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农家团宠,财迷福宝软又甜 > 第43章 谨言慎行四兄弟,都去读书

第43章 谨言慎行四兄弟,都去读书


第43章  谨言慎行四兄弟,都去读书

说完了珍珠的事情,陆老头又提起另一件事。

“原先说秋后让泽谨和泽言先去镇上的学堂读书。

我想了想,泽慎和泽行也不小了。

干脆就让他们兄弟四个一起去。

卖野猪得了十两银子,也够他们四个一年的束脩银子了。”

镇上学堂,一个学生一年的束脩钱是二两银子。

这里不包括笔墨纸砚的费用,也不包括学生中午在学堂里吃午饭的费用。但有了卖野猪的十两银子,陆老头夫妻最多再多花二两银子,就能送四个孙子去读书。

今天二喜和陆老头说,想安排几个孩子去县里学堂读书,吃住就在他家里,和年语成一起,也相互有个照应。

陆老头拒绝了。

一是不想麻烦二喜,二是孙子们刚启蒙,送去县里的学堂,怕是跟不上夫子的授课进度。

不如先在镇上的学堂学一年,明年有了点基础,再去县里读书也不晚。

陆泽谨听到马上就能去读书,眼睛里瞬间迸发出一道光,他一瞬不瞬的盯着爷爷看,生怕是自己出现幻听了。

陆老头慈爱的摸摸大孙子。

“你们几个拖你们妹妹的福。

明天,我和你爹,你二叔就去镇上学堂问问。若是没问题,过两天,你们就去读书。”

陆泽谨用力的点点头,视线转向妹妹脸上。

小团子窝在爹爹怀里,正咕叽咕叽的吐着泡泡玩。

陆泽谨情绪激动,实在没忍住,凑过去,低头在妹妹脸上亲了一口。

"七宝,大哥谢谢你。"

陆家人各自睡去,第二天吃完早饭,陆老头就带着陆老大和陆老二去了镇上的学堂。

早上得知过两天就能读书的言慎行三兄弟,还没彻底消化这个好消息,他们不确定的追问着大哥。

直到陆泽谨不耐烦的瞪了他们仨一眼,三个皮猴子才惊喜的大呼一声,朝外面跑去。

崔氏坐在炕上,手里是昨天二喜兄妹送来的上好棉布。孙子们要去读书了,自然不能再穿旧的洗的发白的粗布衣裳。

正好得了这些好棉布,崔氏就想给家里的孩子一人做两身新衣裳。

“娘,泽辰和泽杰年纪小,又不读书,旧衣都还能穿,别给他们做了。”

陈氏哄着女儿,开口劝到,结果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婆婆的一个白眼。

“四个大的都做新衣裳,小的怎么就不做了?

我看那还有两匹鲜亮颜色的,你和老二媳妇一人一匹。

自己做衣裳去。”

赵氏美滋滋,听到婆婆还想着自己,一连声的道谢拍马屁。

“谢谢娘,还是娘最疼我。”嘴上拍着马屁,赵氏转身就去炕尾拿针线筐,本想把剪子给婆婆找出来,一翻针线筐,倒是看到了一块没见过的棉布帕子。

“桃娘,这是七宝擦嘴的帕子吗?”

家里只有小侄女用的帕子是棉布的,赵氏以为是她的,顺手拿起帕子,却在帕子里掉一个刷着红漆的木盒子。

盒子不算大,咕噜噜的滚到了赵氏手边。

赵氏捡起来打开,木盒里就一对做工考究,雕刻着祥云图案的金手镯。

镯子很小,看尺寸就知道是奶娃娃带的。

崔氏看到这对金镯子,不用想都知道是谁放的。

陈氏愣了一下,想到,昨天做晚饭时,她去灶房帮忙,田蕊在屋里照看了一会儿七宝,想来就是那个时候放的。

只是这金手镯,太贵重了。“娘,这金镯子太贵重了。”

崔氏点点头,没有作声,倒是赵氏想的开。

“贵重不贵重的,这是送给咱们七宝的满月礼。

以后啊,咱们多给年家送些东西呗。”

赵氏说着,已经拿起金手镯往七宝的手腕上套。

金灿灿的镯子套在七宝的白嫩的手腕上,很漂亮,赵氏满意的点点头,又忍不住低头去逗弄小侄女。

“哎呀,咱们乖乖真漂亮,是不是?

过来,二伯娘亲亲。

真香……”

七宝被伯娘夸漂亮,大眼睛笑的完成了月牙,小手小脚都兴奋的挥舞起来。

被赵氏这么一说,崔氏也笑了。倒是她心眼小了,还不如二儿媳想的开。

只有陈氏一脸愁容。

这么贵重的礼物,他们家送啥东西,能还了这份礼?

陆老头带着两个儿子直奔镇上的学堂,路上偶尔遇到村里相熟的村民,有人打听他们干什么去。

陆老头也实话实说,村民一听陆家四个孙子都要去读书,再想到昨天那两辆来陆家的阔气马车,一时都羡慕的看着陆家。

听说,昨天来陆家的,是一家穿着绫罗绸缎的老爷太太。

他们一见到崔氏,就下跪喊师娘。

众人猜测,一定是陆老头在外做工时认识的人,人家现在上门来报恩了。

离着陆家近的,还有人瞧见,那一家人给陆家送了满满一马车礼物,光是车夫抱下来的布匹,就有八匹。

他们远远瞧着,那布料一看就是好的,颜色鲜亮的很。

陆家本就是青山村里过得不错的人家,虽然陆大有不像从前那般在酒楼里赚大钱。

但陆家兄弟几个勤快,每年出去打零工,都是赚钱最多的。

再加上陆家田地多,这两年年景不错,地里庄稼收成高,陆家交完税收,剩下的足够一家人吃饱饭。

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在发愁粮食不够吃,人家陆家已经打算把孩子送去学堂读书了。

还是一下四个孙子都去,这一年,光束脩钱就得八两银子。

陆家四个孙子都要去读书的事,一下在村子里传开了。

那边,陆老头到了镇上后,直奔镇子南边的李家学堂走去。

太平镇有两个学堂,陆老头要去的李家学堂,在镇上已经办学二十年。

学堂里有两位夫子,老李夫子和小李夫子是父子俩。

老李夫子举人出身,学问极好,一手好字更是远近闻名。

只是老李夫子体弱,多年读书消耗了太多心神,因此考中举人后,并未入朝为官,而是回到了老家,在这太平镇办起了学堂。

李夫子的长子李诚如,自小受父亲影响,很喜欢教孩子们读书。

五年前考中秀才后,便留在家里,帮趁着父亲经营学堂。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647/4647064/2898983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