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前明后昏的李隆基
【我读书少,谁来救救我,关陇到底在哪?】
【关内道和陇右道。】
【谢谢!但我还是没懂。】
【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地区,陇山就是六盘山,关中就是陕西中部,地理没学过吗?】
【呜呜呜,以前学的都还回去了。】
【长孙无忌不就是典型的关陇集团吗?】
【长孙无忌从立场,作风,利益各个方面,跟所谓的关陇集团都是格格不入的。】
【我觉得是表述上的问题,其实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逐渐激化。】
【这个说法我觉得还差不多。】
【网上那些人嘴巴说的顺溜,实际上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关陇集团是什么。】
苏铭点点头继续道:
“关陇集团说完了,那么河北集团又是什么呢?”
他话锋一转,开了个玩笑:
“当然,这个河北集团肯定不是我们今天的河北省。”
“结合安史之乱前期的历史情况来分析,河北集团有以下三种可能……”
“其一是与北周对立的北齐,因为隋唐诞生在北周的基础上,那么与北周对立的北齐很有可能是所谓的河北集团。”
“其二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刘黑闼叛乱,这显示河北长期不服唐中央。”
“其三就是玄武门事变前,李建成在河北平叛,期间在河北发展势力,可能被解读为关中与河北势力的矛盾。”
“但无论河北集团的定义是什么,他们都不可能被所谓的关陇集团打压,因为五姓七家当中,有一部分是出自广义上的河北地区的。”
“他们在唐初时态度极其嚣张,连李世民这种好脾气的千古一帝,都愤怒其桀骜不驯。因此河北集团本身,就是最阶级固化的一个群体。”
“所以河北集团为了反抗关陇集团的打压,反对阶级固化从而爆发安史之乱,这种说法是肯定不存在,且不符合史实的。”
【世家大族嘛,老传统了。】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世家都是屹立不倒的。】
【黄巢:是吗?还有这回事?我怎么不知道。】
【族谱真好用啊。】
【世家门阀根深蒂固能有多厉害?看看弘农杨氏。老祖宗在项羽死后,分尸抢了项羽一条腿,成了五个尸块候其中之一。东汉末年杨家和袁绍一样,是四世三公。到了隋朝的杨坚,唐朝的杨玉环。】
【太原王氏先后被刘裕,尔朱荣,黄巢,等人至少屠杀三轮,到了宋朝照样能出王安石这样著名人物。】
苏铭看到弹幕再次活跃起来,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元、复杂,甚至是充满例外的。”
“我们绝不能用某个集团和某个集团的对立,谁错杀了谁,谁昏庸,谁爱吃荔枝,或者说谁的制度出了问题,用这种单一的,脸谱化的理由去概述,去定论任何一段复杂的历史。”
他的话音刚落,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刷新。
【谁爱吃荔枝?这题我会!但不敢说。】
【好难猜哦,到底是谁呢?「狗头」】
【有一说一,李隆基的昏庸要负主要责任,这点他是洗不白的。】
【楼上的,没有人说要给他洗白啊,主播的意思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我倒是看过一个说法,说是李唐王朝,尤对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进行了持续的压榨和歧视,堵塞了他们的上升通道,这才导致了他们集体参与叛乱。】
【这个说法我比较赞同,毕竟安禄山死后,叛乱仍然能持续那么久,如果没有河北、山东人民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定是关东人民对大唐朝廷积怨已深。】
苏铭已经走到了喷泉广场,他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继续分析道: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重内在矛盾在特定时间点上,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
“它与大唐的国际化政策、经济军事制度变迁、中央权力结构演变,地域文化冲突和地理位置等息息相关。”
一连串的名词从苏铭口中吐出,砸得直播间内观众都有些发懵。
“我知道,这些名词听起来太空泛,太笼统,太晦涩,也太难懂了。”
“所以现在的历史课本,为了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住,通常会选择围绕几个核心的主角,来讲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
“比如,这场内战的主要矛盾双方——唐帝国和叛军。”
“代表唐帝国这边的,自然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
“然后是他的两位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以及参与平叛的几位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封常清、陈玄礼,以及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等。”
“而代表叛军那一方,则是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还有史朝义。”
【咦?为什么叛军的将领名字这么少?】
【对啊,感觉唐军这边名将一大堆,叛军就这几个?】
【历史课本上确实是这么写的,给你一种叛军其实很弱的感觉。】
【不要瞎说!那个时候的唐军就是比叛军强的,之所以打输了,全是李隆基和杨国忠在后面瞎指挥的原因!】
【又开始了,又开始了,主播刚说完不能用单一的理由去定论……】
眼看弹幕又有吵起来的趋势,苏铭赶紧开口,将话题拉了回来。
“家人们,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聊。”
“先来看看唐帝国这边,毫无疑问的C位——李隆基。”
“这位皇帝,我想不用过多介绍了,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他几乎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里,‘前期明君,后期昏君’这个评价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没有之一。”
“他身上的轶事典故也不少。”
“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
苏铭的语调变得有些微妙,带着一丝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味。
“第一件,强行纳自己的儿媳,寿王李琩的王妃,也就是杨玉环,为自己的妃子。”
“第二件,就是一日杀三子。”
……
刘邦听到杨玉环那段时,还饶有兴致地翘起嘴角,摸着胡子,“啧”了一声。
可当“一日杀三子”这五个字时,他一下愣住了。
“娘的……”
刘邦瞪圆了眼睛,好半天才转过头,对着吕雉的方向,咂么嘴道:
“这小子,比你还狠啊!”
吕雉正垂眸静坐,听到这话,缓缓抬起头。
她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波动,只是那双丹凤眼里,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讥诮。
“陛下说笑了。”
“臣妾一介妇人,怎敢与皇帝相提并论。”
“若真要拿出一人,与那李隆基比,也该是陛下的子孙后代才对。”
刘邦大呼不妙,果然吕雉的话语不急不缓,却字字诛心。
“譬如说……那位亲手逼死自己太子的刘彻。”
刘邦悻悻然地将头扭了回去,不再言语。
宫殿内,一时陷入了某种尴尬的沉默。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3/4843860/436371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