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97,我在市局破悬案 > 第537章 一份材料

第537章 一份材料


丁春梅说,那次和周奕在宏城告别之后,自己就来了武光。

    先是租了房,落了脚。

    然后经过朋友的介绍,顺利入职了《武光都市报》。

    不过她能这么顺利的入职,除了因为熟人推荐,以及她之前在宏城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签的是劳务合同。

    也就是所谓的合同工,没有编制的。

    单从这点来说,她的牺牲就很大。

    因为周奕记得她说过,当初进宏城电视台,是校招进去的,从实习生干起的,那就妥妥的带编制的。

    在国有单位,有编制就能高人一等。

    顺利入职之后,她主要负责的是民生新闻板块,因为这本来就是她擅长的领域。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李翀生前在武光都市报,就是这个板块的记者。

    因为他们过往的通信内容里,李翀和她提起过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心,以及报社领导对他的培养和认可。

    半年前,李翀还在信里信心满满地告诉她,领导认为他工作积极主动、自驱力强、能力出色,年底应该就能评上副高级职称了。

    没想到半年后,传来的不是捷报,而是噩耗。

    丁春梅说,她牢记周奕的话,入职之后并没有着急调查李翀的事情,而是先把自己在报社的工作稳住。

    因为她也知道,如果离开了报社,那关于李翀的事情,就无从查起了。

    “你有没有和报社的人提过李翀?”周奕问。

    丁春梅摇了摇头:“没有,我从来没有主动提过师兄的名字。”

    “那你进报社之后,有没有有意或无意地跟你提过李翀呢?”

    “也没有。”丁春梅眉宇间有些伤感地说,“事实上,这一个多月来,报社里没有任何人提过师兄的名字。”

    周奕对此不觉得意外,本身就是人死如灯灭,职场上大家都只是同事而已。

    或许李翀刚自杀那阵子,还会有不少人私底下讨论讨论,八卦一下。

    但过段时间,该干嘛就都干嘛了。

    何况国有单位,说话做事更要注意分寸。

    没人和她提过,就说明没人怀疑过丁春梅的身份。

    紧接着,丁春梅又说道:“奇怪的是不止没人提过师兄,连过去的资料,我一页都没找到。”

    丁春梅解释说,报社的新闻工作流程,是记者采写完初稿之后,提交稿签单,一并交给编辑部审核。

    编辑部会有一个三审三校的过程,既是为了确保新闻稿的准确性和质量,也会评估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闻价值,从而确定是否刊登,刊登的版面位置和优先级等等。

    她找借口查过过去发行的武光都市报的记录,因为按照规定每一期发行的报纸都要把原件和成品做保存,方便核查比对。

    说穿了就是出了事之后追责。

    报纸这玩意儿,市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旧的一般情况下不是在窗上墙上糊着,就是在茅坑里躺着。

    只有报社的档案室里才是最全的。

    “我确认过,之前已经发行的报纸上,有师兄撰写的新闻,上面的署名也写的他的名字。”

    “那你指的过去的资料是什么?”周奕问。

    丁春梅说:“就是那些没有刊登出来的稿件。记者不是写什么就能刊登什么的,很多时候记者采写的新闻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刊登出来。”

    周奕瞬间秒懂她的意思。

    丁春梅继续说:“电视台和报社还有点不一样,像报社的话,记者的稿件会经过编辑、主任和总编辑的三道审核。”

    “正常工作中,记者如果觉得这个新闻有价值,会和自己部门的编辑沟通,达成一致后编辑会提交采写初稿,编辑审核修改后会交给部门负责的主任编辑或是主编审核。”

    “主编也审批通过了,才会上报给总编辑。最后总编辑点头,新闻才能上报刊登。”

    “除了第一道之外,第二和第三道审核的时候,势必会有废稿产生。”丁春梅忧心忡忡地说,“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一张师兄留下的废稿。”

    周奕记得,丁春梅二十五岁,参加工作有个两三年了,李翀比她大两届,所以应该差不多有五年的工作经验了。

    九十年代不像后来,跳槽那么频繁,很多大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基本都会在一个单位待很长时间。

    如果李翀在武光都市报工作五年了,就不可能一页废稿都不会留下。

    “会不会,是他的家人来收拾遗物时都带走了?”周奕问,“你联系过他的家人吗?”

    丁春梅眼圈微微一红,摇头道:“我没有他家人的联系方式。”

    然后又说道:“就算他家里人带走了他的个人物品,但这些废稿并不属于个人,不可能让家属带走的。”

    周奕想想觉得有道理,丁春梅说过,新闻稿刊登还要提个什么单子,这种东西确实不会让家属带走。

    “其他人的废稿有发现吗?”

    丁春梅回答道:“有。”

    这么看来,事情就很明显了。

    李翀应该是发现了什么事情,打算写成新闻报道公之于众。

    揭露问题,这本就是记者的使命,也是他们的武器。

    但在内部审核的时候,遇到了阻力,稿子被撤了下来。

    于是这篇稿子,就成了他的催命符。

    李翀的“跳楼自杀”是为了杀人灭口,清理废稿是为了消灭证据。

    现在还不知道李翀到底发现了什么,但肯定不是那种杀人放火这种刑事案件,否则以他的性格应该就直接报警了。

    必然是什么具有社会性的新闻,而且问题还不小,才会招来杀身之祸。

    报社里,绝对有内鬼。

    撤稿子,清理废稿,这种事外人可干不了。

    而且这个内鬼在报社里,至少主编起步,否则没有这个权力来压李翀。

    “丁春梅,民生新闻这个版面的负责人是谁?把这人的信息告诉我。”周奕说罢,又摆摆手,打开自己的行李箱,找出纸和笔,递给了丁春梅。

    “不光是民生新闻的负责人,还有你们报社的其他领导的名字和信息,你知道的,都写一下。”

    丁春梅接过纸笔,点点头。

    “哦还有,前面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谁在你附近,把他们的信息也写上,回头我一并查一下。”

    丁春梅连连点头,开始埋头写起来。

    到底是做文字工作的,丁春梅写得很快,字也很好看。

    而且周奕发现她不光只写名字,还会把性别,大致年龄,职务,负责的工作,以及身高外貌特征等东西都写上。

    写完之后,她递给周奕说道:“有些信息我不太确定的,后面可以再补充。”

    周奕接过来看了看说:“不用,有名字就行,剩下的我来查。”

    他看见民生新闻版面的主编名字时,不由得愣了下。

    因为这人叫齐东强。

    他随口问道:“这个齐主任是不是还有个哥哥?”

    “啊?”丁春梅懵逼地摇头道,“这个我不太清楚。”

    “可能他哥叫齐德龙。”

    丁春梅显然还没反应过来,毕竟这个梗得到零八年的春晚才出现。

    “周警官,你这都知道啊?”

    周奕笑了笑,“我瞎猜呢,齐德龙,齐东强,齐德龙东强嘛。”

    丁春梅这才明白,噗嗤一下笑出了声,气氛也略微轻松了一些。

    周奕把这张纸叠好收起来,然后继续问:“你面试的时候,见过主编和总编辑吗?”

    “见过齐主编,主要是他负责面试的。本来说是总编辑胡光伟要聊两句,然后再定的,但后面报社又通知我,胡总编因为出差,所以就不聊了,让我直接去报社报到。”

    “这个齐主编,面试的时候有问过你学校的情况吧?”

    “嗯,问了。但是我没有提到师兄,他也没提到类似我们这里也有你们学校的人之类的话。”

    周奕点点头,理论上,单从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就怀疑两人有关系,多少有些牵强。

    何况丁春梅和李翀也不是一届的,毕竟学校每年都会有毕业生。

    真正奇怪的,还是丁春梅辞了宏城电视台有编制的工作,跑到武光来这件事,更引人怀疑。

    她不是武光人,在这边也没什么亲朋好友。

    如果报社这个内鬼真的够警惕,怀疑她也不是不可能。

    “对了,你怎么解释你从电视台离职的?”周奕问道,这个很关键。

    丁春梅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谎称……被某位领导性骚扰了,而且还暗中给我穿小鞋,逼得没办法了,只能离开电视台。”

    “哦,这理由……还行。”周奕说,因为这种事情是比较私密的,而且她当然不可能指名道姓,所以就算想打听,也很难有个准谱。

    丁春梅不算那种很漂亮的姑娘,但是五官端正,气质干净,加上一头齐肩的短发,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气场。

    拿这个当借口,也有说服力。

    “所以你在报社这段时间,没有暴露过自己和李翀的关系,也没有打听过关于李翀的事,更没有人有意无意地试探你?”

    面对周奕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丁春梅连连摇头。

    周奕严肃地问道:“既然你没有暴露,那你又为什么要去李翀以前租房的地方找房东打听情况呢?”

    丁春梅来了武光之后,应该算是很听自己的劝诫了,非常小心。

    虽然在报社里查过李翀的旧稿件,但正因为没有找到,所以别人也不会知道她要找什么。

    这种情况下,她为什么突然又选择去李翀租房的地方打听呢?

    周奕无法理解。

    他知道两人长期保持通信,所以知道李翀的住址很合理。

    但现在不是时候。

    而且李翀的遗体和遗物也都由他的家属接手领走了,她再去的意义是什么?

    “周警官,我知道我不该这么做,但是……我发现了一封信。”

    “信?什么信?”

    “一封匿名信,寄到报社的,收件人,正是师兄的名字。”

    丁春梅说,七月二十四号那天,同事让他帮忙整理信件。

    报社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信件,这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是特别常见的现象。

    有投稿的,有提意见的,有表扬的,也有批评的,报纸杂志本身还会有回执或者抽奖之类的栏目。

    因此但凡大一点的报社杂志社,都会收到如雪花般的信件。

    丁春梅说,一般工作上重要的信件,都是用挂号信的。

    所以平邮信件大部分都是不重要的,就需要定期整理,之前在电视台也一样。

    就在一大堆的信件里,她无意间看见了其中一封信,只写了“《武光都市报》李翀收”,没有落款。

    她吓了一跳,因为这是她在报社第一次发现和李翀有关的信息。

    趁没人注意,她把这封信给偷偷的藏了起来。

    那天她整个人都魂不守舍,心里怦怦直跳。

    她想找借口外出,看看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

    但又怕被人发现。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她飞奔回出租屋,关好门之后双手颤抖地拆开了这封信。

    里面只有一张信纸,上面写了两行字。

    ——李记者,那份材料,请务必妥善保管,它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七月三十号晚上八点,东林桥边,老地方见,我已经找到愿意帮我们的人了,这件事很快就能拨云见日了。

    没有署名,没有任何其他痕迹。

    丁春梅说,她当时脑子一下子就乱了。

    尤其是看到那句“比你我的命都重要”,她顿时失声痛哭。

    哭完之后,她拿着那张信纸,激动不已。

    因为信里短短两行字,提到了好几个重要信息。

    第一,李翀手里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材料。

    第二,寄信的这个人,和李翀关系非常近,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第三,这人约定了和李翀见面,这个人必然知道很多关于李翀的事,只要去赴约,就好办了。而且这人应该找到了一些很强的助力,可以解决背后的那件事。

    她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睡,因为她在思考信里提到的那份材料在哪儿。

    这份材料无疑是一切的关键,但问题是看写信之人的口吻,材料在李翀手里。

    报社肯定是没有的,连旧的废稿都没留下半张。

    要么就是李翀的个人遗物里,但她没有他家人的联系方式,无法去确认这件事。

    不过她再三思索之后,觉得那份材料在遗物里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这份材料真的关乎两个人的生死,李翀一定会藏起来的。

    想来想去,她只想到了一个地方,就是李翀住了好几年的出租屋。

    于是第二天天一亮,她就迫不及待地赶往李翀曾经居住的地方。

    周奕听到这里,脱口而出地惊呼道:“这封信是个陷阱啊!”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8/4828179/1111062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