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智启山河:十万大山种田录 > 第157章 巡查作坊(二)

第157章 巡查作坊(二)


在场众人听得倒是连连点头,但也是满眼质疑,他们哪知道杨九狼说得正不正确?

见状,杨九狼对旁边的杨木一说道,“木一,你把这两台车床的飞轮拆下来、然后调换安装,我给你们上锯条试试效果。”

“好嘞,东家。”杨木一听到指令,就去找工具开始调换两台车床的飞轮。

等对方重新安装好飞轮,在001的协助下,杨九狼很快就给之前抖动剧烈的车床装上锯条。

他拍了拍手中的污渍说道,“现在试试看。”

“我来。”杨木一亲自跑去踩脚踏板,“确实是轻松了不少。”

‘嗡、嗡嗡...’

飞轮快速转动,稳健而顺畅。

杨木老把木料慢慢送入锯条,‘唰、唰唰...’,木料轻松就被切开,伴随着让人陶醉的微微颤动感。

不一会,整根木材被纵向切成了两份。

“成了。”杨木老惊喜地喝了一声,他不由不向杨九狼夸了一句,“东家,你真厉害。”

在场众人也纷纷投来信服的目光,这族长,不光能打,还懂这么多东西。

“好了,这没什么,等你们使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道理也能轻松掌握。”杨九狼谦虚地说了一句。

“东家,我...以后得多多向你学习。”杨木老有些惭愧地说道。

“木老,你这就太抬举我了。”杨九狼马上摆了摆手:

“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也就是知道一点你们不知道的东西而已。但比起木工活,我打八辈子都赶不上你。”

“好一个‘术业有专攻’,老头子我受教了。”听到杨九狼这话,杨木老更加的恭敬了,在场其他人亦然。

...  ...

——

从木匠作坊出来,杨九狼带着众族老来到了铁匠作坊。

‘铛、铛铛...’

这里就热闹多了。

杨铁老正光着膀子,和两个同样赤膊的儿子杨铁一、杨铁二,他们围着一个水槽,进行一次关键的‘夹钢法’淬火。

只听‘嗤啦’一声,烧得通红的锯条没入水中,冒起一股白烟,随即...独特的金属腥味弥漫开来。

作坊角落里,堆放着一些新打制好的农具,有锄头、镰刀、柴刀等,另外还有一些锯木车床的金属零件,比如轴承套、齿轮坯。

“东家,你们过来了。”  看到杨九狼进来,杨铁老放下手中的铁钳,他用挂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把脸上的汗和油污。

还没等杨九狼回话,杨铁老就自顾自地说了起来:

“东家,按照你上次说的法子,这锯条是比以前韧了点,可还是不顶用,高速下该断还是断。”

他又拿起一把刚打好的柴刀,“还有这些家伙,要么就是硬度够了,砍硬木头容易崩口;

要么就是韧性好点,可锋利度又差口气。唉,这好钢,真是难弄。”

“是啊,东家。”杨铁二在一旁瓮声瓮气地补充说道:

“我爹为了试你说的那种新淬火油温,昨天手背差点被溅出来的铁水给烫掉一层皮。”

杨九狼走过去,拿起一根新锯条,又看了看旁边的柴刀,最后目光落在淬火的油槽上。

【叮,当前介质为亚麻油,粘稠度较高,闪点约280℃。

淬火过程中,油温从120℃瞬间升至240℃,冷却速度曲线波动大,冷却不均匀。

建议:尝试在亚麻油中添加10%-15%的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可适度降低粘稠度,提高冷却均匀性,并轻微改变燃点。】

智慧生命001立马给出分析和建议。

“铁老,我这次过来,主要也是为了解决锯条易断的问题,你可以用下面的法子试试。”杨九狼将001的建议转化成杨铁老能听懂的话:

“这淬火的油,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温度也不能忽高忽低。下次试试在油里掺点猪油或者牛油进去,搅匀了再用。还有...”

他将001给的详细方案慢慢讲述了一遍,同时亲自指导杨铁老他们锻造了一次。

“这钢铁的硬度和韧性,它们是相互的,不同的用途,对它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需要靠不断地去积累经验。”杨九狼不可能时时守在这里。

他只能把001提供的方案讲述给这些铁匠,后面实践只能靠他们慢慢去摸索。

“东家,你给我们讲的这些理论,已经相当清楚了。”每次听完杨九狼对打铁知识的讲解,杨铁老都会眼光灼灼:

“我相信,按照你说的理论多实践几次,定能打造出好的产品。”

“好,那就辛苦你们了。”杨九狼感叹,如果没有001的支持,想打造出好的兵器,还真不容易。

——

从铁匠作坊出来,大家转到了砖窑作坊。

几座新建的土窑正闷着火,烟囱中浓烟滚滚。

窑口附近,几堆刚出窑的青砖被分门别类地码放着。

大约六成看着还算周正,另外近四成的砖块则明显带着瑕疵:裂纹如同蛛网,边角扭曲变形,颜色也斑驳不均。

这里同样遇到不少的问题,但都被杨九狼逐一给解决。

——

最后一站是纺织作坊。

相比于砖窑和铁匠铺的喧嚣,这里要安静得多,只有纺纱机规律的嗡鸣和织布机‘咔嗒、咔嗒’的穿梭声。

十几个妇人正坐在机器前忙碌着,神情专注。

但细看之下,现场还是有些手忙脚乱,这些新机器对她们来说,既新奇又有些令人生畏。

操作不熟练是普遍现象,时不时就有线头‘啪’地一声断掉,或者织出来的布匹边缘歪歪斜斜。

不过最让人突兀的是,作坊角落里还散落着几个三四岁的孩童。

他们对那些快速转动的纱锭和穿梭的梭子充满了好奇,不时就用小手去扒拉垂下来的线条。

姜二娘正耐心地指导着一个年轻妇人如何调整纺线的松紧,眉头微微蹙着。

廖芬贝也在一台织布机前努力学习,她显得格外紧张,小脸绷得紧紧的,手脚似乎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突然,‘啪’一声,她操作的织机上又一根经线断了。

旁边,一个快嘴的妇人立马阴阳怪气地开了口:

“哎呦喂,廖家妹子,你这手可真‘巧’啊,这才多大会功夫,又断了一根,这得浪费多少好线啊?”

廖芬贝的脸‘唰’地一下红到了耳根,头埋得更低了。

她这是第一天过来上工,而且是从杨家东村过来的,还没完全融入这里。

闻言,姜二娘马上走了过来,她轻轻地瞥了一眼那个嘴碎的妇人,声音不大却很认真地说道:

“王家嫂子,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新来的手生,你搭把手教教也就是了,谁还不是从不会到会的?往后,再也不要让我听到这种话。”

那王家嫂子被姜二娘的气势镇住,讪讪地闭上了嘴。

姜二娘这才转向廖芬贝,语气温和下来:“芬贝妹子,别急,慢慢来,断了线重新接上就是,多练练就好了。”

“嗯,知道了,二娘嫂子。”廖芬贝默默地点点头。

...  ...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9/4829042/2653974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