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智启山河:十万大山种田录 > 第311章 找夫子(一)

第311章 找夫子(一)


两人再聊了一会,赵谦便推门离开。

书房里,只剩下杨九狼一人。

赵谦刚刚的话,他稍微捋了捋就放到一边。

现在有了白纸,有了铅笔,村里的私塾该开学了。

杨九狼的目标很明确。

他需要的是能识字、会算账,能看得懂告示,能算得清工钱,未来能成为作坊管事、商队账房的实用型人才。

所以,课程就两门:认字、算术。

简单,直接,高效。

可夫子,是个大难题。

这年头,识字的人金贵。

稍微有点学问的,都削尖了脑袋想往县城、府城里钻,指望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谁愿意窝在一个穷山沟里,对着一群泥腿子家的娃浪费唇舌?

杨九狼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心思急转。

寻常法子不行,就用不寻常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世上的人,无非为两样东西奔波:名、利。

给不了他们‘名’,那就给足他们‘利’。

次日,边荒县县城。

秋风萧瑟,卷起街角的落叶。

鹿鸣书院坐落在县城东首,青瓦白墙,门口两棵巨大的槐树,枝叶繁茂,投下大片的荫凉。

门脸不大,甚至有些陈旧,但那黑漆牌匾上‘鹿鸣书院’四个字,笔力雄健,透着一股庄重之气。

这里是整个边荒县的文脉所在,能在此处读书的,即便家中不是大富大贵,也算薄有家产。

正是午后,学子们刚散学,三三两两地从书院里走出来。

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学子袍,

或三五成群,高谈阔论;

或步履匆匆,手捧书卷。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读书人特有的矜持与傲气。

书院门口的景象,却与这份雅致格格不入。

一棵槐树下,摆了一张半旧方桌。

桌后,一个身材高大,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正大马金刀地坐着,

他那沉稳的气势,与周遭那些文弱的学子格格不入。

这人,正是杨九狼。

他身旁的杨二狗,抱着胳膊立在一旁,饶有兴致看着那些学子。

而杨二狗的身旁,立着一块木牌。木牌上,贴着一张纸。

就是那张纸,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太白了。

纸上,用浓墨写着六个大字,字迹谈不上多好,甚至有些歪歪扭扭,但足够清晰:

高薪招聘夫子。

这组合,实在太过奇特。

两个粗鄙的汉子,一张神品般的白纸,怎么看怎么不搭调。

很快,桌子前就围了一圈人。

“这位兄台,”一个看起来有些年长的学子,对着杨九狼拱了拱手,目光却死死盯着那张纸,

“敢问这纸,是何名堂?从何处购得?”

“不卖。”杨九狼眼皮都没抬一下,吐出两个字。

“不卖?”那学子一愣,旁边的人也议论纷纷。

“此等宝物,确非凡品,怕是有价无市。”

“我观其质地,远胜江州贡纸,莫非是传说中的澄心堂纸?”

“不像,澄心堂纸微黄,此纸……纯白无瑕,当真是神物。”

杨九狼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

一个尖嘴猴腮的学子挤上前来,瞥了一眼杨九狼,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一个乡下泥腿子,也敢妄谈‘招聘夫子’?你可知‘夫子’二字如何写?你那穷乡僻壤,给得起束脩么?”

这话一出,周围响起一阵哄笑。

杨九狼终于抬起眼,看了那人一眼,也不搭理对方,再次说出四个字:

“月钱,一两。”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让哄笑声,戛然而止。

一……一两?

是纹银一两?

在这个时代,县衙里的书吏,一个月辛辛苦苦,俸禄也不过七八百文。

寻常的私塾先生,一年能拿到十两银子的束脩,都算是高薪了。

月钱一两,一年便是十二两。

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那是一笔巨额的收入。

足以让他们安心读书,不必再为一日三餐和笔墨纸砚发愁。

方才还满脸讥讽的那个尖嘴学子,嘴巴张了张,半天没合上。

人群骚动起来。

“当真是一月一两?”

“莫不是诓人的罢?哪有这般好事!”

“看他那样子,也不像个有钱人啊。”

怀疑、揣测、贪婪、不信……各种目光交织在杨九狼身上。

“自然当真。”杨九狼从怀里摸出一小锭银子,往桌上一拍。

‘啪’的一声,银子在桌上跳了跳,银光闪闪,晃得人眼晕。

“去何处教学?”终于有人忍不住,高声问道。

“杨家村。”

“杨家村?”提问的学子皱起了眉头,“可是南田镇、离这里有三十里路的的杨家村?”

“正是。”

人群中又是一阵骚动。

许多人脸上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浇灭了大半。

去那等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夫子?

传闻那地方,民风彪悍,穷山恶水。

去了,别说拿月钱,能不能囫囵着回来都难说。

再者,读书人最重名声。

去一个偏远山村教一群蒙童,说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以后还如何在士林中立足?

人群开始散去,只剩下寥寥十来个,

大多是衣着朴素、面有菜色的年轻人。

他们站在那里,眼神里满是挣扎和犹豫。

对他们而言,前程和脸面固然重要,但眼前的生计,更为迫切。

杨九狼看着这些人,心里有数。

他要的,不是那些眼高于顶的所谓‘才子’,

而是这些真正需要机会,肯脚踏实地的人。

“想应聘的,上前来。”杨九狼开口了。

一个身材瘦高、面皮白净的年轻人,咬了咬牙,第一个走了出来。

他对着杨九狼深深一揖,“学生徐燕,见过东家。敢问东家,要考较些什么?”

他这一动,又有两三个人跟着上前。

杨九狼打量着这个叫徐燕的年轻人。

约莫十七八岁,袍子上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净,眼神清澈,

带着一股书卷气,虽有些紧张,但脊梁挺得笔直。

“不考诗词歌赋。”杨九狼说道。

众人又是一愣。

不考诗词,那考什么?

杨九狼从桌下拿出一块半尺见方的木板,和一根白色的粉笔。

这是他让杨陶老做的简易版‘写字板’。

他在木板上写下三个字:楊小丫。

“这是一个四五岁女娃的名字,她从未握过笔。你,如何教她写下这三个字?”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9/4829042/2511342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