首辆蒸汽机车试运行时,围观百姓吓得跪地祈祷,直呼火龙。
他当时站在司机旁,亲眼看见老司炉如何从烧锅炉说到压力控制原理。
铁路的真正意义不仅在运输,更在逼着人们接受机械的节奏,列车时刻表让最守旧的乡绅也开始按分钟计算时间。
思绪的最后,魏昶君想到的是罗布泊的钾肥。
那不仅是增产的魔术,更是农业与工业的契约。
当农民学会按说明书配比施肥时,他们其实已经承认,世间万物皆可量化。
这种思维转变比化肥本身更珍贵,它让种了千年地的老农,开始相信白纸黑字的数据胜过祖传经验。
工业革新不仅仅是技术发展到一定层次就能推进的,至少首先,要保证百姓的粮食需求,能让一部分人从农民化作工人之后,还能得到足够的粮食支撑他们从事工业生产,所以他们发展了粮食。
而工匠,火药匠开始制造新式火铳,改良佛朗机炮,这也是工业革新的另一个基石,那就是稳定的环境,他们用这些击溃了前明和大清,才争取到了工业和机械发展的时间。
工业发展还有一个基石,那就是教育的普及。
自己的确是穿越者,得到了现代传输过来的许多资料,但这些资料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这个时代必须有人能看懂,昔日大明百姓识字在历朝历代中都算很高的,可算下来也不过十分之一,所以红袍学堂在遍地开花,格物和化学,机械学的普及让时代开始向前推进等等。
历经漫长年月,无数的铺垫和细节造就了现在汽车疾驰,战舰成群。
这一刻,魏昶君复杂看着眼前逐渐有了几分后世工业时代大国的雏形的世道。
他知道这些光点终将连成星河,但不是靠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靠千万个学会与机器共生的普通人。
“里长!”
思绪开始回返,魏昶君看着面前郑重行礼的几名红袍军官吏,负责这处港口的副总长名叫吴申。
魏昶君温和点头,跟着他们踩着跳板踏上铁甲舰破浪号。
玄色袍角被海风卷起,露出半旧布鞋上沾着的煤灰,这是方才在机舱口蹭上的。
他此次来,本来就是来看铁甲舰的研发和量产进度。
“里长小心脚下。”
副总长吴申伸手虚扶。
这个四十岁的汉子手掌粗糙如锉刀,指甲缝里还嵌着油污。
他引着魏昶君走向舰尾新装的发动机舱,铁梯上凝着露水般的油渍。
舱内闷热如蒸笼,一台铜铁铸的机器正发出低沉轰鸣。
吴申用棉纱擦拭着发烫的缸体。
“这是天工院第三版油机,比蒸汽机轻便三分之二。”
他扳动黄铜阀门,一股刺鼻的煤油味弥漫开来。
魏昶君俯身细看,这台机器确实与他记忆中博物馆里的老式内燃机惊人相似,直立式单缸结构,火花点火装置用陶瓷包裹着,飞轮上还带着手工打磨的痕迹。
他伸手触摸排气歧管,指尖传来的震动让他恍惚。
“烧油比烧煤省事。”
吴申掏出发动机日志。
“同样跑的距离,蒸汽机要耗煤三百斤,这机器只要八十斤油,启动也快,蒸汽机得烧两刻钟锅炉,这个摇把转三圈就能着。”
魏昶君的思绪飘回现代内燃机原理,蒸汽机是外燃,热量要经过锅炉壁、水蒸气多层传递,能量浪费在各个环节,而眼前这台机器,油料直接在气缸里爆燃,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火塞的动能,就像把篝火塞进铁管里爆炸。
“热效怎么样?”
魏昶君打量着,声音平静。
提到热效,吴申眼睛发亮。
“测过!蒸汽机十成热能顶多转出一成劲道,这个能转出三成!”
他指着缸体上的铸铁散热片。
“就是发热太猛,得不停浇水降温。”
魏昶君暗自点头,这正是内燃机的核心优势,热效率的跃升意味着更少的燃料、更远的航程。
他想象着未来战舰不必拖着煤船队,商船能直跨重洋的场景,但他眼下更关心的是可靠性。
“故障多吗?”
一般来说,最新量产的一批,总是会有问题。
“头两个月老是熄火。”
吴申苦笑。
“后来发现是油路堵了,现在每百里要清一次滤网。”
他展示用细铜丝编的过滤器。
“天工院愣是把织渔网的手艺用上了。”
魏昶君注意到工具架上整齐排列的专用扳手,与蒸汽机需要成群司炉工不同,这里只配了两名机工。
墙上挂着用炭笔写的维护章程。
日检油路,旬换火花塞,月修气门。
“就是造油麻烦。”
吴申叹气。
魏昶君最后抚摸飞轮上刻的天工院制字样。
这台粗糙的机器,正在用爆燃的油料敲击工业革新的新大门。
他想起蒸汽时代早期那些冒着黑烟的火车头,也曾被嘲笑不如马车优雅。
但历史终将证明,效率才是唯一的真理。
这台内燃机在舱内继续轰鸣,如同一个新时代的心跳,正通过钢壳船体传向汪洋大海。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218/4218035/1111047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