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为冤案平反
武德侯氏怎么也没想到,谢瑾怀口中所说的各凭本事,竟然是状告他这个亲生父亲!
不仅没有私下商量,还是当朝状告,属实是把他的老脸摁在地上摩擦。
若不是碍于在朝堂之上,武德侯横不得直接冲过去要教训谢瑾怀。
他指着谢瑾怀骂道:“你休要在朝中胡言乱语!我真是后悔,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逆子,竟然是为了一己之私,编纂诽谤报复自己的父亲!”
有些与武德侯交好的官员,也纷纷站出来为武德侯说话:“这朝中谁人不知,你父亲最是刚正不阿,怎么会如你所说,判那冤假错案?”
“你为了自己的私欲,居然如此对待你的父亲,你这种不忠不孝之人根本不配为人子女!更不配与我们一同站在这朝堂之上!”
“臣等还请陛下将这谢瑾怀革去官职,拖出大殿,以正朝纲!”
众人纷纷附和请命,谢瑾怀却毫不慌乱,腰杆挺的笔直。
镇国公和安王也是一脸懵,他们也不知道谢瑾怀这事儿说的是真是假,他们虽知道谢瑾怀和武德侯父子不睦,但也从未想过会发生如此荒诞之事。
不过看谢瑾怀一脸坦然,镇国公倒是愿意相信谢瑾怀一回,他也出言替谢瑾怀说话道:“你们都深知,儿子状告父亲,是有违背伦理纲常之事,可又有谁人仔细想过,谢瑾怀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不是当真这案件背后另有冤情呢?”
刑部尚书最先站出来反驳:“武德侯身为刑部侍郎,办案多年,从未出现过差错,而那谢瑾怀不过是太仆寺的寺丞,说难听点不过就是个弼马温,他有什么能力质疑我们刑部办案?”
案子是刑部负责调查,若是这事儿真是冤案,不仅是武德侯,连带着整个刑部都要问责的。
所以刑部的人也是除了武德侯反应最激烈的,他们纷纷开始以谢瑾怀目前的官职以及他的能力展开攻击。
然而就在众人觉得谢瑾怀的话不可信之时,诸葛云站了出来。
他对着天子行礼道:“微臣大理寺寺丞诸葛云,也要为这冤案平反,谢大人虽身为太仆寺寺丞,却也聪慧过人,与微臣一起看出冤案的疑点,并且一同找出了证据!”
“松原县县令彭志怀与李大人都是一心为民的好官,不应该这样蒙冤而死,更不能让彭氏一族含冤灭门,还请陛下重新彻查此案!”
之前朝臣们攻击谢瑾怀的点,不过就是觉得他只是太仆寺的人,根本不懂查案。
可那诸葛云,却是正经的大理寺官员。
而且这一案件,原本就是由大理寺着手调查的,只是因为皇帝嫌大理寺破案进度太慢,才把这事儿移交给刑部审理。
见诸葛云言之凿凿,确有证据握在手中的样子,终是让背后涉及此案的官员心慌了起来。
他们纷纷否认,这案件的冤情,认为那彭志怀贪赃枉法畏罪自尽,是板上钉钉之事,根本不可能再有反转。
许是之前的早朝都太过平平淡淡,今日的场面格外刺激,皇帝的兴致也被勾了起来。
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俯看群臣,最终把视线锁定在了谢瑾怀的身上,“谢九郎,其实朕很欣赏你这为了追寻公正而大义灭亲之举!”
“可是朝廷的司法也不是儿戏,不是你随口的猜测几句就能重新定义案件的!”
“所以你言之凿凿的说你父亲判了冤案,你可有什么证据吗?”
一个案子若是已经判完,想要翻案重审,就需要有新的指向性证据,否则是无法开启重审的。
虽然当时彭志怀在牢中的确死的蹊跷,可奈何所有证据都指向了他,彭志怀自然是要被判畏罪自尽的。
而且这案子还是在刑部日夜不休仔细的调查中才取得了那些关键性证据,于是所有人都觉得,谢瑾怀手中应该拿不出什么更有力的证据了。
然而等诸葛云和谢瑾怀把那证据亮出来的时候,皇帝的脸色难看的出奇,满朝文武也瞬间噤若寒蝉。
因为他们手中的证据,竟然和刑部掌握的完全相反,几乎是背道而驰,但是又没人敢说那证据是虚假的。
于是整个案件瞬间扑朔迷离了起来,一开始支持武德侯的大臣们,也开始纷纷动摇了。
武德侯更是一头虚汗,吓得不轻。
他是真的认真调查了的,可也没想到这案子背后竟然还会隐藏着这么大的惊天阴谋。
事情还得从谢瑾怀带着柳枝去往诸葛府的那天说起。
谢瑾怀和诸葛云在讨论完卷宗后,便按照柳枝的提示一步一步的找到了证据,也慢慢的推理出了事情的真相。
按照柳枝的提示,诸葛云的确是在驿站里,找到了李毅祥写给家里的家书。
虽然那封家书没有留名落款,但诸葛云一眼便瞧出那字迹绝对就是李毅祥的字迹。
于是诸葛云便把李毅祥的家书带回了府中拆开。
这才发现李毅祥寄回家中的竟然是他随身不离的日志。
这本日志前半段都是他每日的生活记录,直到后半部分,李毅祥把自己去往荆州赈灾的全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并且他像是有先见之明,为了这个证据的真实有效性,他还在涉及荆州赈灾的日志上,全部盖了自己的私章。
若是按照被害官员李毅祥在日志上的记录,那彭志怀便的的确确是被冤枉的,而且彭志怀的每一样举措,都是在为赈灾做着无私奉献。
例如彭志怀用高价银钱买粮这事儿,看似是贪污受贿,可实则只是为了赈灾的无奈之举。
当初松原县受了水灾之后,当地粮价疯涨,甚至有不少不良商家利用百姓们的恐慌疯狂哄抬粮价,官府若是不出面控制,只怕朝廷给再多的赈灾银也无济于事,根本买不到赈灾粮。
所以松原县县令彭志怀,为了压下粮价,便借着自己家族本就是大粮商的便利,让家族把所有储备的粮仓全都打开放粮,并且粮食的售价维持在灾患之前的价格。
这样的确短时间之内稳定了当地的粮价,但自家粮仓也逐渐见底,难以再坚持太久,可为了彻底打消那些商人炒粮价的念头,彭县令便不得不让家族的人拿着赈灾银去周边县城买粮。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6/4846898/4300614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