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年代影综:1947我来了 > 第307章 流年1

第307章 流年1


“无理取闹?”  田丹冷笑一声,“你之前一直对我避而不见,现在又突然要去东北进修两年,你觉得我会相信这只是巧合吗?宋清河,你太让我失望了。”

“随便你怎么想,反正我明天就要走了。”  宋清河似乎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我们的事情,等我学成归来再说吧。这两年,你好好工作,注意身体。”  说完,他便挂断了电话。

田丹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只觉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她缓缓放下电话,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眼神空洞而迷茫。她知道,宋清河这一走,两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也足以将  “解除婚约”  这件事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宋清河人不在京城,她连找他当面说清楚的机会都没有。而两年后,谁又知道会是什么光景?

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心中充满了对僵化观念的失望和对身不由己的愤懑,但更多的,是一种认清现实后的冷静与无奈。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考量面前,她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窗外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然而,在田丹眼中,这美丽的景色却显得如此刺眼。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她告诉自己,不能就这样被打倒,她还有自己的事业,还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最终,她只能暂时接受这个现实,将这份不如意的婚约深埋心底,继续投入到她所热爱和信仰的工作中去。至少在那里,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追寻真相,捍卫正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内心安宁。至于那场被利益捆绑、前途未卜的婚约,只能留待时间和未来的变数去解决了。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热烈一些。刚入六月,日头就已带着灼人的威力,从东方天际一跃而出,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青灰色的胡同墙被晒得发烫,墙根下趴着的老狗吐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气,连尾巴都懒得晃动。

南锣鼓巷深处的这座四合院里,那棵有近百年树龄的老枣树却愈发精神,枝繁叶茂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将浓密的绿意泼洒下来,在青石板地面投下大片斑驳的凉荫,细碎的光斑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银。

枣树枝头,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知了——知了——”的声浪此起彼伏,与不远处胡同口小贩“冰棍儿——三分钱一根”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夏日里最熟悉也最鲜活的背景音。

偶尔有卖西瓜的驴车从巷口经过,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轱辘”声,伴随着赶车人清脆的鞭响和驴的嘶鸣,为这闷热的清晨添了几分生气。

院子角落的大水缸里,泡着刚从井里打上来的西瓜,缸沿上搭着的湿毛巾,正慢慢蒸发着水汽,在缸壁留下一圈圈淡淡的水痕。

几年时光悄然流逝,如同院角那口大水缸里的水,看似平静,却在日复一日的蒸发与补充中悄然更迭。

曾经的风波与伤痛,龙老太太的阴谋、易中海的算计、贾张氏的撒泼,还有李有水夫妇沉冤得雪的悲喜交加,都像是被这盛夏的阳光晒透,又被四合院的烟火气浸润,渐渐抚平了棱角,沉淀为生活最坚实的底色。

李天佑一家,就在这看似平淡却处处藏着暖意的烟火气里,安稳地前行着,将日子过得像老枣树的枝叶般,愈发繁茂厚实。

天刚蒙蒙亮,东方天际才泛起一抹鱼肚白,四合院里的老枣树还浸在淡淡的晨雾中,东厢房的窗户就已透出了微弱的灯光。窗纸上,映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在来回走动,那是李天佑正在收拾工具包。

屋里的陈设简单却整洁,靠墙的木柜上摆着一个搪瓷缸,缸身上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旁边放着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整齐地码着孩子们的描红的字帖。炕梢的被褥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带着军人特有的规整劲儿。

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门,院子里还静悄悄的,只有枣树叶上的露珠偶尔滴落,砸在青石板上发出细微的“嗒嗒”声。

李天佑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粗布背心,露出的胳膊上肌肉线条分明,古铜色的皮肤上布满了细小的疤痕,那是多年跑运输、修车辆留下的印记。

他穿过月亮门走到东跨院中的水井旁,拿起水桶往井里放,井绳在他手中灵活地滑动,“哗啦”一声,满满一桶带着凉意的井水被提了上来。

他舀起一瓢井水,直接浇在脸上,清凉的触感瞬间驱散了残留的睡意。水珠顺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滑落,滴在背心前襟,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几年的奔波劳碌,在他身上留下了更深的印记,皮肤比以前更黝黑了些,像是被阳光反复淬炼过的精铁,但眼神却更加沉稳锐利,如同深夜里的寒星,肩膀也似乎比以前更宽厚了,稳稳地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

如今,他已是首都钢铁厂运输队名正言顺的队长,那枚印着“运输队队长”的皮质工作证,被他仔细地放在贴身的口袋里,磨得光滑的边缘,见证着他的付出与认可。

“放心吧,早给你备着呢!”徐慧真爽朗地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暖意,“昨天你托人带回来的土豆和牛肉,我都腌上了,晚上保证让你吃够!对了,上次你带回来的那批干辣椒,饭馆里用着正好,比市面上买的香多了,客人都问我哪儿进的货。”

李天佑嘿嘿一笑,没多说什么。这几年,他开着队里那辆编号为“07”的老解放牌卡车,天南地北地跑运输。车身上的绿漆已经有些斑驳,车门上印着的“首都钢铁厂”五个大字也褪了色,但在李天佑眼里,它却是最可靠的伙伴。

从京城周边的矿区,到千里之外的西北建设工地,从运送紧急的炼钢炉配件,到支援偏远地区的粮食和农具,这辆老解放陪着他走过了数万公里的路程,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更难得的是,他那一手维修车辆的绝活,在运输队里更是出了名的。也正是因为这份能力和责任心,他当这个队长,底下二十多个队员没有一个不服气的。每次出任务,大家都愿意跟他一组,说“跟着李队,心里踏实”。

这几年跑运输,他慢慢利用自己的空间异能,为家里积攒财富和物资。

每次到了外地,他都会趁着休息时间,去当地的集市或者废品站逛逛,趁着这几年的好年景,用之前积攒下来的钱财收购一些物资暗中倒卖,几年下来空间中的物资和财富越来越多,倒是不愁接下来的荒年了。

除了粮食,李天佑还经常收一些当地的特产。在河南洛阳,他收过当地的牡丹饼和唐三彩小摆件;在陕西西安,他收过兵马俑附近的仿制陶俑和羊肉泡馍的调料;在四川成都,他收过正宗的郫县豆瓣酱和花椒。

这些特产,有的留给家里人尝鲜,有的送给厂里的领导和同事,既联络了感情,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跑运输的人,带点当地特产回来,再正常不过了。

这样的事情,这几年发生过很多次。长途卡车司机捎带些私货很常见,更何况李天佑从来不会贪多,每次都只拿适量的东西,价格也很公道,而且只跟那些看起来可靠的人交易。他知道,树大招风,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引起别人的怀疑。

几年下来,他不仅明面上的工资和津贴稳步增长,从一开始的每月四十八块五,涨到了现在的六十四块,还得了好几次奖金,暗地里更是积攒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空间里的物资更是五花八门:大米、面粉、食用油堆满了一角,足够家里吃好几年;肥皂、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摆得整整齐齐;各种工业零件、废旧钢材分门别类地放着;还有不少当地特产和紧俏商品。这些,都成了这个家最坚实的后盾。

徐慧真的饭馆这几年也越开越好,凭借着味道好、分量足、价格公道,在附近小有名气。而李天佑带来的那些紧俏物资,更是让饭馆有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比如别人买不到的新鲜蔬菜,李天佑能从外地“偶然”收到,价格比京城菜市场便宜不少;别人没有的优质调料,李天佑也能“碰巧”带来,让饭菜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有时候,饭馆里缺了什么东西,徐慧真只要跟李天佑说一声,不出几天,李天佑就能“带”回来,而且理由都很充分,让人挑不出毛病。

晨光刚透过四合院的窗棂,在厨房的青砖地上投下斜斜的光斑,徐慧真就已经系着那条洗得发白却依旧干净的蓝布围裙,站在了灶台前。

铁锅里的菜籽油刚冒起细密的青烟,她手腕一扬,一碗搅得均匀的鸡蛋液就顺着锅沿滑了进去,“滋啦”一声轻响,金黄的蛋液瞬间在锅底铺开,裹着葱花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

她握着竹制锅铲,手腕轻巧地转动,不多时就将一张边缘微焦、中间松软的鸡蛋饼翻了个面,动作利落得如同演练了千百遍。事实上,这几年为了给院里的孩子们做早餐,她确实早已将摊鸡蛋饼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灶台另一头的砂锅里,小米粥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细密的泡沫顺着锅边轻轻翻滚,醇厚的米香混着鸡蛋的香气,从厨房的窗缝钻出去,飘得满院子都是。

徐慧真抬手擦了擦额角细密的汗珠,指尖划过眼角时,不经意间触到了鬓边的一缕碎发。她对着灶台上方挂着的小镜子瞥了一眼,镜中的女人眉眼依旧清秀,只是眼角多了几道浅浅的细纹,可那细纹里藏着的不是沧桑,而是生活顺遂沉淀出的从容。

比起几年前刚接手饭馆时的紧绷,如今的她更添了几分干练,连握锅铲的手势都带着一股稳当的底气。

锅铲再次翻动,第二张鸡蛋饼已经成型,徐慧真将它盛进旁边的粗瓷盘里,目光落在灶台上那袋刚拆封的小米上。米粒饱满,色泽金黄,是李天佑上次从河北跑运输带回来的新米,比市面上粮站供应的米更细腻,熬出的粥也格外香浓。

看着这袋米,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这几年家里的安稳,院里的和睦,还有“四季鲜”饭馆的红火,哪一样离得开李天佑的暗中照拂?尤其是饭馆,从几年前挂上“公私合营”的牌子那天起,若不是有李天佑源源不断提供的便宜好食材,恐怕也走不到今天这般光景。

徐慧真的“四季鲜”公私合营后,凭着味道地道、分量足,在附近小有名气。她从来不怕合营,怕的是派来的公方经理不懂经营,瞎指挥,把好好的生意搅黄了。毕竟这饭馆不仅是她的生计,还雇着两个街坊邻居帮忙,要是倒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徐慧真清楚的记得,合营的牌子挂上去那天,天阴沉沉的,飘着细碎的雪花。之前有一任公方经理姓王,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笔挺的干部服,说话一口的书面语,一进门就拿着个小本子问东问西,一会儿查账本,一会儿看食材储备,连后厨的菜墩子摆在哪里都要管。

徐慧真看他那架势,心里凉了半截,私下里跟李天佑念叨:“这要是天天这么查,生意别做了,光应付检查就够了。”

可没过多久,王经理就变了态度。原因是开业后的第一个月,饭馆的营业额就比合营前翻了近一倍。这背后的门道,只有徐慧真和李天佑清楚。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8/4828863/4204751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