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边关月与宅中谋:将军夫人她不好惹 > 第82章 泥未干,印已传

第82章 泥未干,印已传


崔明远绝食第七日,天还未亮。

狱中烛火摇曳,映着斑驳血字爬满四壁。

那是一部残缺的《春秋》,断章取义,字字如刀刻进砖缝,是用指甲一寸寸剜出来的。

指尖早已溃烂,血水混着脓浆,在墙头蜿蜒成河。

最后几行,是他咬破手指写下的——“忠臣蒙冤,天理何存”。

次日清晨,老仆悄然出狱,袖中藏着一方染血的粗布。

消息像风里的灰烬,无声飘散。

三日后,大理寺评事陆怀安在私塾讲学时引用此语,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崔公临难不屈,岂非大义?纵有火油焚宅,亦或栽赃嫁祸;纵有识心灰为证,未必亲至现场。”

士林微动。

有人开始低声议论:那夜御园大火,当真只有崔明远一人主谋?

谢梦菜步步紧逼,是否借题杀人?

一时间,“火可毁物,不可灭理”之说悄然流传,质疑之声如春草破土,隐有燎原之势。

李长风将密报呈至昭宁长公主案前时,窗外正落着细雪。

谢梦菜端坐紫檀书案后,指尖轻抚一份尚未批红的奏折,神色平静得仿佛听闻的是某位老学究又在茶馆发牢骚。

她翻过一页,才淡淡道:“把墙上那些字,抄下来。”

李长风一怔:“抄?”

“三份。”她抬眸,目光清冷如月下寒泉,“一份送国子监讲堂,挂于正厅;一份张贴京畿十三县衙门口;第三份……附上我的批语,发往各地州学——凡能解此章义、论其得失者,可入秋闱特科。”

空气骤然凝滞。

这是前所未有之举。

以逆臣血书为题开科取士?

等同于将一场政争,化作天下思辨的考场。

“殿下,”李长风迟疑,“此举恐激怒旧党,更会助长其声势。”

谢梦菜轻轻笑了下,指尖点了点那份血书副本:“他们以为,放出血书就能点燃人心。可若我把这火……引去炼金呢?”

她站起身,走向窗边。雪光映照她的侧脸,轮廓锋利而沉静。

“让天下读书人自己去看,去想,去辩。谁说的是‘春秋’,谁写的才是‘曲笔’。真理从不在密室里,而在万人争鸣之中。”

三日后,国子监讲堂外人头攒动。

崔明远的墙刻全文高悬梁下,墨迹森然。

起初尚有老儒摇头叹息,称其“气节可嘉”;可不过两日,年轻学子已围绕每一句展开激烈辩论。

“‘君使臣以礼’,可曾见他崔氏对新政有一分容让?”

“他口口声声忠君,为何边患未平却屡阻军饷拨付?”

“若真忠,何不直言谏诤,而非暗结死士、纵火毁证?”

争论愈演愈烈,竟有学生撰文《伪忠辨》,直指崔氏所执乃“僵礼害政”,被争相传抄。

原本酝酿中的同情浪潮,反被掀成了批判旧纲常的洪流。

与此同时,南城疫后重建工地上,第一批带字陶砖正式铺路。

韩九娘亲自督工,窑火昼夜不熄。

新砖出炉,色泽青褐,纹路清晰,“治国如疏渠”五字阳文凸起,踩踏不损。

老匠人蹲下身细细摩挲,惊叹:“这比青石还耐踩!雨水冲三年都不会塌。”

孩童们在新铺的巷道上追逐嬉戏,脚底踏过一句句箴言。

有个穿红袄的小女孩跳着格子念:“导——不——如——疏——”,奶声奶气,却一字不差。

没过多久,城郊村落竟自发仿制起来。

百姓拿灶灰调泥,用木模压出九字箴言,嵌进院墙地基,甚至砌进猪圈外墙。

“听说踩多了,娃儿读书也聪明!”一位农妇笑着对邻人说。

思想的种子,终究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扎了根。

宫中,谢梦菜听着韩九娘的回报,只微微颔首,未多言语。

程临序立于殿外廊下,披甲未卸,眉间风霜未消。

他望着远处工地上腾起的窑烟,忽而低声道:“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李长风苦笑:“可总有人不信,非要拿命去撞南墙。”

程临序眸光微冷:“那就让他们看看——南墙之后,是什么。”

夜深,月照千家。

那些未干的泥砖静静躺在工坊檐下,字迹清晰,宛如碑铭。

风掠过,带着烟火与泥土的气息,仿佛整座京城都在悄然改写。

而在某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一封密信正悄然送往城东一处僻静小院。

收信人,是近日闭门不出的国子监助教——沈知白。

沈知白是在一个雾未散的清晨抵达南城工坊的。

他穿一袭旧青衫,袖口磨得发白,肩头还沾着昨夜雨水留下的灰渍。

自崔明远血书传出后,他已三日未去国子监授课。

朝野喧沸,清议社内争论不休,有人怒斥谢梦菜“以逆书试士,乱纲常之序”,也有人悄然写下《民本新解》,言辞锋利如刀。

而他只是闭门读书,笔耕不辍,直到今日,忽然起身,径直往城南而来。

工坊外,窑火正旺。

十余座土窑并列排开,烈焰从窑口喷涌而出,映红半边天际。

女工们赤着臂膀,在热浪中穿梭,将泥坯送入窑膛,又抬出烧得通体黝黑的陶砖。

汗珠顺着她们晒成古铜色的脸颊滚落,砸进泥土里,瞬间蒸腾不见。

空气里弥漫着湿泥、柴烟与金属烧灼的气味,仿佛大地本身正在吐纳呼吸。

韩九娘站在窑前指挥,发髻用一根铁条绾住,脸上覆着薄灰,眼神却锐利如鹰。

“沈先生?”她看见来人,略一挑眉,“没想到你会亲自来。”

沈知白没答话,只缓缓走近一块刚出炉的陶砖。

他蹲下身,指尖轻抚那凸起的五个字——“治国如疏渠”。

字迹清晰,棱角分明,像是刻进了时间本身。

良久,他低声问:“若将来有人下令毁碑呢?”

风掠过窑顶,吹动他额前几缕乱发。这句话问得极轻,却重如千钧。

韩九娘冷笑一声,抄起铁铲狠狠拍进泥堆:“那就再烧一万块。”

她抬头看他,目光如炬:“我们不写字,只把道理夯进地里。你挖得完吗?一寸土,一寸理,踩烂了还能长出来。”

沈知白怔住。

他出身寒门,十年苦读,靠一篇策论惊动主考官才入国子监。

他曾以为,真理藏于典籍,答案在经义之中。

可此刻站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看着这些连字都不识全的女人用汗水烧制出一句句箴言,听着巷子里孩童踩着砖石背诵“导不如疏”,他忽然觉得,自己过去所执的“道”,竟如此脆弱而遥远。

当晚,他在《疫中录》手稿末页添了一行墨字:

政之根,不在庙堂宣诏,而在足下所踏。

笔落时,窗外雷声隐隐,春雨初降。

与此同时,程临序策马穿行于京畿西街。

他刚从城防巡检归来,铁甲未卸,披风染尘。

一路走过新铺的陶道,原本平整的路面却接连出现断裂——砖被撬起,碎块抛掷街角,有些甚至被人泼上黑漆,字迹尽数涂抹。

更诡异的是,每处损毁都恰好位于人流稀少的暗巷,像是有意避开耳目,却又足够引起传言。

“将军。”亲兵捧来拼合好的残砖,“所有断口都被涂过漆,手法一致,应是同一人所为。”

程临序俯身细看,指腹摩挲裂缝边缘。

黑漆粗糙,掩盖不了“疏”“渠”等字残留的轮廓。

他眸光骤冷,忽而抬头:“查脚印。”

半个时辰后,追踪队伍在城西一处废弃义学发现新鲜泥痕。

破门而入时,两名儒服男子正焚烧纸屑,火盆里尚有半张拓文残片,隐约可见“民心厌弃,新政难继”八字。

审讯不过半炷香,二人便供出幕后之人——陆怀安门客,奉命制造“百姓反感陶碑”的假象,意图动摇新政根基。

程临序沉默听完,只道:“押入天牢,待长公主发落。”

那一夜,谢梦菜立于御园观星台。

夜雨初歇,檐角滴水如钟。

她手中捧着一块完整的陶砖,是韩九娘派人连夜送来的首批成品。

月光洒在砖面,“导”字凹陷处蓄着一点雨水,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星。

她指尖轻轻抚过那道刻痕,忽然听见风中传来稚嫩的诵读声。

由远及近,脚步杂沓。

推窗望去,只见巷口一群小儿举着炭笔拓片奔跑嬉闹,笑声清脆:“公主的字!下雨也不怕!”

“我娘说,踩多了聪明!”

“那你天天睡砖上呗!”

孩子们跑过湿润的街道,身后留下一串泥脚印,正巧踏在尚未清理的碎砖之上。

那些被毁的箴言碎片,在雨水浸润下反而愈发清晰,仿佛从废墟里重新站起来的文字。

谢梦菜望着这一幕,闭眼轻叹。

声音极轻,却似穿透重重宫墙:

“他们想抹去痕迹……却不知——人心才是最硬的窑。”

风起,卷走余音。

而在翰林院东阁深处,一盏孤灯彻夜未熄。

某位身着蓝袍的年轻待诏伏案疾书,笔尖沙沙作响,似春蚕食叶。

案前摊开的素纸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

《靖禾礼典·修订草案》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08/111110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