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新东芳”!!!
在刘家庄高新区东岸区的胜利大道上,坐落着当地知名的“好利来”汽配公司总店。
与这家汽配店仅一街之隔的,便是享誉全国的“新东培”刘家庄校区——这所由著名教育机构创办的培训中心,以其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显著的培训效果而闻名遐迩。
说起“新东培”的创办历程,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于敏红。
这位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将一个小型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全国连锁的教育品牌,堪称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勇敢追梦。
“新东培”的故事开始于1993年。
那一年,于敏红创办了燕京市“新东培”学校,亲自担任校长。
他的培训学校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这段往事浓缩了90年代青年人创业的艰辛与奋斗,其背后也蕴含着那一辈创业者的梦想与坚持。
从小在农村生活艰苦的于敏红,在恢复高考之后,树立了很明确的目标: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走出农村。
比起别的天之骄,于敏红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
他曾经连续考了三次大学,结果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
第三年,背水一战的于敏红拼命学习,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95分,终于考进了燕京大学。
毕业后的于敏红就留在学校任英语老师。
几年后,他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
那会儿,出国留学几乎成了成功的一标志。
出身贫寒又身无分文的于敏红也想通过出国来改变命运。
然而,那一年,由于阿美利卡开始对夏国紧缩留学政策,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减少。
环境变化之后,为了赚钱,于敏红约王刚等几位要好的同学就在校外办班开始赚课时费。
这年夏末,于敏红抱着希望到外面英语培训班当老师,每小时20元。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却是燕大对英语系教师于敏红的处分决定,说于敏红私自在外授课,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处分决定连播三天,燕大有线电视连播半个月。
经历过这件事的于敏红备受打击。
当于敏红走进教室,学生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呆不下去了。
这几天天气降温,格外寒冷。
被学校处分后,于敏红站在燕大图书馆的台阶上,望着漫天大雨,内心却燃起一团火。
他想起老家土墙上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时说的“红啊,要争气”。
就在九三秋天,28岁的于敏红离开了深爱的燕大。
“既然在体制内走不通,那就自己闯出一条路!”于敏红攥紧拳头。
流离失所的于敏红,下定决心扎进江湖,凭着燕大练出来的本事,当个“个体户”。
于敏红去找曾经任过课的民办东方大学商量,创办“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
于是,于敏红在中官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只有两个人,他是头,他老婆当出纳会计。
创业初期,一穷二白,拼死拼活的宣传也不见太大效果。
于敏红心生一计,他在出国考试托福、GRE所有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用这样的方法吸引学生信任、报名。
于敏红更是决定办免费讲座,为了招来学生,让利于学生。
结果这个策略十分奏效,教室满员,效果极佳。
讲座结束后,于敏红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着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于敏红就骑着那辆二手自行车,顶着寒风来到中关村各个高校的布告栏前,亲手张贴培训部的招生简章。
冻得通红的手指在浆糊桶里蘸了又蘸,他心里却热乎乎的——这些简陋的传单,承载着他全部的希望。
第一期的培训班开课那天,教室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
于敏红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倾囊相授,把在燕大积累的教学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好奇地问:“于老师,您讲课这么生动,为什么不在大学里教书了?”
于敏红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个大字。
随着口碑的传播,培训班的学生越来越多。
于敏红不得不把妻子也叫来帮忙,两人常常忙到深夜。
冬天的教室里没有暖气,他就自费买来煤炉;教材不够,他就熬夜手刻蜡纸油印。
有一次,妻子发着高烧还在整理报名表,于敏红心疼地说:“歇会儿吧。”
妻子却摇摇头:“咱们好不容易有了起色,不能耽误。”
那一刻,于敏红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跟着自己吃苦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年春天,培训班的学生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了京城。
来找于敏红报名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不得不租下更大的教室。
也就是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这个小小的培训部,办成全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
这次成功给了于敏红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免费讲座”开创了燕京民办教育的新形式,为于敏红的出国考试培训打开了局面。
第二年,11月16日这个日子,于敏红就像自己女儿生日一样记得清楚。
这一天,“燕京市新东芳培训学校”在燕京京西一家废弃厂房里诞生了。
在只有十几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里,“新东芳”外语培训机构开始了充满艰难的发展历程。
但是于敏红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圆自己的留学梦。
创业的路当然很难,有早期的“恶意竞争”,还有遭遇阿美利卡对外考试中的麻烦事。
于敏红凭着天生的能言善辩和乐观心态,总是能够化险为夷。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于敏红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校长”。
到1994年时,于敏红终于挣够了学费,可以追随徐大平、王强刚等大学同学出国留学了。
到了第三年,“新东芳”的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人。
停下来回首,于敏红发现,“新东芳”这驾马车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
原来一心想出国的妻子也发现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开始全力支持于敏红。
于敏红终于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决定:留下来,将自己的培训机构发展壮大。
“新东芳”在茁壮成长的同时,而于敏红也始终没有忘记起步时成功的秘诀——让利于学生。
“新东芳”创业之初,国内的出国考试培训市场已经有了30多家单位,于敏红通过优惠政策,很快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此时的于敏红已经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教育产业的魅力。
办学校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打算。
于敏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将在“刘家庄教育产业园”开办一个更大的分校,刘家庄地区是整个燕京市,对教产研氛围最为浓厚的一个地方。
从此有了“教育产业园”这个稳固的后方和明确的信念,“新东芳”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意识到“新东芳”将是他的终身事业时,于敏红想到了国外的老朋友们,他需要邀请这些人回来与他一起干。
年底,“新东芳”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国外的老朋友们回来了。
“新东芳”全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和全新的教育视野,这些都让俞敏洪的老同学徐大平、王刚心动了。
最终于敏红、徐大平、王刚“聚义”,老同学的回国加入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新东芳”开始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年龄”。
比如高中都没毕业的罗勇浩,也凭着真才实干站到了“新东芳”的讲台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东芳”蓬勃发展。
从1995年刘家庄新校区起,“新东芳”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50%以上!
几年的时间内,“新东方”的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不到4000人次,增加到今年的60万人次。
而且“新东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正在展开的相关产业体系,市场竞争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东方”奠定了夏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截止到千禧年年,“新东芳”培训学校已经占据了燕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
“新东方”的成功,还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京西资本”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早就给“新东芳”投了天使轮。
像“新东芳”这样的产业园孵化出来的初创企业,“京西资本”包括“刘氏金融投资集团”投资了不要太多。
经济实力与名誉为“新东芳”聚集了人才,人才也为“新东芳”创造了更大的名声,更多的财富,使“新东芳”成为商业潜力无穷的超级品牌。
但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让“新东芳”面临着管理模式的问题。
于敏红对个人的驾驭能力已经感到很吃力。
为了使事业健康发展,他开始寻找内部改革。
在世纪之交,于敏红开始了“新东芳”从一个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化企业转变的过程。
对俞敏洪而言,从昔日的个人管理到今天的董事会管理集体决定,变化是巨大的。
不过并不是一切都是理想化的。
企业化的过程中,“新东芳”经历了一次次阵痛。
就这样,“新东芳”公司化改造于千禧年年5月1日正式启动。
但是集团高层思想不统一,冲突不断。
小股东地盘没有了,人、财、物的支配权取消了,公司没有利润,股权朝不保夕,自然陷入恐慌,陷入对于敏红“改革”动机的怀疑,结果被理解为于敏红“杯酒释兵权”的一场“阴谋”。
于敏红和他的“新东方”团队面临着二次创业内部利益调整的复杂局面。
危机终于还是到来了,没过多久合伙人王刚提出辞职。
第二天,另一位合伙人徐大平为了支持王刚,也向董事长于敏红递交了辞去董事的辞呈。
而此时“新东芳”引以为傲的“三驾马车”,三驾已去其二。
前年八月的一天晚上,“新东芳”在刘家庄“教育产业园”的总部紧急召开董事会。
没想到,这场董事会却开成了批判会。
除了第二大股东“京西资本”的代表,其他机构包括股东矛头直指董事长于敏红。
最终,被群起而攻的于敏红竟然置之死地而后生,选择提出辞去“新东芳”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
一群股东投资机构顿时傻眼了,于敏红是谁?他可是“新东芳”的创始人,灵魂人物。
“新东芳”离开谁,也不能离开于敏红。
就在双方僵持的关键时刻,作为仅次于于敏红的第二大股东“京西资本”的代表段勇评站出来说话力挺于敏红。
有“京西资本”份段勇评给于敏红撑腰,别的投资机构以及小股东也不敢再逼宫他了。
“京西资本”可是潜在水底下的资本大鳄,是他们谁也惹不起的存在。
有了“京西资本”的力挺,于敏红说服王刚俩人留下来,并强势“削藩”,终结小股东们“回到过去”的幻想,迅速建立新的薪酬体系和组织结构,建立期权制度,在“新东芳”真正结束了“分封割据”。
相应的,彻底打消小股东的不安全感,在利益的层面上妥协,以稳定“新东芳”团队。
最终,合伙人王刚留下来了,新的制度建立了,改革成功后的“新东芳”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这年底,“新东芳教育科技集团”挂牌成立了。
“新东芳”以强大的智慧、勇气与团结避免了一场由内讧而崩溃的庸俗结局。
随着新制度的全面推行,“新东芳”迎来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于敏红在董事会上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教育科技领域。
他亲自带队组建了研发中心,投入重金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率先在业内推出“线上+线下”的OMO教学模式。
去年春天,“新东芳在线”正式上线,首日注册用户就突破5万。
这个数字让整个团队为之振奋,徐大平激动地拍着桌子说:“老于,咱们这次又押对宝了!”
王刚则带领技术团队连夜优化服务器,应对突如其来的流量高峰。
与此同时,于敏红开始着手打造“新东芳”的企业文化体系。
他在每周五的全体员工大会上,都会分享一个“新东芳故事”,从创业初期的艰难到现在的辉煌。
在人才战略上,于敏红推出了“名师计划”,以百万年薪从全球招募顶尖教育人才。
令人意外的是,曾经离开的几位元老教师也纷纷回归,他们说:“这里才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
罗勇浩更是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发了爆款课程《30天突破GRE词汇》。
到2001年年底,“新东芳”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5所直营分校,在线课程覆盖300多个城市。
更令人瞩目的是,集团首次实现了年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这个数字是创业时的整整1000倍。
在年终庆典上,于敏红举起香槟杯,动情地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4/14311/1111037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