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实施规划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带着一种斩断纷扰的决绝。

刘梅身下的血泊、陈芳母亲的哭嚎、王丽丽被揭穿的窘迫、室友们惶惶不安的议论……这些喧嚣的碎片,在她提笔的瞬间,如同潮水般退去。

沉溺于他人的悲剧和蜚短流长,除了消耗自己,毫无意义,唯有攥紧自己手中的笔和脚下的路,才能在这浪潮中站稳,她目光沉凝,落笔清晰:

学业目标:  保持专业前五,争取特等奖学金;参与张教授课题组,接触前沿项目;大二结束前明确研究方向,跟学校申请考研资格。

经济独立:  继续去新华书店接翻译的活;还可以向试着向报社投稿赚取稿费;合理规划津贴与稿费,建立储蓄。

家庭安排:  学习之余也不能忘了陪伴孩子,他们的爸爸空闲的时间不多,那她这个当妈的就要多给他们一点爱;每周固定时间与谢时屿通信(军校规定允许范围内);除此之外,也要有固定时间陪伴父母……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学校生活虽说还是有点小摩擦,但大体上还是过得去的,顾秋月对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对学校里的八卦也不是很关心。

据她前世看过的资料,这一两年高校的乱像还很多,虽说他们第一二届,大多数学生都是不限年龄和婚姻状况,但很多村里人担心自己的媳妇(女婿)考上大学后抛夫(妻)弃子(女)千方百计阻挠他们考试,但也有不少明事理的家庭鼓励他们考大学,然而得到的未必就好的回报,像王丽丽那样隐瞒已婚状态来上学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基本上是想有一个新的开始。

就如她跟周丽闲聊时说起的,听说明年高考要求结了婚的不能参加了,乡下就会兴起一股离婚潮,为了考大学,这些人可是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要了。

周丽很震惊,但一学年过去了,她见过得‘世面’也多了很多,再加上今年高考一过,下一年高考的要求就已经公示了,她觉得顾秋月说的完全有可能。

随着暑假的到来,周丽丽回家探望丈夫和儿子去了,属于她顾秋月的战斗,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蝉鸣在谢家小院的老槐树上扯开了嗓子,宣告着盛夏的炽热与活力。

顾秋月推开院门,迎接她的是两声清脆的欢呼。

“妈妈!”走路越加稳当的华华和双双像颗小炮弹似的冲过来,紧紧抱住她的腿,小脸蛋蹭着她的衣襟,满是依恋。

“哎哟,我的两个小宝贝!”顾秋月心头的沉郁瞬间被这纯粹的喜悦冲淡了大半,她蹲下身,一手一个将孩子搂住,亲亲这个,又亲亲那个,谢母从客厅出来,脸上是舒心的笑:“可算放假了,孩子们从昨儿起就念叨你呢。”

“妈,辛苦您了。”顾秋月站起身,将背包放下。

“辛苦啥,看着他们乐呵,我也高兴。”谢母摆摆手,“快洗把脸,饭快好了。”

小小的院落充满了久违的、踏实的烟火气,顾秋月陪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听他们叽叽喳喳讲着奶奶教的童谣,讲着隔壁小虎的新玩具,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光斑,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得像屋檐下挂着的风铃。

这份安宁,是她奋力前行的根。

傍晚乘凉时,隔壁张婶摇着蒲扇过来串门,话题不知怎的就拐到了学校,“秋月啊,听说你们学校有个女学生,在乡下都成家生娃了,还在学校跟其他男生搞对象?啧啧,她这是想干什么,也不想想纸能包住火不?”张婶的语气里满是猎奇和鄙夷。

顾秋月正低头给双双剥着葡萄,闻言头也没抬,只淡淡“嗯”了一声,将晶莹的果肉喂进双双嘴里。

张婶讨了个没趣,又转向谢母絮叨。

顾秋月心中毫无波澜,想干什么?无非是想要更好的生活。

在她看来,王丽丽或许有她的苦衷,但这与她顾秋月何干?旁人的悲欢离合,终究只是旁人的故事,沉溺其中,除了徒增烦恼,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毫无益处。

她轻轻擦掉双双嘴角的汁水,心中那份专注于自己道路的信念,更加清晰坚定。

夜色笼罩了小院,孩子们玩累了,带着满足的笑靥沉沉睡去,谢母也早早歇下。

顾秋月拧亮了书桌上的小台灯,橘黄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她,她摊开从新华书店领来的厚厚一叠德文技术资料,是关于新型农业机械的说明文档,钢笔吸饱了蓝黑墨水,在稿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食叶。

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大量的专业术语像拦路虎,有时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需要反复推敲好几遍,她手边的科枝专用词典翻得哗哗响,遇到实在拿不准的术语,她会在旁边做上醒目的记号,准备第二天去图书馆查证。

汗水悄悄浸湿了她额角的碎发,她却浑然不觉,眼神专注,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当一页页稿纸被整齐的字迹填满,她在心里默默计算着字数,一笔笔稿费仿佛化作了未来希望的基石,让她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充实。

这份辛苦,是她通往经济独立的必经之路。

谢母夜里起来,看到西屋窗棂透出的灯光,轻轻叹了口气,又悄悄去厨房,把晾凉的白开水放在顾秋月书桌一角,这份无声的支持,让顾秋月心头暖融融的,更添了几分力量。

除了埋头翻译,顾秋月还记着规划里的“市场考查”。

趁着孩子们午睡,或是谢母带着他们去街口小公园玩的时候,她便戴上那顶半旧的草帽,骑着家里那辆二八杠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脉络里。

她去过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货架上的商品种类虽比乡下供销社丰富许多,但依然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许多柜台前挂着“暂无货”的小木牌,顾客们拿着票证,眼神里带着期盼和一丝无奈。

她也混在排队的人群里,听人们抱怨着“的确良”布难买,新到的“飞跃”球鞋一眨眼就没了。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2/4842783/1111108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