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汽车配件王国!!!
1998年金秋,燕京汽车集团迎来了双喜临门。
9月15日,随着第10万辆“勇士”越野车在第三总装厂下线,集团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万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同一天,由谢晓娟博士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汽车CAD系统升级版通过国家验收,该系统使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了60%,设计误差率降低至0.5%以下。
在庆功宴上,刘建国宣布启动“千禧年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国家级汽车试验场,同时与燕京理工大学共建汽车工程学院。
安庆山特意将第一辆下线的“勇士”黄金车模赠予陈道华,表彰他在军用车型研发中的突出贡献。
这款1:18的黄金模型底座上镌刻着“铁骑精神,永不言弃”八个大字。
1999年春天,燕汽集团迎来重大转折。
在市政府牵线下,集团成功并购了濒临破产的北方客车厂。
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仅用半年时间就使该厂扭亏为盈,推出的“京骋”中型客车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公交市场30%的份额。
这次并购不仅扩充了产品线,更让“燕汽”集团获得了宝贵的客车生产资质。
随着千禧年的临近,“燕汽集团”在德意志慕尼黑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由留学归来的年轻工程师张明远负责。
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很快研发出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为“燕汽”集团打开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位于高新区的第四总装厂破土动工,这座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现代化工厂,将成为“双百万工程”的重要支撑。
2000年元旦,燕京汽车集团在新建成的汽车主题公园举行盛大庆典。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广场中央的“时代车轮”雕塑时,刘建国、安庆山与全体员工共同见证了新世纪的到来。
雕塑基座上镌刻的“1978-2000”字样,记录着这家企业从摩托车配件厂到汽车集团的传奇蜕变。
初夏时节,德意志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张明远团队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惊艳亮相。
该系统可实现L2级自动驾驶功能,欧洲媒体称赞这是“夏国智造的里程碑”。
展会期间,燕汽与三家欧洲经销商签订战略协议,首批500辆中型客车即将登陆南美潘帕斯国市场。
9月,燕京汽车工程学院迎来首届新生。
学院独创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课堂直接延伸到试制车间。
四十多岁都的陈道华亲自担任特聘教授,他主讲的《现代车辆机械工程》课程场场爆满,学生们称他为“行走的汽车百科全书”。
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一名明显大其他学生不少年龄的,三十出头的人,学习的很认真,
他叫做王光荣,是一家汽车配件厂的创始人。
王光荣在一届的学生中很有名,他是唯一个创业后,又参加成人高考入学的学生。
九十年年代初,宝县城一家钟表厂的打磨车间里,18岁的王光荣戴着帽子口罩,双手被麻布轮磨出血泡。
尘土弥漫的空气中,少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月薪仅150元。
晚上回到宿舍,王光荣必须用肥皂拼命搓脸,“除了口罩遮住的地方,脸上全是黑色的”。
没人能想到,这个农村少年十年后会成为燕京汽车用品行业的领军人物,打造年营收超亿万的商业帝国。
王光荣的创业故事始于北河太行一个贫困农村。
他4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家里三个孩子。
王光荣还在读初中时,他就跟着哥哥收集草药转卖药材公司,每月赚取微薄差价。
正是这不起眼的“一倒一卖”,让他**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有一年,王光荣村里的一位钟表厂师傅建议他去宝县特区当学徒。
几乎没怎么思考,王光荣揣着哥哥给的150元就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宝县特区的工厂里,他像海绵一样吸收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打磨车间骨干,月薪突破1000元。
当所有人都以为王光荣会安于这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跳槽到一家月薪不足千元的机械加工厂,只因那里能让他当上生产组长。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内心对尊严的渴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
当工厂从外销转内销时,会说粤省当地话的王光荣被推荐去跑业务。
王光荣每天骑单车转公交,横穿整个SZ市区去汽配厂集中的翠竹路推销汽车防盗锁。
机会总是眷顾勤奋者。
在一位远房亲戚引荐下,他拿下了湘南省郴市车管部门两万多把防盗锁的订单。
但200多万的货款成了拦路虎。
面对巨大压力,王光荣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将大部分差价让给工厂,自己每把锁只赚几元钱。
“能够做成这笔生意,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怕吃亏”,王光荣后来回忆道,“如果斤斤计较,可能连5万元都赚不回”。
正是这份不怕吃亏的智慧,让王光荣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万元,他在刘家庄东岸区拥有了自己的“好利来”汽车五金配件店。
一年后,王光荣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质变飞跃。
GA部一纸规定——所有上高速的机动车必须安装后雾灯——王光荣他看到了巨大商机。
“我的店里每天夜里12点还有人排队等着提货”,王光荣回忆当时盛况。
但单个汽配店采购量有限,无法直接从厂家拿货。
王光荣创造性地整合多家店铺需求,统一向指定生产厂家订货。
这一策略让王光荣成为行业内的关键供货商,连燕京市自己周边省市的汽配店都慕名而来。
同年,王光荣在业务往来中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女性——一位“燕京汽车集团”的销售主管。
两人结为连理后,深受“集团”经营理念熏陶的太太不仅帮王光荣在后雾灯生意中稳妥赚到第一个100万,更鼓励他把生意“做大做强”。
九五年,在妻子建议下,王光荣做出了关键决策:租下燕京市二环一栋大楼11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打造燕京首家汽车用品仓储式超市。
“当时一楼每平方70多元,二楼仓库每平方米仅10多元”,王光荣精准把握了成本控制。
不到三年时间里,“好利来”已成为燕京汽车用品市场的龙头。
1998年,王光荣的事业迎来第二次腾飞。
他敏锐地捕捉到汽车美容市场的巨大潜力,投资200万元引进德意志全自动洗车设备,在燕京西郊建立了华北地区首家汽车美容旗舰店。
开业当天,排队体验“无接触式洗车”的车流绵延两公里,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
与此同时,王光荣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
他收购了国外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灯具厂,组建了100人的研发团队。
经过18个月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车灯系列产品。
“好利来”品牌从此从单纯的贸易商转型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去年,王光荣再次突破自我,在燕京最繁华的刘家庄西岸商业区开设爱车空间汽车服务旗舰店。
一反低价选址策略,王光荣精心打造音响试听区、贴膜区、休闲区甚至小型网吧。
“市区的消费者层次更高,要求也更高”,王光荣深谙消费升级之道。
这次大胆尝试让他的事业再上新台阶,“好利来”逐步发展成拥有自主生产能力、300多家国际采购商和800多家经销商的商业王国。
如今,坐在燕京汽车工程学院的教室里,王光荣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汽车电子系统的知识要点。
每当陈道华教授讲到关键处,他总会举手提问,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周围年轻学子形成鲜明对比。
“王总,您都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来读这个专业?”课间休息时,同组的学弟忍不住问道。
王光荣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笑着说:“当年做汽配生意时,我连ECU是什么都不知道。
现在造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啊。”
他的学习热情感染了整个班级。
周末的实训车间里,经常能看到王光荣带着几个同学围着拆解的变速箱讨论到深夜。
有次为了搞懂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他自费购买了教学模型供全班使用。
“王光荣身上最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空杯心态。”陈道华在教师会议上这样评价,“他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
与此同时,王光荣的企业也在进行智能化转型。
他投资5000万元建立的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即将竣工,首批招聘的30名工程师中,有15名是他在燕汽工程学院认识的学长。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配件供应商,他在新员工培训会上说,“未来三年,好利来要成为燕汽车配套统的最强合作伙伴……”
这个从钟表厂走出来的农村青年,正用他特有的执着与远见,书写着夏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18世纪末,英格兰发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拉开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序幕,汽车制造成为工业革命路上的最突出代表。
随之,法兰西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英格兰发明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德意志人制造出第一辆现代汽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华夏大地上,春城汽车厂下线夏国第一辆国产汽车。
随后第二汽车制造厂兴建,夏国汽车制造业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在此时,京西刘家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在朦胧中萌芽。
刘家庄的汽车零部件发展历史,起源要从五六十年代说起——那时的刘家庄地区,是燕京最贫困地区之一,地贫人穷,大部分民众一年收入才一二十元。
然而刘家庄人并没有被贫穷磨灭斗志,甚至骨子里刻着不怕困难、勇于拼搏、敢于突破与创新的品格。
随着夏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少“爱琢磨”的清河人意识到汽车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在高新区汽车工业园分的带动下,刘家庄地区周边个别村子出现了以汽车橡胶制品为主的村办副业点,主要生产胶管、胶垫等产品,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刘家庄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市场”。
除了生产加工汽车零部件之外,为了揽业务或将产品卖出去,刘家庄人还勤于“跑外交”。
“跑外交”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即跑业务。
业务员们,手里一只提包,包里几个窝头和一纸介绍信,就离开了家乡到全国各地闯荡。
在外挨饿、睡桥洞、吃闭门羹……第一代汽配业务员凭着坚强的毅力与吃苦的精神,为刘家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改开的到来,京西汽车零部件加工行业越发壮大,零部件生产种类增多,并加入了摩托车配件的生产。
同时,参与加工经营者也不断增多,从村办副业点散发到个人家庭,不少村民以简单的加工设备与纯人力手工结合的方式加入到“汽车配件产业”。
至九十年代,京西地区已形成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汽配市场,大的市场设有摊位几百个,小的几十个,每逢集市日,当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汽修厂业务员纷纷踏足,进行采购、订货。
京西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至此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撬开了整个京西经济发展、民富地区强的门缝。
然而,众所周知,夏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落后于先进国家,因此在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产业,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刘家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是一样,在九十年代到2000年之间,也存在产品质量差、同质化严重、生产规模小等突出问题,甚至还有假冒伪劣的现象。
然而,从业者们不折不挠,国家不断进行市场经济调整,不断完善市场法律体系,漏病丛生的京西零部件产业也逐步得到改善,众多拥有管理与技术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并从提高生产管理、创新技术发展等方面,带动整个京西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往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这其中也有王光荣的“好利来”,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工厂转型升级并正式命名为“燕京市好利来零部件有限公司”,与时代一起继续不断前进。
进入2000年,新千禧年带来了社会的飞速发展。
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夏国加入WTO等等,一系列新的经济运营模式、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态度的改变,促使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年初,王光荣第一次站在德意志法兰克福汽配展的展台上。
他抚摸着展台上自主研发的电子节气门,耳边此起彼伏的国际询价声让他心潮澎湃。
“这个ECU控制模块能达到博世几代产品的水平?”一位德意志工程师的提问,让王光荣意识到技术追赶的紧迫性。
回国后,王光荣立即组建了“技术攻坚小组”。
他亲自带队三赴倭国考察,高薪挖来了丰田的工程师作顾问。
在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王光荣常常和年轻工程师们为了一个参数争论到凌晨。
研发中心的灯光常常彻夜不亮,王光荣和技术团队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突破口。
他们发现,要突破技术瓶颈,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
于是,王光荣又投资建立了材料实验室,专门研究耐高温、耐腐蚀的新型合金材料。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4/14311/1111038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