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敢问吴侯之志
孙权身披素色锦袍,腰束玉带,身长七尺有余,虽未佩剑,却自有一股凛然君王之气。
他看着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蒯焕,也忍不住在心中暗赞:“好一个丰神如玉的儒雅美男子!”
蒯焕看到来人,已经知晓对方身份,当即拜道:“前将军麾下军司马蒯焕,拜见吴侯。蒙吴侯亲迎,实不敢当。”
孙权上前一把扶住他的手臂,放声笑道:“蒯君乃当世奇才,襄樊、南郡之战皆立下盖世奇功,孤虽败于蒯君之手,仍旧心折不已,恨不能与君一见。”
“君今日亲来,何必多礼?快随孤入帐饮酒,你我二人好好论一论天下大势!”
说罢,孙权不由分说,直接拉着蒯焕入了大殿,分主宾坐定,又命人添酒加菜,满殿文武皆屏息看着二人,不知这荆州使臣究竟为何而来。
酒过三巡,孙权放下酒盏,目光炯炯望着蒯焕:“蒯君,某闻君在蜀汉,虽有大功,却仅得军司马之职,未免太过屈才。今我东吴正值用人之际,若君肯来投效,某愿封君为征北将军,领丹阳太守之职,食邑三千户,麾下将士任君调遣,比之在蜀汉不知强过多少倍。君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吕范、虞翻等人虽早有预料,却也没想到孙权竟如此直接,连试探都省了,而且给出了如此丰厚的待遇。
要知道,孙权在襄樊之战以前,官职也不过是讨虏将军,归属杂号将军之列,就连其自身所谓吴侯的爵位,也并未得到朝廷的承认,属于无爵之人。
孙权官爵太低,也就导致东吴文武整体官职都很低,爵位更是凤毛麟角。
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出现了特有的都督制度,让三军主帅或者众臣之首担任都督之位,实在是因为这些人职权太重,如果顶着杂号将军的职位统率三军,难免有些不太好看。
毕竟就连孙权都只是杂号将军,自然不可能让属下官职比自己还高。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属下会不断地让曹操本身加官进爵了,因为曹操的官爵会限制住麾下文武的官爵,只有曹操本人加官进爵,属下才能更进一步。
直到前段时间,曹操为了拉拢孙权让其偷袭南郡,才给孙权加官进爵。
饶是如此,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东吴文武官职得以晋升者仍旧不多,更没有人比征北将军这个职位更高。
现如今,孙权为了拉拢蒯焕,居然愿意给出如此高官厚禄,还令其担任丹阳太守之职,众人岂能不惊?
要知道,东吴的都城建业就在丹阳郡,丹阳太守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如此高官厚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只要蒯焕愿意改换门庭,就能一步登天。
蒯焕闻言,却神色未变,缓缓放下酒盏,拱手朗声道:“吴侯美意,焕心领矣。然昔年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遁于首阳山下,饿死而不肯就范,只为守‘不事二主’之节;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虽死不悔,只因念‘知遇之恩’之重。”
“外臣本为布衣,既无贤名,又无功绩。前将军不以外臣卑鄙,襄樊战场,对我言听计从;南郡战场,更以军国大事相托。正所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如此知遇之恩,焕敢不以死相报?”
“我若背主转投吴侯,与那卖主求荣的吕布何异?吴侯乃一代明主,必知忠臣不事二主之理,还望吴侯收回成命。”
孙权闻言,非但不恼,反而抚掌赞叹:“好一个‘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未曾想蒯君还有此等文采。仅凭此言,蒯君便能名垂青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乃唐朝诗鬼李贺早年的成名之作,这个时代尚且没有出现,蒯焕抄起来倒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天下文章一大抄,文人嘛,抄诗算抄吗?
只要没人比我更早,我的就是原创,那些明明穿越了抄诗还扭扭捏捏之人,说白了就是矫情。
孙权感叹道:“孤果然没看错蒯君。只是孤有一事不明,今淮南大局已定,孤又坐镇夏口,若违背此前盟约,不仅不让出夏口以及江夏东部,反而将蒯君扣押于此,与曹魏请和共伐蜀汉,孤亲率大军奔袭襄阳,断掉关羽后路,与张辽前后夹击荆州军。”
“如此,刘玄德能耐孤何?”
说到这里的时候,孙权目光变得十分锐利,就连帐内东吴文武也有心动者。
蒯焕闻言从容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满殿文武,朗声道:“吴侯若想扣下焕,方才在行宫门外便可动手,何必邀焕入帐饮酒?”
孙权道:“蒯君莫要小瞧了孤想要得到你的决心。君之才能,可当十万雄兵,有你在蜀汉,孤心难安。”
“纵然背负骂名,孤也想把你留在身旁。”
蒯焕非但不慌,反而微微拱手,道:“多谢吴侯盛赞,焕愧不敢当!”
“只是某既然敢孤身前来,自然断定以吴侯之雄才伟略,绝不会做出此事。”
孙权目光微微闪动,问道:“蒯君何出此言?”
蒯焕正色道:“昔年春秋之时,智伯率韩、魏伐赵,水淹晋阳,眼看赵亡在即,韩康子、魏桓子却突然反戈,与赵合兵灭智伯,为何?只因智伯灭赵之后,必伐韩、魏,韩、魏深知‘唇亡齿寒’之理,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今曹魏占据中原,带甲百万,蜀吴两国加起来,兵力不足曹魏之半。若吴侯此时伐蜀,蜀汉固然会伤亡惨重,然吴侯名声尽毁,日后可有人敢再与东吴结盟?”
“曹魏早有吞并东吴之心,之所以与东吴联盟,只是缓兵之计罢了。若东吴彻底与汉中王交恶,纵然能够侥幸夺取荆州,汉中王凭借巴蜀之险峻,隔绝道路,封闭蜀地也能自保。”
“彼时,东吴独木难支,曹魏再以大军压境,能撑几日?”
说到此处,蒯焕再次一拜,声音愈发恳切:“昔年赤壁之战,孙刘两家联手,以数万之众破曹操数十万大军,传为佳话。若不是后来荆州之争,二者反目,天子早已被两家联手救出许都!”
“今双方握手言和,关将军助东吴牵制住张辽,让我大舅能够毫无顾忌地攻取淮南之地。军师也愿放回吕蒙、孙皎、李异等人,自此与东吴永结盟好,双方联手共诛曹贼,匡扶汉室,名垂青史。”
“以吴侯之睿智,东吴文武之才俊,岂会做出短视之事?”
“焕今日而来,非为荆州求存,实为吴侯谋长远矣。愿吴侯如约让出夏口以及江夏东部,双方结盟永不互犯!”
“彼时,二者共分北伐之任:汉中王出祁山,取关中;关将军攻宛城;吴侯出淮南,攻徐、豫。三路兵马齐出,令曹魏首尾不能相顾。如此不出十年,必能克复中原,汉中王与吴侯共分天下。”
“至于曹魏覆灭以后,汉吴两国再约期决战,胜者君临天下,败者封异姓王荫蔽后世,岂不比今日互相攻伐,让曹魏坐收渔利更好?”
孙权闻言,眉头微蹙,沉吟道:“蒯君所言,虽有道理,可昔此前我东吴取荆州,又兵败南郡,伤亡惨重,双方结怨已深。“
“二者既生嫌隙,日后北伐若再有争端,孤恐联盟不能长久啊。”
蒯焕早有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双手奉上:“此乃诸葛军师亲笔书信,吴侯可一观。丞相在信中言:汉吴两国,本为唇齿,昔年之失,皆因一时不查,非出于本心。今曹魏未灭,若两国再争,必为天下笑。愿与吴侯约:共伐曹魏,凡得中原城池,青、徐、兖、豫州归东吴,南阳、司州、雍凉归汉,至于幽、冀、并三州之地,有能者取之。”
“覆灭曹魏以前,双方永不相争。若有一方背盟,神人共弃之。”
孙权接过书信,展开细看,只见信上字迹工整,笔力遒劲,果然是诸葛亮的手笔。他反复看了三遍,又抬头望向蒯焕,见蒯焕神色坦荡,毫无惧色,心中已然信了大半。
此时虞翻上前一步,拱手道:“吴侯,蒯君所言极是。今曹魏势力强盛,若汉吴不结盟,必被曹魏逐一击破。昔年六国合纵抗秦,虽未成功,却也让秦国不敢东出十余年;若汉吴连横,必能让曹魏首尾难顾,还望吴侯三思。”
吕范亦是说道:“仲翔所言甚是。吾闻蒯君在南郡之战中,虽与我军为敌,却从不滥杀降卒,可见其胸怀坦荡。今其带着诸葛军师书信而来,诚意可嘉。”
“且此前双方早有约定,若背弃盟约,岂不令人耻笑?”
孙权看完诸葛亮的书信以后,早就心动不已。
虽说司州与雍州乃是大汉以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是经历过汉末的屡次战乱以后,这些地方人口流失严重,十室九空。
纵然经过曹魏这么多年的治理,人口已经恢复了许多,仍旧大不如前。
至于凉州,更不用说了,那里汉胡杂居,地广人稀,汉人数量本就极少,一直都属于边缘地区。
相比起诸葛亮给蜀汉划分的地盘,青、徐、兖、豫可都是富庶之地,不仅人口众多,而且人才辈出。
若双方果真按照约定各自攻占划分好的地盘,东吴绝对是占了大便宜。
念及于此,孙权猛地一拍案几,站起身来,大声道:“好,蒯君一语点醒梦中人。某今日便与蜀汉重结盟约,共伐曹魏。他日若曹魏覆灭,某再与蜀汉一决高下,看看谁能君临天下!”
说罢,他走到蒯焕面前,双手握住蒯焕的手,沉声道:“孤今日虽不能得君相投,却得君为汉吴两国牵线搭桥,此乃天大之幸。”
“孤这就命人准备盟约,明日便与君正式签订,再遣使者前往江陵,拜见诸葛军师,共商北伐大计!”
“待盟约签订以后,孤就让出夏口以及江夏东部,引兵退回东吴。”
蒯焕见孙权答应结盟,心中大喜,忙躬身道:“吴侯英明!若汉吴两国同心协力,曹魏必亡,天下必归正统矣!”
当日,孙权命人设宴款待蒯焕,满殿文武作陪,席间觥筹交错,往日仇怨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及至夜幕降临,已经略微有些醉意的孙权硬要拉着蒯焕抵足而眠。
蒯焕虽然感觉有些膈应,可是想到孙权此举也是这个时代非常流行之事,再加上蒯焕的确有些话想要与孙权私下讲,因此也同意与之睡在一张床上。
二人就着火光抵足而眠,寒暄了半柱香时间以后,孙权忽然问道:“蒯君对于东吴此番夺取庐江与九江全境,可有什么见解?”
蒯焕闻言,沉吟半晌而后脸色郑重地看向孙权,问道:“敢问吴侯之志?”
孙权犹豫许久,终究还是说道:“孤想要保住父兄基业,解民倒悬,报效朝廷。”
蒯焕脸色微沉,拱手拜道:“我以诚信待吴侯,吴侯何故诓骗于我?既如此,焕告退便是!”
话毕,蒯焕当即起身,就准备穿上鞋子离开。
孙权大急,连忙起身拉住蒯焕,满脸愧疚地说道:“是孤失言了,还请蒯君勿怪?”
眼看孙权神色恳切,蒯焕这才重新坐定,而后再问:“敢问吴侯之志?”
这一次,孙权不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沉声道:“今汉室倾颓,战乱四起,孤虽不才,却也继承父兄基业,虎踞江东。若有可能,孤愿率江东之兵扫平九州,重开太平盛世,以成大业!”
孙权这番话,几乎相当于直白地说自己想要统一天下,称帝开创盛世了。
蒯焕对于孙权的表现却并不感到奇怪。
虽说后人都觉得孙权乃是江东鼠辈,为守城之人,没有什么开拓之心。
不过孙权作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不可能没有野心,之所以最终活成了被人唾弃的样子,也实属无奈罢了。
对手太强,东吴一辈子打不下合肥,此其一也。
江东士族守城有余,进取不足,没有跟随孙权开创帝业的雄心,此其二也。
孙权本就深受江东士族掣肘,没了这些人的鼎力支持,想要北伐成功太过困难。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4/4844326/4384182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