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成了座上宾?
周辰付了车钱,走进略显昏暗的售票大厅,按照墙上的线路图,很快找到了前往省城方向的窗口。他要去的目的地——省农科院所在的市区,还需要在这里中转一次。
买好票,又是一段漫长的颠簸。这趟长途汽车的舒适度比火车硬座更差,车厢里弥漫着浓郁的汽油味,路面也不平整,晃得人昏昏欲睡。周辰靠着窗,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农田、村庄和光秃秃的树木,思绪有些飘远。
等他被同座乘客下车的动静惊醒时,发现窗外已是夜幕低垂,繁星点点。汽车喘着粗气,驶入了终点站——省城长途汽车站。
“总算到了……”周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拎着背包随着人流下了车。夜晚的冷空气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一振。
刚出汽车站出口,一群人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
“小伙子,住店不?干净便宜!”
“同志,俺们旅社有热水,离这儿近!”
“这位大哥,玩一下不?有漂亮姑娘陪……”一个满脸谄笑、露出满口黄牙、脸上雀斑密布的中年妇女甚至直接上手来拉周辰的胳膊。
周辰吓了一跳,赶紧用力抽出胳膊,侧身避开:“不住不住,谢谢!我去招待所!”他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的冲出了这群“热情”揽客者的包围圈。
在车站广场边缘,他找到了一辆等客的三轮车,说了句“去附近的国营招待所”,便疲惫地坐了上去。
到了招待所,出示介绍信,登记,交钱。拿到钥匙,找到位于二楼的房间。房间不大,陈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白色的床单和被子洗得有些发黄,但还算干净。
周辰放下行李,长舒了一口气。他先去公共洗漱间用凉水擦了把脸,刷了牙,又用热水瓶里的开水泡了杯茶。回到房间,喝了几口热茶,强烈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他甚至没力气再多想什么,脱掉外衣鞋袜,钻进被窝,几乎头一沾枕头,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这一觉睡得极沉,直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多,窗外明亮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脸上,周辰才悠悠转醒。
这一夜的深度睡眠将他连日的疲惫洗刷了大半。他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筋骨,出门向招待所服务员打听了一下,便在附近找到了一家早点铺子。
这省城的早点倒是有些特色,那被称为“油条”的东西,竟然是巴掌大小、四四方方的一块面饼,炸得金黄,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里却比较厚实,更像是一种油炸的饼子,和周辰印象中细长中空的油条完全不同。他试着泡在豆浆里吃,感觉味道还行,只是不太习惯。
解决了早饭,周辰再次雇了一辆三轮车,目的地——省农科院。
这次蹬车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皮肤黝黑,胳膊有力。周辰看他年纪轻,便随口问道:“小伙子,年纪轻轻的,怎么干上这行了?”
那青年倒也不忸怩,一边稳稳地蹬着车,一边爽朗地回答:“嗨,行业不分贵贱嘛!靠力气吃饭,不丢人。我爹还是掏粪工呢,我这蹬三轮,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挣得还不少,挺好!”
周辰闻言,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这年轻人乐观的心态,倒是让他有些欣赏。
三轮车穿过逐渐繁华起来的市区,驶向边缘,周围的建筑开始变得低矮,农田也开始多了起来。约莫半个小时后,青年在一处大院门口停了下来。
“同志,到了,这就是省农科院。”
周辰付钱下车,抬头望去。只见大院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单位牌子,透过铁栅栏门,能看到里面主要是一栋三层的苏式风格办公楼,红砖墙,看起来有些年头了。除此之外,便是一片片低矮的平房和红砖瓦房,远看去,像是一个普通的单位大院或者老式家属区。大院围墙内外,开辟着大片的园地,里面种着各种越冬的蔬菜,绿意盎然。更远处,似乎还有一个不小的池塘,想来是与农业研究相关。
他整理了一下衣服,背好行囊,走到大门旁的传达室窗口。往里一看,里面居然没人。犹豫了一下,他索性直接走进了大院。
刚进去没几步,一个穿着旧军装、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就从旁边一栋平房里小跑着过来,脸上带着询问的神色:“同志,您好!请问您来我们农科院有什么事吗?”
周辰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一个诚恳的笑容,开门见山地说道:“你好,同志。我是从沿海县来的,是个渔民。听说咱们省农科院最近在推广新的水产养殖项目和苗种?我在老家那边承包了一百五十亩滩涂,一直想找些好苗子,搞点试点养殖,不知道咱们院里有没有合适的项目或者技术可以指导?”
他这番话清晰明了,直接道明了身份、来意和“实力”。在这个改革开放初春,百业待兴的年代,像他这样主动上门、并且拥有相当规模承包地的“潜在合作对象”,对于急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单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果然,那年轻学生一听,眼睛瞬间就亮了,脸上涌现出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悦,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哎呀!同志!您……您真是来搞试验养殖的?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我的天!我老师要是知道这个消息,肯定得高兴得睡不着觉!”
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连忙侧身做出邀请的手势,“您说您包了多少亩?一百五十亩滩涂?哎呀!您这可是我们盼都盼不来的贵客啊!快请进!快请到里面办公室坐!我就说嘛,今天一大早出门就听见喜鹊叫,准有好事!”
周辰被这青年突如其来的热情和激动搞得有些发懵,一时间竟没反应过来。
他预想过几种进入农科院后可能遇到的情况:或许是门难进、脸难看,需要费一番口舌解释;或许是被谨慎地盘问来历和目的;
甚至可能因为介绍信级别不够而被拒之门外……他唯独没料到,自己仅仅是报上来意和承包亩数,就如同触发了某个开关,让对方瞬间进入了欢天喜地、近乎亢奋的状态。这反差之大,让他脚步都有些飘忽,仿佛踩在棉花上,有种近乎不真实的梦幻感。
那青年紧紧拉着周辰的胳膊,生怕他跑了似的,一边引着他往里走,一边语速飞快地倾诉:“同志!您可算是来了!您不知道,您这简直就是及时雨,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他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农科院水产所,这几年好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的专项经费,又组织骨干力量学习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育种理念和技术,投入了大量心血,总算是在咱们本地海域的环境下,成功试点培育出了几个优良品种,包括青口贝、鲍鱼、生蚝,还有就是我们主推的——蛏子!”
他特意加重了“蛏子”二字的语气,侧过头,眼神灼灼地看着周辰:“您承包的是滩涂,那我强烈建议您重点考虑我们农科院今年刚通过鉴定的新品种——‘海丰一号’蛏苗!这可是我们所的宝贝!”
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来,“这品种是以咱们本地野生、抗逆性强的蛏子为母本,再与一种从东南亚引进的、生长快、个体大的优质蛏子进行杂交选育,光是筛选稳定品系就花了三年!成果那是相当显著:成体个头能达到野生蛏子的两倍甚至更大!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从下苗到收获,大概只需要半年左右,比普通蛏子快多了!而且环境适应性特别强,耐寒、耐热性能都提升了,对不同盐度海水的适应范围也更广,可以说,就是专门为咱们这片海域的滩涂环境量身打造的!”
周辰听着这番介绍,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太清楚这其中的价值了。
他所在的那个岛屿,后世之所以被誉为“青口贝和蛏子之岛”,就是因为周边海域得天独厚,天然盛产品质极佳的蛏子和青口贝,年产量惊人。如果真如这青年所说,农科院培育出了如此优良的蛏苗,那对他而言,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笑着说道:“不瞒你说,我这次来,主要目标就是想找合适的蛏子苗!我们那儿的滩涂底质、水质,传统上就适合蛏子生长。我包下那一百五十亩,就是琢磨着大规模养殖蛏子,这东西市场认可度高,养殖技术相对来说也比较成熟,容易上手。”
“对对对!您这思路太对了!”青年连连点头,仿佛找到了知音,但随即又认真提醒道,“不过,用我们的新苗种,有个关键点得注意:您那一百五十亩滩涂,刚开始最好不要一次性全部投满苗。我们建议采用‘分级疏养’法。前期先在较小的一片区域进行高密度暂养,等蛏苗长到一定规格,生命力更强了,再组织人力把它们捕捞起来,分散到其他准备好的滩涂里去放养。这样能有效避免前期因密度过高导致溶氧不足、饵料竞争或者病害蔓延的风险,成活率和最终产量都能大大提高!”
“哦!原来还有这个讲究!分级疏养……有道理!”周辰恍然大悟,这确实是他之前凭老经验没想到的科学管理方法。果然专业的事还得问专业的人。
两人说着话,已经走到了一栋三层办公楼前。上了二楼,青年将周辰引进一间挂着“水产养殖研究室”牌子的办公室,热情地拉过一把椅子请他坐下,又赶紧拿起暖水瓶倒了一杯热水递过来。
“老板,您先喝口水,坐这儿稍等一会儿!我这就去叫我的老师们过来!这个点不知道他们是在实验室还是去基地了……不管了,我跑快点!”青年说完,把水杯往周辰手里一塞,又像一阵风似的冲出了门。
周辰道了声谢,端起杯子抿了口水,趁这空隙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房间不大,陈设简朴,墙壁上贴着些泛黄的农业科技报纸和几张海域地图,旁边白板上画着些看不懂的数据图表。
靠墙的书架上、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文件夹和写满密密麻麻数据的笔记本,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股纸张、墨水和淡淡海腥味混合的独特气息,处处透露着一种埋头实干、朴实无华的科研氛围。
没过几分钟,门外就传来了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刚才那青年率先推门进来,脸上兴奋的红晕还未褪去,他侧身让开,紧接着,两位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进来。走在前面的那位,约莫五十多岁年纪,头发已花白了大半,但身材挺拔,精神矍铄,眼神温和而睿智;
跟在稍后的一位,年纪稍轻些,戴着一副颇有年代感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透着专注与严谨,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中山装,标准的学者模样。
两人一进来,目光就齐刷刷地落在周辰身上,脸上都带着急切而又热情的笑容。
“同志,欢迎欢迎!”花白头发那位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我是咱们省农科院水产所的所长,我姓陈。”他指了指身旁戴眼镜的同事,“这位是刘副所长。听说你是从沿海县来的,对咱们的蛏苗感兴趣?”
周辰连忙放下水杯站起身,恭敬地问候:“陈所长,刘所长,您二位好!我叫周辰,冒昧打扰了。”
“哎呀,坐坐坐!快请坐!”陈所长连连摆手,态度十分随和,“什么所长不所长的,在我们这儿不兴这个。我们啊,说到底也是跟土地、跟大海打交道的,无非就是多念了几年书,比老渔民多懂点理论知识罢了。你喊我们老陈、老刘都行,喊同志更亲切!你这么一客气,反倒生分了!”他笑着示意周辰重新坐下,自己也拉过椅子坐在对面,切入正题,“听小张(指那青年)说,你想弄些我们的蛏子苗回去试养?”
“是的,陈所长。”周辰点头,顺着对方的意思改了称呼,感觉距离拉近了不少,“我刚承包了老家一百五十亩滩涂,就是想找些好苗种,搞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刚才这位张同志已经把咱们院的‘海丰一号’蛏苗优势都给我介绍了一遍,听着非常吸引人!就是不知道这苗种的具体价格和供应情况怎么样?”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446/4446075/4196920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