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智启山河:十万大山种田录 > 第369章 工部尚书严振(二)

第369章 工部尚书严振(二)


“来者何人?”采猎小队二组组长杨二壮上前一步,沉声问道。

他们二组今日当值,他看到对方车队人马众多,护卫精良,但脸上没有丝毫惧色。

这是身为采猎队成员的底气,也是平日里训练的结果。

不等护卫答话,王政兴已掀开帘子,探出头来:“这位壮士,是我。我等前来拜访杨族长,还请通禀。”

“县令大人?”杨二壮认得王政兴,只愣了一下,便抱拳道,“大人稍待,我这便去通报。”

说罢,他转身朝身后一人递了个眼色,那人立刻飞也似地向村内跑去。

杨二壮自己则依旧守在原地,不卑不亢地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车队可以缓行跟上。

这番应对,有礼有节,进退有度。严振看在眼里,心中对这杨家村的评价,不由高了一分。

马车缓缓驶入村子,严振的眼睛,便再被吸引。

村内,是更多的水泥路,通向各个方向。

田野间,一道道灰白色的水泥沟渠纵横交错,很是壮观。

路边,是一排排崭新的红砖瓦房院落,布局整齐划一。

而村子中央,有一个宽大的水泥广场。

此刻虽是冬天,广场上却热闹非凡。

妇人们在水井边浣洗衣物,孩子们在追逐打闹,几个老汉则聚在一起,晒着太阳,抽着旱烟,悠闲而惬意。

这哪里是奏章里那个贫瘠偏远的边荒村落?分明是一座规划井然、生机勃勃的小镇。

广场对面,有两座大型建筑正在施工。

一座高些,看轮廓像是个客栈或酒楼。

另一座矮些,但占地极广,严振一时看不出用途。

此为商品展览厅与批发市场的结合体,这是杨九狼之前让族老会盖的。

通过集中展示样品,吸引客商,再通过大宗批发走量,形成规模效应。

“严大人,那便是杨族长为日后商贸往来所建的「百货楼」。”王政兴适时介绍。

不一时,马车停在峡谷入口。

一座高一丈五尺、厚五尺的隘口墙,横亘在眼前。

墙体由巨大的青石和水泥砌成,厚重,坚实,带着一种沉默的压迫感。

严振瞳孔微微一缩。这已经不是村墙,这是关墙。

而此时,一个高大的身影,已从隘口内走出。

他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魁梧,棱角分明,一双眼睛黑亮有神,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此人,正是杨九狼。

众人下马,

除了严振和王政兴,还有几名工部的官员也跟了过来,此刻他们脸上的表情,与严振一般无二。

“这位,便是工部尚书严大人。”王政兴上前,为双方引荐。

他又转向严振:“大人,这位便是杨家村族长,杨九狼。他也是未来炼铁工坊的主事。”

“草民杨九狼,见过尚书大人。”杨九狼拱手,行了一礼。

虽有被任命了「工坊主事」的虚衔,但他还是习惯平头百姓的这个身份。

“杨主事,免礼。”严振抬了抬手,

他目光如炬,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没有想象中的谄媚,也没有山野村夫的局促。

“有趣。”严振在心中暗道。

“诸位大人,请入谷!”杨九狼正要请众人入谷内奉茶。

“不急。”严振却摆了摆手,他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

“听闻杨主事村中,颇有几处新奇的作坊,可否先带老夫一观?”

“大人有命,自当遵从。”杨九狼做了个‘请’的手势,便转身带路。

他很清楚,严振这位工部尚书,是大乾所有工匠的顶头上司,是真正的行家。今日此来,名为「勘察」,实为「摸底」。

严振微微颔首,跟了上去。

他身后的几名随行官员,也立刻收敛了表情,眼神变得专注。

他们不是寻常的文官,而是从工部各司抽调出来的顶尖工匠与司官,一个个都是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手。

一行人没有走村里的大路,而是沿着一条新开辟的岔道,向着山坳深处走去。

路,依然是水泥铺就,只是相对曲折,上面还留有车轮的压痕。

第一站,伐木场。

还未走近,‘唰唰唰’的规律声响便穿林而来,带着一种冷硬的节奏感。

绕过一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

与寻常伐木场那‘吭哧吭哧’的拉锯声、斧头劈砍的混乱不同,这里一片井然有序。

棚子底下,一台台巨大的机械正在运转。

沉重的铸铁飞轮在人力踩踏下高速旋转,通过一套曲柄连杆,带动着一根长长的锯条,做着快速的往复运动。

一名工匠站在机子前,摇动一个手柄,一根粗大的原木便被固定在滑道上,缓缓向前。

木头一碰到锯条,木屑便雪花纷飞。

‘刺啦——’一声长响,一片厚薄均匀的木板,平稳地被切割下来。

严振身后的一个老工匠,脚步当即顿住。

他叫鲁山,是工部里最好的木工宗师,负责督造过皇宫的梁柱和龙船的龙骨。他一辈子都在和木头打交道。

他死死盯着那套曲柄连杆机构,嘴唇微微哆嗦,浑浊的眼睛里,全是难以置信。

“以圆化直……以轮带锯……”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老夫琢磨了一辈子,如何让锯子自个动起来,不成想……竟是这般简单?”

这个「简单」二字,听在旁人耳中,或许不解?但严振懂。

越是接近事物本质的道理,看起来就越简单。

正如车轮代替了双脚,杠杆撬动了巨石。

这台机器的原理并不复杂,可想出这个「以圆化直」的法子,并将其造出来,却是从无到有的开创。

这背后,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杨主事,”严振看向杨九狼,“此物,一日可出多少板材?”

他问出了工部侍郎萧霆上次一样的问题,这估计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若两人轮换踩踏,一个时辰,可抵十个壮劳力一日之功。”杨九狼给出了上次一样的答案。

十倍?不,不止十倍!

鲁山和另外几个工匠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立刻围了上去,却又不敢靠得太近,只是伸长了脖子,仔细端详。

一个年轻些的司官,已经飞快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炭笔,蹲在地上,开始飞快地写画。

他的笔法很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飞轮和连杆的轮廓,又在旁边用小字标注着什么。

古代工匠传承技艺,多靠师徒口传心授和经验摸索,极少有精确的图纸。

一来是纸张昂贵,二来是工匠们习惯于将核心技术藏在脑子里,视为不传之秘。

而工部虽然有绘图的传统,但像这般现场测绘、记录数据的做法,依然是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

这名司官的行为,本身就代表了工部最顶尖的技术水平。

杨九狼瞥了一眼,没做声。

这台半自动锯木机,核心在于轴承和动力转换的几个关键部件。

光看外形,能仿出个七八分像,但若是材料不过关,尺寸有偏差,用不了半个时辰就得散架。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29/4829042/2395471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