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徐妙云给朱高爔做的龙袍
\"永乐朝,坤宁宫偏殿。
暮春午后的阳光,褪去了清晨的凉意,变得温暖而和煦。
金色的光线透过繁复的雕花窗棂,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几点尘埃在光柱中悠然起舞,四周静谧得只闻针线穿过锦缎的微声。
皇后徐妙云端坐于榻上,手中捧着一件尚未完工的明黄龙袍。
她微微垂着头,素雅的凤钗在发髻间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指尖捻着一根银线。
正一丝不苟地为龙袍下摆绣上最后一组寓意“五谷丰登”的纹样。
那针脚细密得如同锦鲤的鳞片,针起针落间,饱满的谷穗便仿佛有了生命,在江南新贡的云锦上舒展开来。
因长久持针,她那保养得宜的指腹已泛起淡淡的红色,却浑然不觉。
朱高爔就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他今日未穿那身象征着无上权柄的“元武”朝服,仅着一袭玄色常服,却更衬得身形挺拔如松,渊渟岳峙。
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母亲手中那件华美无双的龙袍上,而是落在了母亲鬓边。
不知何时,那如乌云般的发丝间,竟悄然添了几缕银霜。
那几缕白色在午后的阳光下格外刺眼,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扎进了朱高爔的心里。
他那双看透了数百年时光、面对太祖太宗亦能谈笑自若的深邃眼眸中,此刻却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
他可以逆转崇祯朝的危局,可以点化嘉靖帝的顽愚,甚至能凭借国运加持,窥得长生久视的一线天机。
可目前他却无法阻止岁月在自己至亲至爱之人身上,刻下无情的痕迹。
念及此,朱高爔垂在身侧的手,指尖不自觉地微微收紧。
“好了。”
徐妙云长舒一口气,放下银针,将手中的龙袍轻轻展开。
刹那间,锦缎上的九条团龙仿佛活了过来,在流转的光华下栩栩如生,威严之中又透着一丝内敛的华贵。
“此袍用的是江南今年新贡的云锦,里子特意让宫人缝了上好的暖绒。”
徐妙云的目光温柔如水,她细细抚平袍角的褶皱,轻声道:“你总要奔波于各朝时空,常常议事至深夜,切莫受了风寒。”
朱高爔伸出手,指尖抚过那冰凉丝滑的袍角,触感细腻,一如母亲的关怀。
他心中一暖,脑海中却忽然忆起了另一番景象。
那是他尚且年幼之时,还在东宫读书。
母亲亲自教他读《资治通鉴》,那时的他远没有如今的沉稳,最是厌烦那些讲述“仁政爱民”的枯燥篇章。
一次,他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将那几页书折了个角,以为能瞒天过海。
母亲发现后,却并未如他想象中那般严厉斥责。
她只是伸出温润的手,指着史书中“玄武门之变”那一行冰冷的字句,用一种极为认真的语气告诉他:
“帝王者,看重权柄,更要看重情感。高爔,你要记住,一旦失了本心,那至高无上的权位,便是烹油的烈火,终有一日会反噬自身。”
这番教诲,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心底。此刻,这尘封的记忆与眼前母亲关切的眼神重合,让他眼底不由自主地泛起阵阵暖意。
这也暗合了他如今行事的准则——无论手段如何,皆以守护亲情为根基,以厌恶虚伪为标尺。
这便是他为何如此严厉惩戒朱厚熜的原因
——那个后辈,不仅懒政怠政,更是为了私欲,将亲情与祖制肆意践踏,连自己的嫡亲大爷仁宗皇帝都能移出太庙,已是彻底失了本心。
想到这里,朱高爔上前一步,从母亲手中接过龙袍,郑重地道:“母亲放心,孩儿省得。”
时间一晃,已是半年之后。
嘉靖朝,紫宸殿。
清晨的朝会之上,气氛却与往日截然不同。
往日里死气沉沉、官员们只知敷衍了事的朝堂,此刻却凝重得仿佛连空气都已冻结。
御座之上,那个曾经痴迷修道,连朝会都懒得参加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今日竟一反常态,身着一袭素色朝服,神情肃穆。
他面容清瘦,但那双曾经总是半眯着、显得高深莫测的眼眸,此刻却锐利如鹰!
“啪!”
一本厚厚的奏折被他狠狠掷在御案之上,发出一声巨响,惊得满朝文武心头一颤。
“严嵩弄权,严世蕃贪墨无度!”
朱厚熜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冷得如同数九寒冬的冰凌,
“勾结倭寇,倒卖军械,致使东南沿海军饷缺额达三百万两!纵容倭寇沿海劫掠,荼毒百姓!如此国贼,当诛!”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所有人都惊骇地望着御座上的帝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严嵩父子专权二十余载,党羽遍布朝野,权势滔天。陛下怎会……怎会突然发难?!
而且还是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
不等严嵩的党羽出列辩解,朱厚熜已然再度开口,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传朕旨意!锦衣卫即刻查抄严嵩府邸,但凡涉案者,一律拿下,三司会审!朕,要亲自盯着!”
三日后,京城菜市口,人头攒动。
以严世蕃为首,严嵩党羽二十三人被押赴刑场,验明正身,明正典刑。沿街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皇宫内,朱厚熜儿子不解地拉着他的衣袖,好奇地问道:“父皇,您为何突然……”
朱厚熜蹲下身,轻轻摩挲着袖中一枚温热的铜钱,那铜钱上,清晰地刻着两个古朴的篆字——“元武”。
他眼中闪过一丝后怕与庆幸,低声对儿子道:“因为……朕有幸得遇真仙点醒,方知昔日之荒唐,险些成了亡国之君啊。”
东南沿海,战船如林,旌旗蔽日。
朱厚熜并未止步于京城的朝堂整肃。他御驾亲征,亲自登上了抗倭的旗舰。
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迎面扑来,卷起他明黄的龙袍,猎猎作响。
他接过侍卫递来的狼毫,却未要墨盘。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伸出左手食指,用笔尖在指腹上轻轻一划,殷红的血珠瞬间渗出。
朱厚熜以指为砚,蘸着自己的鲜血,在那面迎风招展的帅旗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个大字:
“犯我大明者,诛九族!”
字迹淋漓,杀气冲天!
当这面血书帅旗被高高挂在船桅之上时,全军将士沸腾了!、
天子亲征,沥血为誓!这比任何赏赐和动员都更能激发他们心中的血性与荣耀!
一时间,明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三日之内,便一举剿灭了盘踞台州多年的倭寇主力,斩首三千余级!
捷报通过“大明帝王聊天群”,第一时间传回了永乐朝。
乾清宫内,朱棣看着光幕上滚动的战报,忍不住挑了挑眉,脸上满是惊奇与赞赏。
“嘿!这朱厚熜,挨了一顿打之后,倒真像是换了个人!”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朱高爔,哈哈大笑道,
“以前那个只知道炼丹修道的昏聩小子,现在居然也知道御驾亲征了!说到底,还是咱家老四厉害啊!”
朱棣的感叹发自肺腑。
他靠在龙椅上,心中感慨万千。
自己这个神秘莫测的第四子,他的存在,当真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
不仅拨正了永乐朝的储君之争,让高煦、高燧那两个混小子都对太子死心塌地。
更是跨越了时空,将那几乎要烂到根子里的嘉靖、崇祯二朝,都给硬生生拉了回来。
这等神鬼莫测的通天手段,当真是闻所未闻!
此时的元武朝,朱高爔正端着一杯清茶,看着聊天群光幕上朱棣的赞叹,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轻笑,却并未回应。
他知道,无论是朱厚熜的幡然醒悟,还是崇祯朝的绝地求生,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想要让大明国运真正达到万世不朽的境地,要走的路,还很长。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4/4844504/1111103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