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微生物循环种植
苏砚秋心里知道其实植株和人类一样有感知学习能力,可惜因为灵气匮乏,他们的能力太有限了,有心无力而已:
“只要有云雾液的引导,植物相当于就能开灵智,就像水稻在这样复杂而充满‘信息素’的环境里,敏锐地捕捉到了生存的契机。它‘感知’到水分将是未来的主要限制因子。”
苏砚秋顿了顿组织语言:“于是,它做出了最经济的调整——主动抑制了部分向上生长的冲动,将宝贵的资源和能量,集中投入到构建更强大、更深邃、更能‘找水’的根系网络,以及确保繁衍成功的生殖器官上。矮化,是为了减少蒸腾耗水和倒伏风险;穗长粒饱,则是为了在有限资源下最大化后代的生存机会。这是一种基于环境信号的、极其高效的资源再分配和自我形态重塑。”
季教授点头,指尖从根系图滑向旁边一张显示细胞结构的显微图:
“是的,没有云雾液的引导,植物与植物之间更多的是资源掠夺,学习谈不上。”
“看这里,颖壳细胞的排列方式、细胞壁的增厚程度……都在朝着更致密、更坚固、更能锁住水分和养分的结构优化。这是它吸收、融合了伴生植物传递的‘经验’,在基因表达层面进行的微调。可以说,是环境塑造了它,而它,也聪明地利用了环境传递的信息来武装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变异,这是一种协同进化下的适应性表达。”
苏砚秋抬起头,看向何教授和季教授,脸上露出了一个混合着赞叹与笃定的笑容:
“所以,何教授,这批实验稻,在对抗旱性和产量潜力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它们,非常成功!恭喜你们,辛苦没有白费!”
“是的,成功……决定性的突破……”、
何教授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词,仿佛要把它们刻进心里。
他的手紧紧抓住冰冷的玻璃隔断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镜片后的双眼死死盯着玻璃房内那些承载着他半生梦想的矮壮稻株,眼眶不受控制地迅速泛红,一层朦胧的水汽氤氲开来,模糊了那些沉甸甸的绿色长穗。
多少个日夜的殚精竭虑,多少次失败后的辗转反侧,多少回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所有的艰辛、焦虑和近乎绝望的等待,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汹涌澎湃的热流,冲击着他的胸腔,哽住了他的喉咙。
因为这次实验方向的改变,他甚至没敢第一时间确认自己的实验成果,他甚至一直在等苏砚秋的确认!
听着苏砚秋的这句话,他张了张嘴,却只发出几声压抑的、近乎哽咽的抽气声。
最终,他只是用力地点着头,一下,又一下,像一个终于得到最珍贵糖果的孩子,无声的泪水顺着深刻的脸颊纹路滚落,砸在实验室光洁的地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季教授依旧沉默地站在电脑旁,但一直挺得笔直的脊背,此刻似乎也几不可察地放松了一丝弧度。
他伸出手捏住何教授的肩膀,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指尖似乎带着一点微不可察的颤抖:“终于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还在静静滚动,映在他镜片上,反射出点点冷光,却掩不住那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名为激动和释然的微澜。
他操作鼠标的手异常稳定,调出了另一份加密文件——那是关于这批实验稻在模拟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理响应数据,每一个向好的指标,都是对这“成功”二字最冰冷的、也最有力的背书。
“那……小苏,”
何教授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他胡乱地用袖子抹了把脸,急切地转向苏砚秋,眼神热切得如同燃烧的炭火,
“接下来!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以育种?推广?还是……”
苏砚秋的目光从激动难抑的何教授身上移开,再次投向玻璃房内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她轻轻摇了摇头,声音沉稳而清晰:
“不,何教授,育种和推广是水到渠成的事,但还不是核心。我们现在拥有了极佳的‘表现型’,但这强大抗旱性和高产潜力的‘基因型’,是否能在脱离特定伴生环境后稳定遗传?是否能在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依旧展现出它的优势?这才是决定它能否真正惠及万千土地的关键。”
季教授附和:“是啊,这也是我们担心的。”
苏砚秋走到玻璃隔断前,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冰凉的表面,仿佛在与里面的生命进行无声的交流:
“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让这种适应性,真正扎根于它的生命本源,稳定下来。让它在任何一片需要它的土地上,都能生根发芽,穗穗饱满。”
“那要如何‘稳定’?”
何教授追问,自己倒像最虔诚的学生,好像已经忘了自己也是这方面的泰斗。
苏砚秋转过身,脸上浮现出一种成竹在胸的、近乎神秘的笑意,吐出了一个让两位教授都感到陌生而新奇的名词:“微生物循环种植体系,我喜欢叫搭建共生系统。”
“微生物循环种植?--共生系统??”
何教授和季教授几乎是异口同声,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求知欲。这个名词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认知框架。
“是的。”苏砚秋肯定地点点头,开始勾勒她心中的蓝图,
“这是一种超越传统化肥农药、甚至超越单一伴生种植理念的系统性农业方法。它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目标作物,比如我们的抗旱稻为中心,由高度适配的、功能互补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所驱动的、能量和养分高效内循环的微型生态系统。”
她走到一块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地勾勒起来,思维清晰如泉涌:
“第一层,微生物群落构建,但 这绝非简单的施加菌肥哦。”
她画了一个代表土壤的圈,里面布满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符号,
“我们要根据目标作物的基因特性和它期望表达的性状,比如深根、抗旱、高光效,反向设计、筛选、甚至定向驯化出与之形成最佳‘共生伙伴关系’的微生物组合。包括但不限于:
根际促生菌: 它们能固氮、溶磷、释钾,分泌植物生长激素,更重要的是,能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就像给水稻请了一群贴身保镖兼营养师。”
“还有内生菌,这类微生物能直接定殖在植物体内,参与其代谢循环,如同内置的‘生物芯片’,可以更直接地调控基因表达,增强抗逆性,甚至改善品质。它们将是稳定和传递那些‘优良适应性’的关键桥梁。”
苏砚秋觉得自己可能说的有点抽象了,举了个例子:“比如功能性真菌 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它们庞大的菌丝网络是土壤中的‘互联网’,能极大地扩展作物的根系吸收范围尤其对磷和水分的吸收,还能促进不同植物个体间的信号和物质交流。”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30/4830788/2408929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