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七十三章 出差也能踩出坑

第七十三章 出差也能踩出坑


我攥着那张临时加派的派遣单,站在厂区门口,风卷着雪粒抽在脸上,像刀子刮过。

“五〇八厂?”苏晚晴站在我面前,大衣领子竖着,眉心拧成一个结,“那边新型锻压线投产的事,咱们局里连个通报都没收到。你这一去……算调研?还是检查?人家根本没邀请我们。”

我笑了笑,把派遣单折好塞进内兜,贴着胸口——那里还揣着老倪画的传动结构草图复印件,边缘已经磨得起毛。

另一侧口袋里,是一套自制量具:一根校准过的钢针、一块带游标的卡尺改装件,还有用报废仪表盘改的微倾角测量仪。

这些东西不值钱,也没人看得上,可我知道,在那些买不起进口仪器的小厂里,它们比红头文件还管用。

“不是调研,也不是检查。”我说,“是去看别人怎么摔跟头的。”

她盯着我看了几秒,忽然低声道:“赵副厂长亲自签的调令。”

我点头。

当然知道是他。

自打火种计划在厂里扎下根,我就明白,有些人巴不得我出一趟远门,最好在外头闹个笑话,或者踩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坑里,再也爬不出来。

可他们忘了,我林钧从废料堆里爬出来的时候,就没指望过谁给条正路走。

越是逼到死角,越能看见真相。

火车晃了整整一夜。

凌晨四点抵达五〇八厂所在的山沟小镇,天还没亮,寒气钻骨头。

接我的是个技术科的年轻人,脸色发苦,一路上话少得可怜。

“新线停了半个月了。”他终于憋出一句,“送料机构每次冲压都撞模,废品率快三成了。苏联专家来看过三次,说液压系统设计缺陷,要换整套进口阀组——可备件半年后才到。”

我“嗯”了一声,没问办公室在哪,直接往车间走。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机油混着金属烧焦的味道扑面而来。

巨大的锻压机像一头瘫痪的钢铁巨兽,周围堆满了扭曲变形的半成品壳体,地上散落着断裂的导轨支架。

几个工人蹲在一旁抽烟,眼神麻木。

我没说话,先绕着机器走了一圈,鞋底踩在油污的地面上发出黏腻声响。

然后蹲下来,手贴在导轨侧面——温度偏高,但不是局部过热,说明摩擦均匀,问题不在润滑或装配间隙。

我又掏出随身小锤,轻轻敲击底座四角的支撑架。

声音沉闷,尤其东北角那一记,像是敲在湿土上。

“这儿的地基,是不是整修过?”我问。

技术科长刚赶到,擦着汗点头:“去年雨季塌了一块,重新浇了混凝土,当时验收没问题。”

我点点头,没再多说,只让找来一张厂房平面图,又借了把水平尺。

当天晚上,我在招待所的木桌前,就着昏黄的灯泡,用铅笔画出了三处应力集中区域,并标出主承重柱与设备基础之间的位移趋势。

不是机器坏了,是地在动。

第二天清晨,我把四个本地学徒工召集过来,每人发一把水平尺、一根细绳和半袋沙土。

“今天不修机器。”我说,“咱们先找地基的毛病。”

他们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笑:“你是助理技术员吧?我们主任都不敢动这台设备。”

我也不恼,只把细绳拉直,从锻压机主轴中心延伸出去,穿过车间中线,一直牵到外墙的标记点。

“你们看,这条线本该对准预埋螺栓的基准孔。现在偏了十七毫米。”

没人吭声了。

我们沿着墙体一圈圈排查,在东南墙角发现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缝。

我抓了把粉笔灰撒上去,不到十分钟,灰层出现细微断裂纹——沉降仍在继续。

中午时分,我们在主承重柱旁挖开一小段地面,果然露出一条隐蔽的排水沟,常年渗水,泥土早已软化成浆。

找到病根,剩下的就是手艺活。

我指挥工人将楔形钢板垫入机身底座,再用两台千斤顶同步微调,一点点校正水平。

过程中不用激光,不用精密仪器,全靠水准泡和手感。

下午两点五十分,最后一次调整完毕。

三点整,电源重启。

送料机构缓缓推进,模具闭合——咔!一声清脆合模响彻车间。

一次成功。

第二次,第三次……连续十次自动循环,无一偏差。

围观的技术员们愣了半天,有人喃喃道:“这法子……比图纸还灵。”

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收起那把用旧了的小锤,放进工具包里。

夜色渐深,车间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交谈与争论。

我站在窗边,看见几道身影朝招待所走来,为首的正是厂总工,手里还拿着今晚的运行记录。

他们来找我了。

但我清楚,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谁解决了问题——而是,为什么只有我看出了问题?

夜还深,五〇八厂的会议室却亮如白昼。

我刚泡上一碗粗茶,门就被猛地推开。

总工领着一队技术骨干鱼贯而入,人人手里攥着记录本,眼神里有疲惫,更有压不住的急切。

王组长走在最后,风衣都没脱,目光落在我身上时,像在重新打量一件原本被低估的工具。

“林工,”总工嗓音沙哑,“能不能……从头讲一遍?”

我没有推辞。

转身在黑板上钉上几张照片——第一张是红星厂废料库里那台锈迹斑斑的清渣机,链条上加了段弹簧缓冲装置;第二张是小李嫂蒸饭箱外缠绕的一圈铜管,连着热水桶;第三张,是我们车间角落一个被焊死的旧油缸,现在正充当液压蓄能器。

台下有人皱眉:“这些……跟锻压机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中央画了个圆圈,“你们以为我在修机器?不,我在听人说话。清渣机咔咔响,是因为老师傅说‘震得手麻’;蒸饭费煤,是食堂大妈念叨‘火气都跑天上去啦’;油缸爆过三次,是维修组老刘蹲在边上骂‘这玩意儿憋着劲儿呢’。”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脸。

“你们这儿的地基下沉,没人报过案,因为大家觉得‘新浇的水泥还能错?’可我在招待所听见两个夜班工人聊天,说‘最近厂房晚上总有响动,像地在喘气’。就这一句闲话,让我第二天去敲了底座。”

会议室一下子静了。

“你们缺的不是精密仪器,也不是苏联图纸,”我把粉笔头轻轻拍在桌沿,“是听得见声音的耳朵。”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抬头看我,眼神变了。

不再是看个临时调来的“外援专家”,而是看一个能把抱怨变成方案的人。

会开到凌晨两点。散场时,王组长没走,站在门口等我。

“你这套方法论,”他声音低沉,“能不能写成手册?发到各厂试点推行?”

我笑了:“可以,但得叫《来自灶台边的诊断术》。”

他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笑得很轻,却很重。

返程那天,雪停了,天光惨白。

火车缓缓驶出山沟,铁轨吱呀作响,像某种未尽的余音。

苏晚晴的电报送到了车厢——部里通知,原定发言时限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且特别注明:“分享可复制的基层创新机制”。

我靠在窗边,掏出随身笔记本,翻到“全国技改大会发言提纲”那页,笔尖顿了顿,写下第一句:

“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始于实验室,而始于一个老师傅蹲在炉子前,说‘这儿不对劲’。”

字落下,心也落了地。

合上本子,望向窗外飞驰的雪野——千里冰封,万里荒原,可我知道,这片沉默的大地上,早已埋下了火种。

而在千里之外的红星厂深处,某间锁着门的暗室里,赵副厂长正对着一张偷拍的照片冷笑。

那是我在五〇八厂车间与工人们围站讨论的瞬间,背景墙上写着:“欢迎兄弟单位指导”。

他指尖轻点照片中我的侧脸,喃喃道:“你以为你是去解决问题的?不,你是去留下把柄的。”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23/1111109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