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钥匙沉在兜里
庆功宴散后第三日,我在技术科翻着新到的材料周报,听见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抬头正见林小川抱着一摞蓝图站在门口,工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死紧,鼻尖还沾着星点机油——这孩子向来爱干净,可见是急着来的。
"林工,我...我去锻工二班了。"他喉结动了动,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图纸边缘,"朱组长今早把突击组的钥匙给我了。"
我这才注意到他脖子上多了串钥匙,黄铜钥匙头在领口晃着,撞在他工牌上叮当作响。
那工牌还是上个月刚换的,"青年突击组临时负责人"几个字压得他肩膀微沉。
"怕么?"我放下笔。
他愣了愣,低头看自己磨破的袖口——那是昨天拆旧机床时刮的。"朱组长说,别怕错。"他声音轻,却带着股狠劲,"错了...咱们一起扛。"
我没接话。
这孩子从废料组的小工到现在,摔过的跤比谁都多。
但有些坎,得自己迈。
锻工二班的车间比我想象中更吵。
冲床的嗡鸣裹着金属碰撞声,林小川站在那台老冲压机前,背挺得像根标枪。
他怀里的图纸被汗浸得发皱,我隔着五米都能看见他攥着《重建手册》的指节发白。
"小同志,这定位销打从建厂就没动过。"老周师傅叼着旱烟凑过来,烟锅子在机器上敲得当当响,"你要拆?
先问问这老伙计答不答应。"
林小川没说话,蹲下去用撬棍顶销子。
金属摩擦声刺得人耳朵发疼,销子纹丝不动。
他额角的汗滴砸在地上,混着机油洇出个深灰色的圆。
我看见他喉结动了动,突然翻出手册——那本子边角已经起了毛,是他熬夜抄的笔记。
"三查法。"他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机器声,"查负荷曲线,查维修记录,查操作习惯。"
老周师傅的烟卷顿在半空。
林小川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三年的故障时间:"雨季停机率比平时高27%,每次都是机架偏移。"他手指划过一行红笔标注,"上个月暴雨后,设备向南偏了0.3毫米——齿轮磨损只会均匀损耗,可偏移量在变。"
车间突然静了。
几个正在修车床的工人凑过来,老周师傅的烟卷烧到手指才反应过来,猛地抖了抖:"你是说...地基沉了?"
"不是沉,是不均匀沉降。"林小川的声音稳了些,"冲压机自重12吨,雨季冻土融化,东侧地基软土层压缩量比西侧大3毫米。"他从怀里摸出个用废钢板拼的模型,"我用边角料做了应力模拟——"
模型在钳工台上摆开时,我正站在车间后窗。
苏晚晴不知何时站到我身边,指尖抵着嘴唇:"这孩子,连形变传导路径都标出来了。"
"不是学我。"我望着林小川比划的手势——那是他自己在废料堆里拆了七台旧设备才悟出来的,"是他终于敢用自己的脑子干活了。"
苏晚晴笑了,眼尾的细纹跟着动:"要试试?"
我没答话,只冲角落的老罗使了个眼色。
老罗摸出兜里的相机,冲林小川喊:"小川!
技术科说方案备案,全程录像!"
林小川抬头,眼里亮得惊人。
调整那天飘着细雪。
林小川套着帆布手套,手把着液压泵的摇杆,每压半圈就停一次。
游标卡尺在机架上滑过,"咔嗒"一声:"0.08毫米。"
老周师傅凑过去看读数,旱烟早忘了点。
第二回停泵时,他突然伸手:"我来扶千斤顶。"
林小川愣了愣,把摇杆递过去。
老周粗糙的手覆上来,两人一起压泵。"慢着,"老周瓮声瓮气,"当年我师父教我调设备,总说"手稳心才能稳"。"
"第三回,0.05毫米。"记录员的声音拔高了。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
当第四次读数跳出±0.1毫米时,车间突然响起掌声。
我看见老周师傅从工具箱里摸出游标卡尺,递到林小川面前——那是他从不离身的宝贝,卡钳口还沾着三十年的油泥。
"小同志,"老周咳了咳,"往后这设备,归你"号"了。"
林小川接过卡尺,喉结动了又动。
他转身时,我看见他工装领口的钥匙在雪光里闪了闪——那串钥匙不再晃荡,稳稳贴在他心口。
当晚我去实训楼,林小川的台灯还亮着。
他趴在桌上写周报,钢笔尖在纸上刮出沙沙声。
我凑近看,标题是《基础沉降对冷加工设备的影响及土建协同建议》,作者栏写着"青年突击组·林小川执笔",末尾用小字补了句"方法源自林工所授,成果归于集体"。
"写这么认真?"我敲了敲桌子。
他吓了一跳,赶紧把本子往怀里收:"朱组长说,技术报告要让十年后的人也看得懂。"
我没接话,盯着他脖子上的钥匙。
那串黄铜钥匙被体温焐得发亮,在灯光下投出小小的影子,像朵正在绽放的花。
"林工,"他突然抬头,眼睛亮得像星子,"刚才路过传达室,看见新一批北方来的实习生了。
他们排着队,每个人都抱着本子。"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向窗外。
雪停了,路灯下一队蓝工装的年轻人正往这边走,最前面的姑娘抱着本厚笔记本,封皮上隐约能看见"影子工程师"几个字。
"林工?"林小川碰了碰我胳膊,"技术科今天收到封信...没写寄件人。"
我心头一紧。
他从抽屉里拿出个牛皮信封,封口没贴严,露出半截信纸。
我刚要伸手,走廊传来苏晚晴的声音:"林工,明天的材料会要提前——"
林小川手忙脚乱把信封塞进抽屉,我瞥见信纸上有几个模糊的字:"废料组...旧账..."
窗外的新实习生队伍还在走,他们的脚步声混着风,像浪潮一样涌过来。
窗外的雪粒子还挂在玻璃上,林小川抽屉里的牛皮信封被我抽出来时,封口才裂开道细缝。
我捏着信角抖了抖,半张油印纸滑出来,最上面一行字刺得我眼皮一跳——《焊接工艺补充规程(试行)》。
"林工?"林小川的声音发紧,"这是今早传达室塞进来的,没贴邮票,也没写寄件地址。"
我展开信纸,第二页突然掉出张蓝图复印件。
扫过第一行案例编号,后颈的汗毛刷地竖起来。
西南厂技术科上个月刚推行的《非常规工况操作备案》里,"焊—03—07"号案例写的是暴雨天露天补焊高压油管的处理方案,此刻正端端躺在这张纸上,连温度控制参数小数点后两位都没变。
"啪"的一声,苏晚晴的茶杯重重磕在桌上。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23/1111104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