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秋收(一)
时间一晃,来到了十月中旬。
秋,已深。
傍晚,水稻田。
一行几人,缓缓走在田埂上,
杨九狼走在前,身后依然跟着几位族老。
他们的脚下,是平整的水泥沟渠,清澈的水流‘哗哗’流淌。
夕阳下,
目之所及,再无他色。
沉甸甸的稻穗,一株株,一簇簇,紧密地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涌动的金色浪潮。
晚风拂过,稻浪起伏,沙沙作响。
“老天爷……”三叔公杨剑黑喉结滚动,惊呼出声,“族长,这、这真是咱们村的田?”
杨坚也看得出神,他伸手,小心翼翼地从田里摘下一穗稻谷,放在掌心。
那分量,沉甸甸的,压得他心里也沉甸甸的。
“往年此时,”农经堂堂主杨剑南,眼眶有些泛红,声音沙哑,“这片低洼地,十有八九还泡在水里。”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田埂旁的泥土。
往年,这个时节的泥土,是湿冷、黏腻,甚至带着腐烂气味的。
因为排水不畅,雨水和河水倒灌,田地长期浸泡,稻禾的根早就被泡烂了,别说结穗,能活下来就算不错。
而现在,他手中的泥土,是温润的,疏松的,带着健康的土腥味。
“水泥沟渠,当真是神物。”杨剑南感慨,
他看着那条条灰白色的水渠,语气中满是敬佩。
这几个月,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套水利系统的威力。
雨季时,多余的雨水顺着光滑的渠壁,被迅速排入河中,再无内涝之忧。
天旱时,只需打开闸口,上游的河水便能源源不断地灌溉每一寸土地。
“往年一亩地,好年景能收个两石谷子,已经顶天了。”杨坚掂量着手里的稻穗,估算了一下:
“看今年这长势,翻一番,怕都不止。”
“是啊,就算没有翻一番,一亩三石应该是有的。”杨剑南接话,随即眉头又锁了起来:
“再有两三日,便可开镰了。只是……这稻子长得太密、太壮,今年的收割,怕是比往年还要累人。”
众人顺着他的话头,想起了往年收割水稻的场景。
烈日当头,全村老少,无论男女,都得下到田里。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一种巴掌大小的短柄镰刀,铁质粗劣,刀刃用不了多久就得磨。
收割时,人得深深地弯下腰,左手抓住一小撮稻杆,右手用短镰奋力地割。
这个姿势,对腰背是极大的考验,一天下来,直不起腰是常事。
而收割,仅仅是第一步。
割下的稻禾要捆成小捆,运到田边的空地上,接下来是脱粒。
最常见的法子,是‘摔打法’。
寻一块大石头,或者摆一个半人高的木架子,农人举起一捆稻禾,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摔打在石头或木架上。
谷粒‘噼里啪啦’地掉落,同时,稻草、灰尘、汗水齐飞。
这活,不仅累,还浪费。
总有那么些顽固的谷粒,任你怎么摔打,就是不肯脱离稻穗。
更讲究一点的,会用‘连枷’。
那是一种木制的农具,长柄的一端,通过转轴连着一排木条或石条。
农人挥动长柄,带动那排木条,反复拍打铺在地上的稻禾。
这比摔打要省力一些,但效率同样堪忧。
整个收割、脱粒的过程,耗时耗力,往往需要十天半月。
期间,最怕的就是下雨。
一场秋雨,就能让来不及脱粒的稻谷发霉、发芽,一年的辛苦,瞬间化为泡影。
“是啊,”杨坚也面露忧色:
“按往年的速度,这千八百亩地,全村人齐上阵,没有半月,怕是收不完。这天时,可不等人。”
杨九狼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关于收割工具,他前些日子就安排铁匠作坊和木匠作坊开始打造。
“车到山前必有路。”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转身沿着来路走去,“都回去吧,养足精神,准备开镰。”
“族长这话……是何意?”几位族老看着他从容的背影,面面相觑,皆有些摸不着头脑。
……
两天后,开镰之日。
天刚蒙蒙亮,杨家西村的祠堂广场上,已经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
男女老少,几乎全员出动。
汉子们赤着膊,露出古铜色的健硕肌肉,手里拿着磨得锃亮的旧式短镰。
婆娘们则用头巾包着头,准备跟在后面拾捡遗漏的稻穗。
气氛,热烈而凝重。
热烈,是因为丰收在即的喜悦;
凝重,是因为即将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就在众人准备奔赴各自的田地时,
一阵沉重的、‘嘎吱嘎吱’的滚动声,从广场入口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杨木老带着十来个工匠,推着几辆独轮车,缓缓走来。
车上,盖着厚厚的油布,看不清里面是什么。
“木老,你们这是……”杨坚有些诧异。
杨木老抹了一把汗,咧嘴一笑:“这是族长让打造的新家伙。”
新家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几辆独轮车上。
杨木老走到一辆车前,伸手一掀。
哗啦一声,油布被扯下。
阳光下,一片寒光闪过,晃得人睁不开眼。
车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十把镰刀。
但这些镰刀,却与他们常见的完全不同。
它们通体由精钢打造,刀身更长,接近一尺,刀刃带着一道优美的、向内弯曲的弧度。
刀背厚实,刀口却被磨得锋利无比,闪着森然的冷光。
最关键的,是它的木柄,不再是短短的一截,而是长达两尺有余,尾部还微微上翘,形成一个便于抓握的把手。
一个胆大的汉子忍不住上前,征得杨木老同意后,拿起一把。
入手微沉,分量恰到好处。
他试着挥舞了一下,长长的刀柄使得力矩大大增加,带起一阵‘呼呼’的风声。
“这……这玩意,能割稻子?”有人发出疑问。
在他们的认知里,割稻子需要精细的动作,这么长的柄,如何使得上力?
“这是改良过的新镰。”杨木老拿起一把镰刀比划:
“省力,高效。愿意试的,可以来领一把。不愿意的,用自家的旧镰也无妨。”
闻言,
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有些犹豫。
“好了,”杨坚高声道,“既然是族长让用的,自然有他的道理。好不好用,下了田,一试便知!”
众人将信将疑地拿着新镰刀,跟着各自分管的工头,浩浩荡荡地开赴田间。
而广场中央,还留着几个更加奇怪的大家伙。
那东西,主体是个半人多高的木箱子,箱子一侧,伸出几根木制的踏板,
另一侧,则装着一个巨大的、可以摇动的手柄。
最引人注目的,是木箱上方,一个可以转动的、布满了铁齿的滚筒。
“这是啥?看着像个大号的纺车。”
“我看像个笼子,捉野兽的?”
“你们都错了,”旁边的杨木一,此刻一脸得意,“这叫——打谷机!”
这可是他按照图纸,亲手打造的。
打谷机?
这个新名词,让众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9/4829042/2504486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