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四十六章 老黄牛也会传宗接代

第四十六章 老黄牛也会传宗接代


周四的晨风还带着霜气,我站在监测站门口,看着那枚崭新的阻尼垫静静躺在T68的操作台上。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橡胶边缘泛着微光的压痕上——那是标准对角紧固留下的印记,一丝不苟,像老匠人写下的誓言。

可还没等这股暖意在胸中落定,军管组的通知就砸了下来:三个月内,为全厂培训二十名“初级设备监测员”。

任务下得急,指标硬,说是“响应上级关于技术普及、群众参与设备管理”的精神,实则谁都知道——这是要从根子上,把我们这套“听机器打呼噜”的法子,变成人人都能上手的本事。

我拿着通知纸,在办公室坐了一宿。

不是怕教不会,是怕没人肯学。

第二天一早,我把苏晚晴和小赵叫到监测站,摊开本子:“咱们三人主讲,课程分理论、实操、案例三块。再请吴老师傅当顾问。”

苏晚晴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点头:“我来整理数据图表,把近半年故障率、维修成本、奖金浮动都算进去。”她顿了顿,嘴角微扬,“光讲道理没人听,但要是让他们看见票子多了十八块,耳朵自然就竖起来了。”

果然,第三天清晨,全厂广播响起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根据监测系统运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车间,设备平均故障维修工时减少61%,操作工月度奖金提升17.8%,最高达23%……”

声音清亮冷静,字字如锤。

第二天,报名表居然翻了倍。

可老工人们依旧嘀咕:“趴地上拿个铁片贴机器腿上听听,也算正经活?咱抡大锤打出的精度,还用得着这‘土法西斯’?”

这话传到我耳朵里,我没恼。反倒觉得,他们开始在意了。

开课那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已坐了三十多人。

大多是年轻人,也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抱着双臂看热闹。

我正准备开场,门口扫帚轻响。

吴老师傅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竿,慢悠悠走了进来。

他没看我,径直走上讲台,抖了抖袖口,拿起一根粉笔。

黑板上,一条横线划出,接着是一个方块,一根弹簧,一个阻尼器。

全场安静。

他一笔一画,写下:

m?  +  c?  +  kx  =  F(t)

粉笔头在等号后轻轻一点,像是敲进人心。

“三十年前,我在哈工大讲这个。”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车间改建的教室,“你们说,这是洋学问,玄;现在你们自己测出了c——阻尼系数,k——刚度系数,可你们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缓缓转身,目光落在我身上。

“林钧,你带着人用弹簧秤量支脚反力,用摆锤估频率,用秒表记波形。你们做的,正是这公式该做的事。”

我猛地起身,深深鞠躬:“学生受教了。”

那一瞬,教室里没人说话。

有人低头翻笔记,有人盯着黑板上的字母发怔——仿佛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脚下这片钢铁大地,也藏着看不见的律动。

课程设三关考核。

第一关:用弹簧秤测量机床支脚反力。

要求误差小于5%。

有人抱怨工具太简陋,可小赵当场示范,把秤钩绑上铜片防滑,读数时屏息三秒,稳得像焊在地上。

第二关:用自制摆锤与秒表估算振动频率。

这考的是手感与节奏感。

好几个老师傅卡在这里,摇头叹气:“我们修了一辈子机器,从没想过它会‘唱歌’。”

第三关最难:根据实测数据,提出调整建议。

不能抄,不能背,必须结合现场情况判断是地基松动、联轴器偏移,还是轴承磨损。

就在这最后一关,韩建国出现了。

他笔试交了白卷,名字写得歪歪扭扭。

可实操场上,他一站到M71面前,整个人就像换了魂。

测反力时手法沉稳,估频率时闭眼倾听,像一头回归山林的老狼重新嗅到了猎物的踪迹。

我问他:“你怎么学会的?”

他低着头,手指抠着裤缝油渍:“夜里……跟着小赵的记录本,一遍遍比划。他在纸上画曲线,我就用手比着空气画。”

全场静了几秒。

然后有人笑了,不是嘲笑,是动容。

最终成绩公布,韩建国总分第四,入选名单。

领证那天,他站在台下,默默搓着旧工装袖口的油渍,一遍又一遍,好像要把三十年的灰都揉出去。

而我望着台下这群人——有曾对我冷眼相待的老师傅,有曾经不屑一顾的青年工,还有捧着本子记到深夜的女技术员苏晚晴。

就在结业仪式即将结束时,我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名单。

阳光透过窗格洒进来,照在那些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我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抬起头来。

我举起那份名单,声音不疾不徐,却像铁锤砸进滚烫的锻炉:“从今天起,成立‘红星厂设备监测青年突击队’——小赵,队长。”

话音落下,全场一静。

小赵猛地抬头,眼睛瞬间红了。

他嘴唇抖着,想说点什么,可喉咙像是被焊死了一样,只发出一声短促的“啊……”。

他站在原地,手紧紧攥着裤缝,指节泛白,仿佛怕自己一个松劲就会把这名字从梦里漏出去。

我知道他在怕什么。

他是仪表工学徒出身,连正式技工都不是,更别说带队伍了。

可这一个月来,他跟着我趴过二十多台机床底座,记下三百多组振动波形,夜里打着手电在废料堆里翻铜片、改游丝,硬是把一套秒表+摆锤测频法练成了肌肉记忆。

他比谁都懂,什么叫用命去听机器说话。

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掌心能感觉到那副瘦削肩膀下的震颤:“你现在不是我的手,是你自己的眼。”

这一句,我自己都听得心头一紧。

从前是我一个人在黑暗里摸索,靠碎片记忆拼凑未来的轮廓;现在,光开始有了形状,照进了别人的眼睛里。

当晚九点整,突击队首次出勤——新入库的C53立式车床初始状态评估。

任务紧急,军管组点名要三天内确认能否投入战备生产。

这类大型精密设备,历来是老师傅围成一圈看脸色、凭经验估毛病,没人敢让年轻人碰。

但我们敢。

七个人,三班倒,工具全是土造:铁皮卷成喇叭筒接地听音,旧钟表拆下的游丝配上磁钢做简易振动计,弹簧秤加铜垫测支脚反力。

没有示波器,就用纸笔画波形;没有标准谱图,就拿T68做参照基准。

小赵蹲在主轴箱侧盖旁,耳朵贴着铁皮喇叭,眉头锁得像拧不开的螺丝。

突然他抬手:“停!这里不对——二次谐波明显,频率漂移0.8Hz,像是预紧力不够。”

其他人立刻围上来核对数据。有人嘀咕:“会不会是地基沉降?”

小赵摇头:“地基共振点在14.2,我们现在测的是18.7,差太远。”

“轴承磨损呢?”

“磨损是宽频带能量扩散,这不是,这是尖峰共振,典型的刚度不足。”

他越说越稳,语气里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

凌晨四点十七分,报告出炉:主轴轴承预紧力不足设计值的63%,建议重新调整垫片厚度并做动态平衡补偿。

附图三张,曲线五条,误差分析表一份,连苏晚晴看了都说:“这哪是学徒写的?简直是研究所出来的。”

结果第二天上午试机验证,技术科拆检后当场震惊——轴承确实松动,金属疲劳裂纹已现端倪。

若强行投产,不出半月必酿大祸。

庆功会在食堂临时搭的棚子里办的。

一碗肉片汤,两个杂粮馒头,人人吃得热气腾腾。

就连平时最冷脸的几位老钳工,也端着碗过来拍小赵肩膀:“小子,有种!”

就在这喧闹之中,吴老师傅拄着竹竿走了进来。

他没坐,也不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个油布包,一层层打开。

里面是三套木盒模具,手工打磨,边缘还带着刨花未净的毛刺,但结构清晰、刻度精准。

“简谐振动演示仪、阻尼衰减标定尺、共振频率对照盘。”他一个个指着,“我攒了半辈子,图纸藏枕头底下二十年,不敢让人看见。今天……交给你们。”

他说完,分别递向我和苏晚晴,最后递给小赵。

当我的指尖触到那块黄杨木制成的共振频率盘时,一股电流似的震感直冲脑门——脑海深处某个尘封角落轰然开启,一段模糊的记忆浮现:临界转速计算公式  n_c  =  (1/2π)√(k/m)……

它原本只是冰冷的符号,可此刻,顺着这木盘上一道道手工雕琢的刻痕,竟如活水般流淌进现实的土壤。

窗外,T68镗床仍在运转,嗡鸣低沉平稳。

有人说,那声音像心跳。

有人说,像呼吸。

只有我知道——那是无数双手,把经验炼成科学的声音。

而就在我凝望远方时,通讯员匆匆跑进厂区,手里捏着一封加急信件,直奔军管组办公楼。

周一清晨,黑板前会贴上一张泛黄图纸的事,我还一无所知。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23/1111111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