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不!太白兄你不要!
六十岁的李隆基坐在御座之上。
那只曾批阅无数奏章、抚过天下版图的手,此刻正悬在一块会发光的“神器”上方,微微颤抖。
那张曾经充满了自信与威严的脸庞,此刻只剩下阴沉。
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变。
潼关失守。
仓皇出逃蜀地。
太子继位,最终平叛……
一桩桩,一件件, 都化作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他不信!
安禄山怎么可能叛变?
朝廷百万雄师,又怎么可能打不过区区范阳叛军?
他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伟大君主,怎么可能会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可这东西,是天幕上那个后世小子送来的。
太宗皇帝数次打赏天幕,已是人尽皆知。
天幕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这怎么可能有假!
如果天幕不是假的,那什么又是假的?
安禄山的忠心是假的?
大唐的盛世是假的???
李隆基只觉得脑中乱成一团浆糊,一股无名火在胸中乱窜。
就在这时,一个温吞的嗓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陛下,息怒。”
中书令李林甫躬着身子,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
“天命在圣上,提前预知祸事,乃是上苍示警,是福非祸。我等只需早做打算,便可将这弥天大祸消弭于无形。”
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帝王的反应,继续进言。
“只不过安禄山此事,宜缓不宜急。若骤然对其发难,恐其狗急跳墙,更可能引得其他边将恐慌,人人自危,反为不美。依臣愚见,当以安抚为上,徐徐图之。”
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安抚了皇帝,又给出了看似稳妥的对策。
然而,这番话却点燃了另一个人。
“安抚?”
“此等国贼,未来将致使生灵涂炭、社稷动荡,右相竟言安抚?”
李白向前一步,一声怒喝,怒视着李林甫。
李林甫眼皮都没抬一下,慢悠悠地回道:
“李翰林,此乃朝堂议事,非酒后狂言。圣人面前,还请慎言。”
“我慎言?!”李白气得发笑,“如今铁证如山,神器明示,不思如何剪除此獠,反而要姑息养奸,右相到底是何居心!”
李林甫终于转过头,对着李白,皮笑肉不笑。
“李翰林身在翰林院,不懂军国大事,我不怪你。”
“边镇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圣明,自有决断,何须你在此哤聒?”
“你!”
杜甫在一旁急得满头是汗,拼命拉着李白的衣袖,不断使着眼色。
这里是紫宸殿,对面是当朝宰相,而御座上是天子!
太白兄,怎能如此冲动!
就在李白还要再辩时,一个沉稳的男声响了起来。
“李相国此言差矣。”
李邕站了出来,对着李隆基深深一揖,而后才转向李林甫。
“相国言,安抚为上,是为国之安稳。但安稳,非苟安。神器所示,此人狼子野心,纵使今日不反,日后也必反。我等今日之退让,只会助长其气焰,使其愈发骄纵,待其羽翼丰满,则悔之晚矣。”
李林甫眯了眯眼。
“那依李太守之见,当如何?立刻发兵范阳,斩了安禄山?届时边镇动荡,外敌入侵,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好一顶大帽子。
李邕却不为所动,反而笑了。
“相国误会了。邕非主张立刻动武,而是主张‘立威’而非‘安抚’。陛下可寻一由头,召安禄山入京,削其兵权,或将其调离范阳。其若奉诏,则危机自解。其若不从,则反心昭然若揭,届时朝廷再发王师,名正言顺,天下方知叛者谁何,而非我大唐无故猜忌功臣。”
“我等要做的,是剖析其为何会反,是朝中有奸佞同党,还是边镇制度有缺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李邕的话,字字珠玑,有理有据,将李林甫那套避重就轻的“缓兵之计”驳斥得体无完肤。
他很清楚,最终的决定权,在圣上手上。
只有将圣上争取到自己这一侧,才能保住大唐安宁。
李隆基听得头疼欲裂。
他刚想让他们都闭嘴,天幕却突然传来苏铭的声音。
“杜甫已经察觉到国家危机四伏,于是担忧不已。”
“果然这次登塔后仅三年,天宝十四年,伴随杜甫的一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彻底爆发……”
嗡。
整个大殿,瞬间落针可闻。
李隆基、李林甫、李邕,甚至还在拉着李白的杜甫,所有人的动作都僵住了。
一道道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到了殿中一个人的身上。
杜甫还保持着拉扯李白衣袖的姿势,他眨了眨眼,完全没明白发生了什么。
怎么都看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写的?
不是……什么叫我开启了安史之乱?!
这话可不能瞎说啊,瞎说是会死人的!!!
就在这全场愣神的死寂中,李邕眼中精光一闪,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再次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
“陛下!天幕所言,正印证了此事千真万确!也为我等指明了方向!”
“史书记载,终究有限。我等身在局中,难免被迷雾遮眼。而天幕之后世人,乃是旁观者,看得最为清楚!何不效仿太宗皇帝与汉高祖,打赏天幕!以求天机!”
“有道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此,则破解此劫,易如反掌!”
李隆基的心,猛地一跳。
他动心了。
李林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点,立刻出来搅局。
“陛下,不可!天家之事,岂能尽显于天下人面前?若后世人所言,有损皇家颜面,岂非……”
“放你呜呜呜……”
李白气得直接爆了粗口。
他刚要跳出来,嘴巴就被身旁一只大手死死捂住。
李白说不出来,侧头瞪着拽住他的杜甫:
子美,你放开我!我要骂死那个老逼登!
杜甫满脸歉意,眨眼表示:
不!太白兄你不要!
李邕看都没看李林甫一眼,直接对李隆基说道:
“天幕之上,所谈之事,跨越古今,包罗万象。天幕方才谈及文德皇后生平,可曾见太宗皇帝不悦?”
“太宗皇帝以史为镜,尚且能坦然面对后世之评说,非但没有觉得有损颜面,反而屡屡打赏!”
“敢问右相,你口口声声,言说有损皇家颜面。莫非在右相眼中,当今圣上的气度,不如太宗皇帝?!”
“还是说,右相觉得,圣上没有太宗皇帝那般的胆魄?!”
李林甫瞬间哑口,额角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李邕这顶帽子扣得太大,太重,太狠了!
御座之上,李隆基的眼睛微微眯起。
他挥了挥手,制止了还想再说什么的李林甫,缓缓靠向椅背,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扫过李邕。
“朕若亲自打赏,问及此事,倒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了。”
李邕心领神会,立刻躬身。
“陛下圣明,此事不难。”
“方今天幕,恰好提及子美。不如,就以子美之名,行此打赏之举。既顺应天意,也免了陛下的烦扰。”
李隆基微微颔首。
“那就这么办吧……”
一句话,尘埃落定。
李林甫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阻拦。
李邕长舒了一口气,转身,看向身后两人。
杜甫松开了捂着李白嘴的手,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什么?我?打赏天幕?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3/4843860/4367236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