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指点江山
李长安看了看马秀英,点头赞道:“嗯,端庄贤惠,是个好内助。这小子有福气。”
又看了看朱标,“根骨不错,眼神清亮,是个好苗子。”
朱元璋和马秀英闻言都是大喜。
马秀英更是恭敬道:“时常听夫君提起师尊当年教诲,言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秀英虽为女流,亦觉如雷贯耳,深感师尊智慧如海!夫君能得遇明师,实乃天大的幸事!”
她这话并非纯粹奉承,而是发自内心。
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她最清楚这九字方针在过去十年中发挥了何等巨大的作用。
李长安笑了笑,受了这份赞誉。
接下来几日,朱元璋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政务,亲自陪着李长安视察滁州军政要务——粮仓储备、军械打造、兵士操练、学堂教化等等。
李长安看在眼里,心中越发满意。
朱元璋不仅严格执行了他的策略,更在此基础上有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和细化。
其治下政令畅通,吏治相对清明,军队令行禁止,百姓安居乐业,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这一日,视察完毕,回到帅府书房,只剩师徒二人。
朱元璋亲自为李长安奉上香茗,恭敬道:“师尊,您看弟子这十年所为,可还……可还过得去?是否有负师尊期望?”
李长安接过茶,吹了吹热气,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这才抬眼看向朱元璋,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许和前所未有的郑重:
“过得去?何止是过得去。”
他放下茶杯,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元璋,你这十年,墙筑得够高,粮积得够多,王也缓得恰到好处。”
“民心,你有了。根基,你稳了。实力,你蓄足了。”
李长安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滁州城欣欣向荣的景象,缓缓道:
“是时候了。”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看向因激动而身体微微颤抖的朱元璋:
“有这个家底,可以进取天下了。”
“那‘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担子,该你挑起来了。”
一句话,如同吹响了决战的号角,点燃了朱元璋心中压抑了十年的熊熊烈火!
朱元璋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因极度激动而嘶哑,却充满了无比的坚定:
“弟子!谨遵师命!必不负师尊厚望!”
书房内,朱元璋跪在地上,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师尊的一句“可以进取天下了”,如同在他心中点燃了一把燎原之火,将他积蓄了十年的雄心壮志彻底引爆!
但他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进取天下,绝非一句空话,更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功。
第一步该如何走?
从何处入手?这关乎全局,至关重要。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重新坐回椅中、悠然品茶的李长安,语气无比恳切:“师尊!弟子愚钝!既蒙师尊首肯,准弟子进取天下,然则这第一步,该当如何踏出?从何处开始?还请师尊示下!”
李长安放下茶杯,似乎早已料到他有此一问,摸着下巴想了想,道:“打仗嘛,讲究个名正言顺。你之前打着明教的旗号,‘缓称王’,低调发展,是对的。但现在要真正走上台面,争夺天下,就需要一面更鲜明、更能凝聚人心的旗帜。”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洞察世情的睿智光芒:“这面旗帜,就是‘大义’。你要告诉天下人,你朱元璋为何而起兵?你要做什么?你与那些争权夺利的军阀有何不同?”
“所以,这第一步,”李长安伸出食指,“是先准备一篇檄文。一篇能阐明你之志向、揭露元廷之腐朽、号召天下豪杰共举义旗的檄文!此文一出,便是你朱元璋正式向天下宣告你的存在和野心的开始!它能帮你吸纳更多有识之士,无论是运筹帷幄的文臣,还是冲锋陷阵的武将!”
檄文!
朱元璋眼中精光爆闪!师尊此言,真乃金玉良言!
他之前只顾着埋头发展,确实忽略了这“名分”与“大义”的重要性!一篇好的檄文,其威力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他顿时激动起来,再次拜倒:“师尊所言,字字珠玑,令弟子茅塞顿开!只是……只是弟子乃粗人一个,识字不多,这等锦绣文章,实在……实在力有未逮!恳请师尊……恳请师尊慈悲,为弟子起草此檄文!”
他说完,满怀期待又有些忐忑地看着李长安。让师尊动笔,这要求似乎有些过分。
李长安闻言,挑了挑眉。
让他一个“陆地神仙”来写讨元檄文?
这画风好像有点不对……他本能的就想拒绝,准备说“这等小事,让你手下文人去写便是”。
但话到嘴边,他忽然又改变了主意。
看着朱元璋那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再想到为未来的洪武大帝起兵写檄文,好似也不错啊!
自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搞点事情似乎也挺有趣?
亲自操刀一篇注定要流传千古的檄文,好像……挺有成就感的?
“嗯……”李长安故作沉吟状,随即脸上露出那抹熟悉的、准备搞事的笑容,“也罢。既然你开口了,我老人家就活动活动筋骨,给你划拉几笔。不过话说在前头,写得不好可不许埋怨。”
朱元璋闻言大喜过望,激动得连连磕头:“多谢师尊!多谢师尊!师尊肯动笔,必是惊世之作!弟子岂敢有半分埋怨!”
李长安也不再啰嗦,让朱元璋取来纸笔。
他铺开上好的宣纸,提起狼毫笔,略一沉吟,脑海中迅速结合此界元廷的现状、朱元璋的出身抱负、以及后世那些著名檄文的精髓,开始挥毫泼墨。
朱元璋屏息凝神地在一旁看着,只见师尊下笔如有神,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字迹更是飘逸出尘,自带一股仙家气象。
虽然他识字不多,更看不懂文章深意,但只觉得一股磅礴大气、凛然正气的意境扑面而来,让他心潮澎湃不已!
不多时,一篇檄文已然草就。
李长安放下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懒洋洋道:“喏,写好了。大概就这么个意思,你自己看看,让你手下那些读书人润色润色再发。”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860/4332500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