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 499章 好人有没有好报

第 499章 好人有没有好报


{乞丐流浪两百里,只为找到一位面店老板}

这个视频标题,看得各朝人士摸不着头脑。

关于这个乞丐为什么要找面店老板,吃瓜群众们也不是不会猜测,但在没有看到视频解答的那一刻,原因谁都不确定。

{十几年前,在泰州火车站附近,这里开着一家面馆。

面店老板心地善良,有一个乞丐经常会来这家店门口讨些吃的。

老板不仅没有驱赶他,还会给乞丐一些吃的。

再后来,等乞丐再次来到面馆的时候,这家店却已经倒闭了。}

虽然不知道这家面馆为什么会倒闭,但看到这里,各时空惋惜的人不少。

要是这店主是个奸商的话,很多人巴不得他早点倒闭才好,但店主是个好心人,善良的老百姓们也希望好人有好报啊。

店小二唏嘘了一声,“怎么就倒闭了啊,唉。”

卖烧饼的小贩猜测的说,“是不是生意不好啊,顾客越来越少,经营不下去了。”

善良的老妇心里堵得慌,“可惜了,店主是个好人。”

......

古代时空的那些乞丐们,都有些闷闷想,这样好心的店家,他们根本不就希望倒闭,最好生意越做越好。

破庙里,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叹着气,“是不是店主太善良了,亏本了啊。”

小乞丐看着有些茫然,“难道对这种善良的人,老天爷也是一点不开眼吗?”

在各时空议论纷纷之际,视频还在继续播放。

{面店关了,乞丐通过打听才知道,原来店主的妻子身患重病。

为了能给妻子治病,店主花光了积蓄,可是他的妻子还是去世了。

而且,店主的儿子在奔丧的路上,也不幸发生车祸去世。

为了将妻子和儿子下葬,已经身无分文的店主,只能卖了店回到老家。

打听到了情况,乞丐一边乞讨、一路打听,寻找店主的老家。}

光幕下

原本在讨论的人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大家猜测过倒闭的许多原因,也猜过店主家发生了什么事,但接连失去妻儿的打击,这祖辈们是没想过的。

关键是不管是乞丐还是店主这一家,都是他们其中某一家的后代。

“这老天爷到底在干嘛啊,坏人不惩罚,好人却好心没好报。”

“店主才是最难受的,他可以对世间报有善心,但他的妻儿却没落到一个好下场。”

......

贞观年间

李世民没忍住吸了吸鼻子,“怎么会这样,这个店主那么好的一个人,为何会如此不幸啊。”

长孙无忌这大舅哥,连忙递过一张手帕,“陛下,人生多磨难,世间只有少数人一辈子可以平安顺遂,这种是被老天爷厚爱的,但多数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事。”

来此的长孙皇后听到兄长这番话,还有些不敢相信,她兄长这是已经成长了啊。

“陛下,切忌大喜大悲伤身。”

“唉,朕只是感觉店主一家太可怜了些,历史上,我也早早的失去了观音婢,后来还失去了高明,”

李世民说着说着就流下了泪,“店主一下就没了两个亲人,打击肯定非常大。”

对自家陛下那么感性,长孙无忌兄妹俩对视一眼,只好继续安慰。

{乞丐一路上风餐露宿,原本到店主的老家只有20多公里的路,他因为不认路、走错了很多路,差不多走了二百多公里。

皇天不负有心人,乞丐终于找到了店主,他将身上用布包着的钱全部拿给店主。

店主并没有收,但乞丐走后,店主在自家的墙洞里发现了乞丐留下的钱,2437.6元。

这是乞丐一路上乞讨得到的所有家当,现在他把这些钱全部留给了店主。

也许他一辈子都在流浪,可是这200多公里的路程,却是他坚定的目的地。}

各时空,很多感性的人都已经在抹着眼泪。

祖辈们再次回顾标题恍然大悟,原来乞丐寻找店主,是为了报恩。

孩子们感动得稀里哗啦,再多的教育显然都没有这种真实的例子叫人感触深刻。

少年抱着手臂严厉的看着身旁的小胖子,“看到没有,你以后不能欺负那些乞丐、不能欺负弱者,他们只是没有你会投胎而已,但为人不一定差。”

小胖啜泣了几声,“嗯,哥哥我知道了。”

......

孔子沉沉的叹息道:“店主当初的善心没有白费,乞丐也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他们都不孤独,都是在双向奔赴。”

李白饮下一杯浊酒,表情无比的惆怅,“或许就连店主也没想到,乞丐竟然这般情深意重,也许乞丐的举动,会让店主痛失家人的心,稍微温暖一点。”

杜甫大为感动,不忘转头教育孩子们,“患难见真情,这份情谊是无价的,乞丐拿出来自己全部的家当留给店主,他以后还不知道会流浪到何处,但在他眼里,报恩更重要。”

苏轼也和儿子感叹,“店主和乞丐这样的人,世间还是少有,希望他们的未来都会好好的吧。”

……

评论区里,也不缺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这么善良的店主却家破人亡,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却成了乞丐】

这条评论,看得祖辈们都无言以对。

很多人也想知道,好人到底有没有好报?为什么一些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得那么好?

一时间,民间都响起了不少的议论声。

刘晓希也在纠结这个事情,“按现在唯物主义看,世间并无轮回,可这世间对店主和乞丐都不公平。

要是从唯心主义,那一切都有因果,难道要用一句‘这就是命’来解答吗?”

古代老百姓们也迷茫,作为底层,他们除了这样说安慰自己,又能怎么办?

一些古代年轻人也在反问自己,只是有人依旧选择老老实实和长辈一样过日子,但也有人不信命,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帝王们更不信命了。

朱元璋语气相当认真,“咱不懂什么是命,如果这就命,那咱就要逆天改命,谁也别想把妹子、标儿他们从我身边夺走。”

【从小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那些奸商、坑蒙拐骗的人反而发了财】

光幕下

不少人很赞同,不管什么时代都有和店主这样遭遇坎坷的人。

很多人迷茫了,因为好人真的有好报吗?

墨子看着陷入讨论的弟子们,想了想说道:“心善之人,对自身的要求也极高,有为人的底线,但那些恶人,不受一切规矩束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保持心中的那份善良,做好自己...”

孔子也在和弟子们谈论着这个话题,实在是善恶太有争议了。

【老天爷最喜欢捉弄人,往往都是善良的人没有好下场】

祖辈们都很沉默,因为评论区这些孩子都对原本接受的观念产生了怀疑。

老者语重心长的对着儿孙们说道:“好人有没有好报不清楚,做好自己、无愧于心,就好。”

年轻的妇人摸了摸女儿的头发,“唉,咱们只要保持那份本心,所谓祸福相依,其他的就顺应天意吧。”

小伙脸上愤愤不平,“就是上天不公,善良的人又得到的是什么?”

老道士叹息着,“因果报应要在下一世才能得到体现,你看那个恶人过得好,或是他祖上积福多,福报到了后代身上,但福报总有用完的一天,那时候自然会有上天收拾他。”

......

民国的先辈们也不知该怎么劝慰这些后世孩子,但做不做好事无所谓,只要不要作恶就行。

刘晓希刷了下评论,看的心情闷闷的,干脆重新换个视频看。

{赵匡胤去世后,没有人拥立他的儿子取代赵光义吗?}

正在和几个心腹重臣谈事的赵匡胤,表情微微一愣,显然是没想到这个视频会是八卦自己家的。

大臣们也很有眼色,现在保持沉默反而好一点。

在军中的赵德昭,心里微微一紧,说到继位这事,他不可能不在意。

如今赵光义已经没有继位的可能,但他爹有两个儿子,除了自己还有赵德芳,没到最后一刻,谁都不敢保证。

此前从东瀛回来立下大功,他父皇倒是给自己封了王,但立太子现在还没动静。

和哥哥相比,赵德芳就淡定得多,他年纪还小,也不是年长的那个,继承皇位可能性小多了,心态也比较平稳。

被幽禁的赵光义,眼里不屑一顾,“就我那两个侄儿?有几个人会拥立他们?”

其他朝代的人们,不慌不忙的看热闹。

就连宋朝的老百姓,私下都在聊着皇室八卦,毕竟如果换成太祖的儿子继位,那他们大宋大概又会是另一种发展了。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可是皇位却由他弟弟赵光义继承,朝中大臣也没多少反对。

至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皇位自然是没有他们的份。

原因要从宋朝建国开始说起。

宋初局势比较复杂,对经过五代十国的赵匡胤是十分清楚的。

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年纪又还小,虽然自己在位时期有手段能稳定朝局,但赵匡胤却不能保证两个儿子会不会跟自己一样厉害。

如果儿子没有实力,那皇位易主也是极为容易的事}

各朝人士都清楚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倒也能理解他的想法。

只是柴荣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不就是怕别人学他嘛。”

开宝年间

赵匡胤已经让大臣们先走了,看着视频他不否认说的有道理。

他不给儿子立太子,也有这方面的顾虑,虽然这一世德昭也从东瀛回来了,但赵匡胤深思熟虑后,感觉还远远不够,儿子还要更多的经验和手腕,不然这个位子他坐不稳。

至于德芳,这孩子的年纪就更小了。

赵德昭和赵德芳俩兄弟倒是不清楚他们父亲的心声,两人都看着视频。

赵德昭握紧手里的剑,他大概明白,自己的能力还不到让父亲满意的程度,接下来还得继续努力才行。

赵德芳想到自己的年龄问题,如今他才11岁,兄长19了,这一看,他和皇位就没戏。

想清楚这些的赵德芳,也没有争皇位的打算,当个闲散王爷也没什么,以后说不定还能去后世玩。

相比赵匡胤家这父子三人,赵光义也知道现在皇位和他无缘,他此前在朝堂上安排的人,都被赵大逐一拔除了。

现在赵光义就想看看以后他那两个侄儿会不会为了皇位反目成仇。

{…和年幼且无经验的儿子比,弟弟赵光义的年龄会大得多,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赵匡胤也担心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为了赵家天下延续,赵光义无疑就成了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朝野上下的聪明人不少,鉴于赵光义成为默认接班人的情况下,他培植自己的势力,赵匡胤也没有阻止,看着他逐渐壮大。}

说起这事,赵匡胤也知道有自己的放任,所以才会导致赵光义这些年的势力不小,但好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拔除,总算是处理好了。

对于这些事,后面的那些宋朝皇帝也不好说什么,不管是太祖还是太宗,这些事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

至于大宋的百姓们,还在看戏,天家的热闹,不看白不看,最多就是他们不能像其他朝代那样随意讨论而已,但眼神交流还是可以的。

{等到宋朝稳固后,赵匡胤想要立继承人时,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为之前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封王,担任的职务还低,如今贸然立太子,也不符合流程。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些年赵光义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赵匡胤想立儿子当太子,朝野动荡不会小。

即便他有心打算慢慢解决,但谁让他突然就死了,都没来得及给儿子铺路,就驾崩了}

赵匡胤:...

提起这事,他也心梗。

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更倾向于是赵光义等不了了,所以先下手为强害死他们父亲。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毕竟此前各朝代都知道,赵匡胤的死,可能是赵光义弄的。

“可能是赵光义看赵匡胤想反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人杀了。”

“赵光义的心恨啊,这利益面前,哪有什么亲人啊。”

“普通人家为了几个铜板都能吵起来,更何况这是真有皇位要继承。”

......

{赵光义登基后,反对的声音少,更没有人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仔细一想也能理解。

首先,赵光义的的继位是合法的。

前面就提到了,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光义就是晋王,他还私下培植党羽,赵匡胤都是默认的,默认他为了以后继位做准备。

朝堂上的大臣都是人精,自然看得懂皇帝是什么意思,连皇上都把晋王当作了继承人,他们干嘛还要违背先帝的意思}

不少人看得直摇头,所以这还是赵大的锅,连当事人都同意的,其他人的确没必要搅合。

只是赵匡胤又心梗了,所以这说起来,还是自己自作自受了?

“好在这一次有机会重来。”

不然他感觉自己都要被气死。

赵德昭无言以对,因为在年龄上,赵光义的确更有优势,手段也更厉害,这一世还是希望他爹活久一点吧。

{另外,赵光义登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其他人即便心里反对也无济于事。

这些年来,赵光义培植的党羽也不是吃素的,没人会给自己找不自在。

况且,当时的赵德昭才25岁,赵德芳仅17岁,对比老油条的赵光义,这两人显得十分稚嫩,经验和能力统统不够,这些当大臣的,考虑到的是江山社稷的稳定性,的确没有理由去支持他们。

作为臣子,选择一个成熟的君王、让国家长治久安,这才是多数人的想法。

所以,大臣们是不会愿意拥护赵匡胤的儿子登基的}

宋初的大臣们,有人尴尬,也有人泰然自若。

老百姓们却是看得连连点头。

就连宋朝百姓们赞同的人也不少。

虽说赵光义有谋害太祖的嫌疑,但只要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老百姓们不会在意谁当皇帝,但若是选了不成熟的君王登基,导致国家可能出现动乱,那百姓们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

赵匡胤双手放在膝盖上,心情沉重,他自然知道视频里说的有些道理,所以对两个儿子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而且自己也要活得久一点,不然儿子们还没成长起来,一旦出现权臣或是被辽国灭国了,他死不瞑目啊。

军营里的赵德昭,转头又继续咬牙训练,跟在其他将领身边学习,不管是军队、还是朝堂,他都要提升自己的实力,这样以后当了太子,满朝文武也会心服口服。

赵德芳继续自己的学业,虽然不一定继位,但为了大宋好,他还是希望以后多为大宋尽一份力。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2/2085/2408628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