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四合院:52年逃荒,镇压禽兽免费 > 第395章 秦淮茹临盆!要生了!

第395章 秦淮茹临盆!要生了!


在坦克研究所上完课后。

意犹未尽的专家们纷纷围拢上来,就苏远课上提出的复合材料、自锐效应等前沿概念继续请教探讨。

他们请教时的神态语气,完全没有对待年轻人的随意。

反而更像是学生在向尊敬的导师求教,充满了求知与敬畏。

苏远耐心地一一解答,又耗费了不少时间,才终于从热情的人群中“突围”出来。

他坐上吉普车,吩咐陈小军返回红星轧钢厂。

最近一段时间,苏远确实异常繁忙。

他的正式编制和主要工作重心依然在一机部,专注于民用机械的研发与生产。

去二机部上课,仅是履行之前的承诺,属于“兼职”性质。

在轧钢厂内部,苏远同样承担着培训技术骨干的任务。

他的教学思路一脉相承: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方向或难题,引导厂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独立思考、探索解决方案,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方式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轧钢厂整体技术团队的实力,避免了过度依赖他个人。

如今,专门为新型挖掘机建造的生产厂房已然竣工,厂内的核心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

苏远亲自负责了整个生产体系的布局规划。

他采取了“主次分离”的策略:

挖掘机的核心部件、关键总成牢牢掌握在轧钢厂二车间(原二重)自己手中生产。

而大量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艺成熟的标准化零件,则全部分包给市内其他有能力的配套工厂协作生产。

这样做既保证了核心技术不外泄,又充分利用了社会产能,加快了整体生产节奏。

从杨部长那里传来好消息。

一机部在外事活动中积极推销,已有数个与我国交好的国家派团参观考察了样机,并观摩了实地作业演示效果非常显著,一机部已经拿到了首批海外订单!

虽然生产线尚未完全达产,但订单已然上门,这无疑给所有参与项目的干部职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证明了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

然而,在众多接到分包任务的工厂名单中,却唯独缺少了四九城老牌的“第一机械厂”。

个中缘由,不少人都心知肚明。

谁让当初一机厂的人自恃资历老、规模大,在苏远面前摆架子、态度倨傲,甚至还想指手画脚。结果呢?

实力最强的大厂反而什么任务都没捞着。

只能说,他们为自己的高傲付出了代价。

看着一些规模远不如自己的小厂都拿到了生产任务,一机厂的人心里憋屈,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甚至曾试图走关系,找到工业部领导说情。

但关于二重分包业务的决定权,杨部长明确表态全权交由苏远负责。

苏远不点头,杨部长绝不会越俎代庖。

杨部长心里跟明镜似的。

现在二机部的周部长正虎视眈眈,千方百计地想挖走苏远这颗“军工新星”。

他甚至听说,借着坦克项目的由头,那位“不要脸”的周部长已经跑到更高层那里游说,想把苏远的编制直接调到二机部去!

幸亏杨部长消息灵通,第一时间也赶去陈情利弊,这才让上级暂时没有干预。

目前的局面是,上级不直接表态,让一机部和二机部自行协商解决。

这还有什么可协商的?

最终决定权很大程度上在于苏远本人的意愿。

因此,一机部方面,无论是生活待遇还是工作安排,都给予了苏远最高规格的支持和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务必让他感到舒心、顺心。

至于一机厂?

他们没拿到订单的原因,自己心里没数吗?

所以对一机厂的请求,杨部长选择了视而不见。

轧钢厂的杨厂长看着二车间蓬勃发展、甚至开始向外分包业务的景象,心情是既欣慰又有些许复杂。

以前的轧钢厂多是给别的的大厂做配套、代工生产零件。

如今,角色似乎调换了,轧钢厂也开始扮演发包方的角色,这种感觉自然非同一般。

虽然二车间名义上仍属轧钢厂,但杨厂长明白,这一切的核心推动力是苏远,和他这个厂长的直接关系已然不大。

不过,他倒也看得开,厂子整体效益好,他脸上也有光。

苏远虽然将大量零件分包出去,但他头脑十分清醒。

最核心的技术、最重要的部件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终的总装调试环节也必须在轧钢厂内完成,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可控的产业生态链,避免受制于人。

.......

时光荏苒,家庭方面也传来了喜讯。

秦淮茹的预产期近了。

这几天,她已经请假在家安心待产,以防突然发作措手不及。

反正街道办那边的工作,她早已提前安排妥当。

她休假后,老领导李民生主动回到街道办临时主持工作。

李民生如今已是区里的副区长,偶尔回到街道办顶岗,纯粹是为了给苏远和秦淮茹解决后顾之忧,这份情谊颇为难得。

近期苏远在工业系统内闹出的巨大动静,连李民生都有所耳闻。

听闻之后,他亦是感慨万千。

回想苏远当初在街道办工作时,就展现出惊人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了无数难题。

如今转到工业战线,竟同样干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

他不禁暗想,以此子的能力和机遇,未来究竟能走到何等高度?

因此,他对于临时回来顶岗毫无怨言,反而觉得这是结下了一份善缘。

如今两人级别虽相当,但苏远才二十出头,前途不可限量。

现在雪中送炭,将来或许便是难得的交情。

.......

这天,正在轧钢厂办公室处理公务的苏远,心头莫名一动,一种奇妙的感应涌上心头。

他立刻起身,向外走去。

遇到陈小军,苏远脸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笑容招呼道:“小军,快,开车跟我出去一趟。”

陈小军对师傅的命令从不问缘由,立刻应声跑去发动吉普车。

等苏远上车坐稳,陈小军才问道:“师傅,去哪?”

“去医院!”苏远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你师母(指秦淮茹)可能要生了。”

“啊?”

陈小军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由衷地祝贺道:

“恭喜师傅!贺喜师傅!”

“那我这不是马上又要多一个小师弟或者小师妹了?”

“哎呀不对,是三个!”

“陈师娘那边好像也快了吧?”

“徐师娘可能还得再等些日子。”

“好家伙,师傅,以后您那院子里可就真热闹喽!”

他熟稔地念叨着,对苏远与几位女性的关系清清楚楚,并且觉得这很正常。

师傅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之事。

“就是徐师娘还坚持住小酒馆后院,不愿意搬过来,等孩子生了,师傅您来回跑可能有点麻烦。”陈小军又补充了一句,带着点替师傅操心的语气。

苏远听着徒弟的絮叨,罕见地没有搭话,脸上流露出的紧张神色是他平日极少出现的。

以他如今的修为和心境,世上已少有能让他真正紧张的事物。

但想到这将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个真正与他血脉相连的孩子即将降生,一种奇异而微妙的情绪充斥着他的心间。

这个时代的女性远比后世坚强。

很多孕妇都是直到临产前一刻还在工作岗位,甚至有人是从车间直接被送往医院生产,然后再想办法通知家人。

像秦淮茹这样能提前在家待产,已属特殊照顾。

家里有岳母张桂芳陪着,按理说苏远不必时刻守着。

但刚才在厂里,那种心血来潮的感应异常清晰,他确信秦淮茹即将分娩,这才立刻动身赶往医院。

车子很快抵达医院。陈小军停好车,陪着苏远快步走向产科。

刚到产科区域,果然看见秦淮茹和张桂芳正在走廊里,与一位三十多岁、穿着白大褂的产科女医生交谈。

看到苏远突然出现,秦淮茹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笑容,但嘴上还是说道:

“你怎么来了?”

“厂里最近那么忙,挖掘机生产线正在关键时候,你不用专门跑过来的。”

“有妈陪着我就行了,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没事的,你别担心!”

张桂芳也连忙附和道:

“是啊小苏,听卫东说。”

“你们厂里那挖掘机的事,好多其他厂的人都来找你。”

“连杨厂长都做不了主,非得你决定不可。”

“你事情那么多,就别耗在医院了,我在这陪着淮茹就行。”

“等你忙完了再过来也不迟。”

张桂芳这话并非故意炫耀,只是朴实地道出她所了解的情况。

然而,她这话刚一说完,周围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

原本产科走廊里还有几位等候的家属在低声交谈,此刻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目光惊异地投向苏远这个年轻人。

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从张桂芳的话里,他们捕捉到了不少信息。

这个待产孕妇的丈夫,如此年轻,竟然是个厂领导?

而且听起来权力比厂长还大?

还提到了最近风头正劲的“挖掘机”。

医院本就是消息灵通之地。

关于红星轧钢厂搞出大名堂、来了位年轻厉害的副厂长的传闻,不少人都有所耳闻。

难道……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传闻中红星轧钢厂的那位苏副厂长?

那位正在和秦淮茹母女交谈的产科医生,此刻也推了推眼镜,一脸惊讶地重新打量起苏远,显然也在猜测他的身份。

苏远对周遭的目光浑然不在意,他走到秦淮茹身边,温和地笑了笑,语气坚定地说:

“厂里的事再大,也没有你和孩子重要。”

“所有的工作我之前都已经安排好了,天塌下来也有下面的人顶着。”

“今天我就守在这,哪也不去,安心陪着你。”

他轻轻握住秦淮茹的手,目光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传递着安慰与支持。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221/4221775/4428567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