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每次穿越,我都能抽取金手指 > 第 202章 胎穿岳飞的大儿子(6)

第 202章 胎穿岳飞的大儿子(6)


接下来,徐闻开始游玩并且熟悉汴京城。

然后,他发现这个城市的布局犹如“三套方城”。

最核心的是皇帝居住理政的宫城;

其外是衙署林立、贵族云集的内城;

最外围的外城,则是商业与市民生活的大舞台。

汴京城有四条运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穿城而过,尤其是汴河,堪称帝都的生命线。

“四水贯都”的格局,使得漕运络绎不绝,将江南的粮食、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京城,滋养着这座百万人口的巨兽。

这里的街巷没有唐代的坊墙阻隔,店铺临街而开,小贩沿街叫卖,形成了专业的商业街(如马行街、潘楼街)。

和热闹的“瓦舍”(综合性娱乐中心,内有多座‘勾栏’,日夜上演杂剧、杂技、说书等节目)。

徐闻逛街购物和吃饭,包括看戏都很方便。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而早市五更又准时开张,打破了宵禁,成就了真正的不夜城。

还有州桥夜市上,小吃琳琅满目,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香饮子(饮料)、冰雪冷元子(冰品)……

空气中也弥漫着食物的香气。

徐闻喜欢美食,最喜欢这个地方了。他经常过来,还会打包很多吃食,放在空间里备用。

地标性的樊楼,徐闻当然不会错过,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灯火通明,是达官贵人与文士名流流连的奢华场所。

就是很贵。

好在,徐闻不差钱。

整个大辽和大金甚至大夏的财富,都在他手里,虽然送出去不少,可依然留了一些,所以,他能穷困?不,徐闻现在就是隐形的巨富。

甚至,他不怕高调,不怕被人盯上,谁敢惹他,谁就倒霉。

好在,没有这么不长眼的人。

汴京不仅是商业之都,更是文化之心。

太学汇聚了全国最聪明的头脑,相国寺的万姓交易集市既是庙会又是文化沙龙。

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词文章在这里传唱,活字印刷术让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雅致的茶坊与喧嚣的酒馆并存,构成了雅俗共赏、兼容并包的独特气质。

徐闻穿梭其中,偷偷拿着手机,让小空操作,把这些场景都拍了下来。

在逛街的时候,他发现了这里有“福利院”,然后想起来了,宋徽宗对百姓不错,他推动建立了系统化的国家福利制度,其中包括了类似福利院、养老院和公墓的机构。

虽然,这并非他的独创,但他将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制度化、普及化、标准化。

这套体系主要由三个核心机构组成,可以称为“居养安葬合为一法”:

1、居养院  -  综合福利院(涵盖养老、孤儿、贫困)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救济机构。主要收养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贫困不能自存者,以及流浪乞丐。

根据《宋史》等记载,居养院提供住宿、食物(每人每日发米一升)、衣服、医药。

在特定节日还会发放额外的补贴。对老年人的照顾尤为周到,体现了“以孝治天下”的儒家理念。

宋徽宗专门下诏要求在全国各州、府普遍设置居养院,使其从地方性的尝试变为全国性的常设机构。

2、安济坊  -  医疗福利院(免费医院)

这是专门针对贫病无钱医治之人设立的免费医疗机构。它与居养院功能有所区分,更侧重于治病救人。

朝廷会雇佣僧侣来管理和照料病人,并设有专门的医生和记录病历的“手历”,用于追踪治疗效果和医生业绩。

除了人道主义,也为了防止疫病蔓延,维持社会稳定。

3、漏泽园  -  国家公墓

这是由官府出资购置田地、设立的公共墓地,专门安葬无主尸骸、因家贫无地下葬者、以及客死他乡无人认领者。

埋葬过程有详细的记录,每具尸体都有砖铭标记,记有姓名、籍贯、死亡日期等信息,以备日后亲人迁葬。规划整齐,井然有序。

此举不仅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出于公共卫生的考虑,避免尸体暴露荒野引发瘟疫。

徐闻认为,不管宋徽宗的初衷如何,这个制度的确在当时,是开创性的,至少,徐闻所在的年代,老百姓的确没有这么好的福利待遇。

只可惜,在他的现实世界,公元1127年,随着靖康之难,这一切都被毁了。

而现在,徐闻来了,它们还在,所以,徐闻很骄傲以及自豪。

当然,这个制度非常费钱,也许,这也导致了宋徽宗和士绅阶级的矛盾。

徐闻也知道,艺术家赵佶做了皇上,是很奢侈的。其程度堪称“艺术家的极致浪漫与帝王的无限权力”相结合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宋徽宗奢侈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也被称为“寿山艮岳”。

信奉道教的他听信方士之言,认为京城开封东北隅地势低洼,不利于皇嗣繁衍,需筑山以求吉兆。

这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巨型假山,周长十余里,最高峰达90步(约140米)。其工程之浩大,前所未有。

为了建造艮岳,宋徽宗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奇花异石、珍禽异兽。

赵佶设立了“苏杭应奉局”,由大臣朱勔主持,专门在江南地区搜集奇石巨木。

这些物品通过漕运(水运)批量送往京城,每十船组成一队,称为一“纲”,这就是  “花石纲”  的由来。

为了运输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需要拆桥、毁城、凿河,耗费民力无数。一块石头运到京城的费用就高达30万贯(相当于当时一万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

“花石纲”持续了二十多年,成为东南地区人民的噩梦,是直接引发方腊起义的重要导火索。

赵佶还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天赋最高的皇帝,但他的艺术追求是建立在倾国之财的基础上的。

他热爱书画,创立了宣和画院,网罗天下名家。使用的笔墨纸砚无一不是天下极品。

他主持编纂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是巨大的文化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据说,赵佶因梦见雨过天晴的天空,便下令烧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的瓷器,催生了中国瓷器史上登峰造极的汝窑。

汝窑烧制不计成本,“十窑九不成”,成品专供宫廷使用。

宋徽宗极度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他在全国大修道教宫观,规模宏大,极尽奢华。

他宠信道士如林灵素等,给予他们极高的官职和巨额赏赐,赏赐之丰厚远超有功之臣。

他还经常举办规模盛大的道教仪式(斋醮),每一次都耗费巨资。

赵佶还过着奢华无度的宫廷生活。

宫中宴会极其频繁且奢华。他有一次在皇家园林“金明池”赐宴,甚至连殿前侍卫都被赏赐“尽醉而归”。

后宫用度惊人。仅胭脂粉钱一项,一年就高达四十万贯。他本人还经常赏赐后妃、臣子金银珠宝、名贵书画。

传闻他和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赏赐无数。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0/4840991/4435804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