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工部尚书严振(三)
离开伐木场,
第二站,来到了砖瓦作坊。
巨大的环形轮窑,如一头巨兽卧在地上。
有了上次萧霆的经验,这次王政兴主动上前,为严振介绍起这轮窑的原理。
严振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却早已越过人群,落在了窑体侧面那些控制风量的闸口和烟道上。
“这砖窑确实不一样。”他点了点头,
随即走到一个刚刚熄火的窑室前,不顾滚烫的窑壁,伸手感受了一下从旁边窑室传来的余温。
随即,他又走到正在烧制的窑室旁,观察着烟囱里冒出的青烟颜色。
“以闸控气,以气引火。”严振缓缓开口,
他的话让在场所有工匠心头一震,“前窑之余温,为后窑之柴薪。好一个「火随砖走,砖不离窑」。”
严振一语道破了轮窑的核心。
他没有问效率,也没有问成本,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一本账。
这种窑,一旦运转起来,烧的就不是砖,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严振身后的一个老窑工,已经忍不住了,他快步走到一堆刚出窑的青砖前,拿起一块,用手指轻轻一敲。
‘铛’的一声,清脆如金石。
“好砖!”他脱口而出,“质地均匀,火候十足,几无废品。”
寻常土窑,一窑砖烧出来,总有三四成是火候不到的「生砖」或是过火的「焦砖」,废品率极高。而眼前这堆积如山的青砖,几乎每一块都棱角分明,色泽一致。
那名负责记录的司官,又开始奋笔疾书。
——
从砖瓦作坊出来,
众人又去参观了水泥作坊、造纸作坊和纺织作坊,最后回到了峡谷。
不远处,峡谷腹地,一座大宅院静卧于湖畔。青砖,灰瓦,高墙。
它太……方正了。方正得像一枚官印,透着一股寻常宅邸所不具备的庄重。
“那便是杨主事的府邸?”严振远远便被这座院落吸引。
“正是……草民的家。”杨九狼应道。
王政兴在一旁补充:“大人,这是杨主事亲手设计的,名曰「四合院」。”
“四合院?”严振咀嚼着这个词,随即微微点头,“此叫法,很是贴切。”
他身后的几位官员,亦是面露讶色。
此时的建筑,多是「堂」、「室」简单相连,或以前后「进」为区分,却少有这般以院落为核心,四面合围的规整格局。
众人走近,来到四合院的正门前。
古人云: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
一座宅院,在古人眼中,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家族气运的承载。
严振等人看这宅院,看的不是砖瓦,而是其背后蕴含的「气」与「理」。
两扇朱漆木门,门上嵌着兽首铜环,门楣上悬着「杨府」二字的匾额。
“老爷!”这时,负责门房的刘三走了过来。
“开大门。”杨九狼吩咐道。
“是,老爷!”得到命令,刘三赶忙去开大门。
吱呀——
沉重的摩擦声后,便是开阔的前院。
地面,是平整坚固的水泥地,泛着青灰色。
众人脚踩在上面,再次感受到水泥的强大,纷纷开始赞叹起来:
“这莫非亦是用水泥铺就?好平整的地面,浑然一体,无缝无隙。”
“是啊,只此一项,便胜过京城无数府邸的青石地板。”
“确实,青石地板虽好,但日子久了,缝隙间难免生出青苔,湿滑难行。”
而严振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地面上,而是扫视着整个院落的布局。
南面,是三间倒座房。东西两侧,是厢房。北面,通往内院的,是一座垂花门。
“此为前院,亦称外院?”严振囔囔自语:
“外者,宾客之所。倒座为堂,以待客,以理账。厢房为舍,以居仆,以置物。”
他身旁一位精通营造的司官,则看着院子的尺寸,进行分析:
“此院,东西宽,南北短。开阔,疏朗。利于采光,便于车马回转,气流畅通,不显拥塞。”
他们寥寥数语,便将这前院的实用性与礼法功能剖析得一清二楚。这便是行家的眼光。
众人的目光,最终汇聚在那座通向内院的垂花门上。
与大门的厚重不同,这座门显得秀气而精致。门楼檐角探出,悬着四个透雕祥云纹的垂莲柱。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内外院的分界线,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门内是家眷生活的私密空间,非请不得入。
“此门,是界。”严振道。
“大人说得没错,”一名熟知礼制官员接话:
“一步之隔,分内外,别尊卑。门外为公,门内为私。此门一设,宅院的礼序,便立了起来。”
一旁,
杨九狼饶有兴致地听着,他不得不感慨:
这些能进入朝堂之人,不愧是文化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
“杨主事,”严振问向杨九狼,却看着内院,“我等可以入内……观看一二?”
他曾经是一位工匠,对这四合院的布局,实在是太感兴趣了。
“诸位大人,请。”杨九狼做了个请的手势,率先穿过垂花门。
众人齐齐跟上,
迎面是一道影壁,青砖素面,中央以不同颜色的砖石拼出一个古朴的「福」字。
“影壁,避煞,亦是障眼。”看到影壁,又有官员得了启发:
“外人进门,不能一眼望穿内堂,这是藏。福字当头,是为祈。妙,实在是妙。”
绕过影壁,内院豁然开朗。
内院比前院更为宽敞,也更显静谧。
正北,是五间高大轩敞的正房。屋顶明显高出一截,无声地彰显着其核心地位。
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与正房之间,由抄手游廊相连。
整个内院,被廊院环抱,形成一个完整、独立且对称的居住空间。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严振的眼神亮了,“正房为尊,厢房为次。游廊勾连,浑然一体。好,好一个「内院」。”
他口中称「好」,心中却在飞速思索。
这种布局,将家庭成员的居住空间,按照辈分、嫡庶,安排得明明白白。家主居正房,子辈居厢房,长幼东西分列。
这不仅仅是建筑,这是一种用砖瓦写成的家族法度。
“大人请看,”那营造司官指着正房的屋顶:
“正房屋顶,高于厢房三尺。此为「礼」。正房台基,高于厢房半尺,此亦为「礼」。”
鲁山宗师则走到了院中那口水井旁,他看了看井口的青石砌体,又探头闻了闻井水的味道。
“井设于内院,而非前院。取水便利,且水源洁净,不易为外人所污。思虑周全。”
参观完内院,一行人又通过一条夹道,走向后院。
穿过一道月亮门,后院的景致又是一变。
这里比内院小,也更幽静。正中是一栋小巧的两层小楼。
“此应为内眷所居之绣楼?”一位官员谈性大发,“与前院、内院完全隔开,确保了绝对的私密。”
“嗯,理应如此。”马上有其他官员接话,“即便是家中男性晚辈,若无女主人传唤,也不得擅入。”
小楼前,是一片菜地,里面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真好!”看到这片菜地,严振由心而发,他也很想有一座这样的院子。
众人只在后院停留片刻,便回到了前院,他们心中都是感慨万千。
前院,是「礼」,是主客之分,内外之别。
内院,是「序」,是长幼之尊,家庭之核。
后院,是「安」,是女眷之所,生息之本。
三进院落,将一个「家」的结构、伦理、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9/4829042/2392799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