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归乡的行囊
八月底,省城的热浪还没完全退去,但早晚的风里已经带了丝若有若无的凉气。大学校园彻底空了,宿舍楼里静悄悄的,脚步声在走廊里能传出老远的回音。凌霜的行李也收拾得差不多了。
地上放着两只帆布大行李袋,鼓鼓囊囊的,旁边还有个捆扎结实的纸板箱。凌霜蹲在地上,进行最后的清点。她没多少时髦衣服,行李袋里塞得最多的,是书。专业课本《土壤学》、《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硬邦邦的书角把袋子撑出棱角;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页脚都卷了边,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课堂笔记、读书心得,还有从徐瀚飞信里摘抄下来的、关于农事土法的零碎记录;一摞农业科技期刊和剪报,用细麻绳捆得结实实。
她打开纸箱,里面更杂。有半旧的计算尺、绘图仪,是系里处理旧教具时她淘换来的;几个塞得紧紧的玻璃广口瓶,里面是她按书上说的方法,自己收集制作的本地常见作物病害标本,叶片干枯了,但病斑还清晰可见;一包用油纸裹了好几层的各种蔬菜种子,是农学实验田收获时她特意留的;甚至还有一小卷用剩的pH试纸,和一张她根据记忆重新描绘、放大了一些的比色卡。
这些都是她的宝贝,是四年大学的积累,也是她准备带回去的“武器”。
她拿起一本笔记,随手翻开一页,上面除了公式图表,还有她用工整小字添上的批注:“此法在山区坡地可否适用?需考虑降雨冲刷……可与徐信中提及的等高种植结合思考。” 另一页贴着从报纸上剪下的小块文章,介绍外地稻田养鱼经验,旁边写着:“我县水田分散,但或可小规模试点?需先解决鱼苗越冬。”
这些字迹,有的墨迹尚新,有的已微微晕开,记录着她几年来的思考和点滴灵感。现在,这些纸上的东西,就要跟着她回到那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去接受检验了。
清点完,她拉上行李袋的拉链,拍了拍手上的灰,直起腰,环顾这间住了四年的宿舍。床铺空了,桌子光了,只剩下她这一堆行李,和满室的寂静。心里没有太多离愁别绪,反而有种跃跃欲试的急切。
最后,她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木盒,打开。里面没什么贵重东西,是一叠用牛皮筋仔细扎好的信。最上面一封,信封已有些磨损,是徐瀚飞最近寄来的那封。她没再打开看,里面的内容,她几乎能背下来了。她只是用手指轻轻摩挲着粗糙的信封表面,仿佛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温度。这些信,是她行囊里最特殊、也最重的一份“行李”。
“凌霜!车快来了吧?东西都收拾好了?” 宿舍管理员赵阿姨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关照。
凌霜赶紧应了一声,打开门。赵阿姨探头进来,看到地上那堆“书山”,咂咂嘴:“哎哟,你这丫头,回去就回去,带这么多书啊本的,多沉呐!人家都带些好看衣裳、稀罕玩意儿回去。”
凌霜笑了笑,拍了拍鼓囊的行李袋:“阿姨,这些就是我的‘稀罕玩意儿’,回去用得着。”
赵阿姨摇摇头,又叹口气:“也是,回去好,回去安稳。在爹妈身边,比啥都强。就是可惜了,你这成绩,留在城里大单位多好……” 话说一半,她大概觉得不妥,又打住了,转而说:“路上小心点,到了捎个信儿回来。”
“哎,知道了,谢谢阿姨。”凌霜点点头。
送走赵阿姨,她最后检查了一遍窗户是否关好,然后拎起沉重的行李袋,背上挎包,再抱起那个纸箱。东西很沉,勒得手心生疼,但她心里却异常轻快。
走出宿舍楼,午后的阳光明晃晃地照下来。她站在门口,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栋熟悉的楼房,然后转身,步履坚定地朝着校门口的车站走去。帆布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班车摇摇晃晃地驶出城区,高楼大厦逐渐被甩在身后,窗外的景色换成了田野和村庄。凌霜靠着车窗,看着外面掠过的、开始泛黄的稻田和绿油油的菜地,心里充满了憧憬。她不再是那个怀着忐忑心情离开家乡求学的小姑娘了,她带着满满的知识、初步的计划,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来自远方的理解和支撑,回来了。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县农技站的工作会不会顺利,乡亲们会不会接受她这个“学生娃”的想法,那些计划能不能一步步实现。前路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她不怕。她的行囊里,不仅有书本和种子,更有一种破土而出的勇气和一份扎根土地的决心。
车窗外,故乡的轮廓在视线尽头渐渐清晰。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这一次,她将要带着不一样的眼光和心情,重新走进这片土地的深处。归途的终点,也是她人生新旅程的起点。行囊沉重,脚步却格外轻盈。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7/4847589/5021652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