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汉末之乱臣贼子 > 第586章 仓慈治西域

第586章 仓慈治西域


敦煌的繁荣并非铁板一块。正如秦寿所料,《屯田令》虽得羌汉平民之心,却深深触动了本地豪强与部分士族的利益。他们表面恭顺,暗中却对仓慈的新政阳奉阴违,甚至串联长安朝中的故旧,散布“仓慈在西域收买羌心,意欲割据自立”的谣言。

    仓慈深知治乱根源在于土地与生计。他铁面无私,依据《屯田令》,强力清退豪强多占、强占的田亩,分予羌汉流民与戍卒家属耕种。都护府内,案头上弹劾他的奏章日渐堆积,但他只是将这些来自长安的警告信件默默锁入箱箧,依旧日夜奔波于各地屯田点,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主持修建更大规模的水利设施。

    然而,西域的平静之下始终暗流涌动。西羌王烧当虽死,其残余势力并未完全肃清,他们与不甘失败的沙匪、以及被触怒的豪强悄悄勾结,等待着一个反扑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了。

    次年春,轲比能再次率领大军袭击北疆,声势浩大,朝廷急调陇右及安西精兵出并州。虎豹骑主力亦在征调之列。消息传至西域,潜伏的牛鬼蛇神立刻蠢蠢欲动。

    敦煌城内,几家大姓家主秘密聚会。

    “时机已到!虎豹骑一走,看那仓慈还能倚仗什么?”

    “他已得罪了太多人!羌人中亦有不满其严苛法令者,正好可利用!”

    敦煌城内,几家大姓家主秘密聚会。

    “时机已到!虎豹骑一走,看那仓慈还能倚仗什么?”

    “他已得罪了太多人!羌人中亦有不满其严苛法令者,正好可利用!”

    “联络烧当旧部,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外起事,我等在内响应,届时或可控制敦煌,驱逐仓慈,奏报朝廷只说羌人复叛即可!”

    叛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骤然爆发。数千烧当残部与沙匪猛攻敦煌外郭,城内豪强家丁同时发难,冲击都护府和粮仓。一时间,烽火四起,喊杀震天。

    仓慈临危不乱。他迅速集结城中仅有的数百守军、全体能战的老卒以及坚决拥护屯田政策的羌汉平民,据守关键要点。他深知叛军乌合之众,其势虽猛,却不能持久,关键在于稳住阵脚,等待援军——虽然他也不知道援军何时能来。

    “顶住!我们的田禾才刚刚抽穗,我们的渠水才刚刚流淌,决不能让他们毁掉!”仓慈的声音嘶哑却坚定,他甚至亲自持刀登上城墙搏杀。

    战斗异常惨烈。叛军里应外合,一度攻入内城。都护府衙署燃起大火,仓慈多年心血整理的农书、图册险些毁于一旦,幸得老卒们冒死抢出。

    就在最危急的关头,远方地平线上烟尘滚滚,一支骑兵如神兵天降般突入叛军后阵!旗帜飘扬,竟是本应早已东去的虎豹骑!虽然只有千骑,但其精锐无匹,瞬间冲垮了叛军的阵型。

    原来,秦寿东归前,虽调走了虎豹骑主力,却暗中留下了一支精锐分队驻于玉门关内,并授予带队校尉密令:若西域有变,不听任何他人调遣,唯以都护府安危与丝路畅通为要,可相机行事!此举连仓慈都未曾知晓。

    虎豹骑的突然出现,彻底扭转了战局。叛军猝不及防,顷刻溃散。城内负隅顽抗的豪强武装也被迅速镇压。

    事后清点,参与叛乱的豪强被连根拔起,其土地资产全部充公,纳入屯田。烧当残余势力经此一役,彻底烟消云散。

    仓慈站在满是焦痕的城墙上,望着城外再次恢复宁静的田野,心中却无多少喜悦,唯有沉重。他明白,皇帝的刀及时落下,暂时斩断了乱麻,但滋生动乱的土壤——贫富悬殊、文化隔阂、利益争夺——依然存在。

    他写信给秦寿,详细汇报了平叛经过,并未为自己请功,而是再次恳请朝廷:

    “……西域之安,非仅恃兵锋之利,更在于均贫富、兴教化、通有无。恳请陛下续派儒生、医师、工匠西来,于敦煌设立官学,羌汉子弟同堂读书,习圣贤言,知礼仪轨。如此,方是长治久安之基。”

    长安,太极宫内。

    秦寿看完仓慈的奏报和那封恳切的长信,将其递给身旁的荀攸。

    “荀卿,你看如何?仓慈这是要朕在西域行教化之王道了。”

    荀攸细细看完,沉吟道:“陛下,仓都护所言,实为深谋远虑。然则,教化之功,非一朝一夕,所需钱粮、人力甚巨,且见效缓慢。朝中恐多有非议。”

    秦寿冷哼一声:“非议?他们只看到眼前的金银绢帛,却看不到教化之功,可抵十万雄兵!羌胡为何屡降屡叛?因其不知礼仪,不沐王化,只知强弱,不识恩义!仓慈此举,是要从根本上绝患。”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纸张,看到那片广袤而躁动的土地。

    “准奏!不仅要派儒生工匠,还要选派干吏,协助仓慈完善州郡户籍管理。告诉仓慈,朕给他五年时间,朕要看到敦煌官学书声朗朗,看到西域诸国遣子入学者络绎于道!钱粮不够,从朕的内帑拨付!”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深沉:

    “但也告诉他,朕的虎豹骑,会一直盯着。王道需行,霸道亦不可废。在这西域,仁义与刀剑,缺一不可。”

    诏书很快传出长安,带着皇帝的决心与期望,奔向遥远的敦煌。

    仓慈接到诏书,深深叩拜。他明白,皇帝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也给了他一副千钧重担。

    此后数年,敦煌乃至整个西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屯田规模不断扩大,水利网络日益完善,来自中原的物种和技术深深扎根。

    官学建立起来,羌人部落首领的子弟与汉人子弟一同学习汉文化,同时,仓慈也注重收集整理羌人、西域各族的语言文化,促进相互理解。丝路比以往更加繁华,商税成为朝廷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表面上,西域似乎终于迎来了持久的和平,逐渐被纳入大唐的肌体之中。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7/17262/1111057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