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一百零四章 废铁堆里的新章程

第一百零四章 废铁堆里的新章程


但这个舞台,终究还是来了。

一周后,厂工会门口那块掉漆的宣传栏上,贴出了一张刺眼的红纸启事:为响应上级号召,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热情,厂里拟成立一个“生产革新群众工作组”,现面向全厂征集成员。

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池塘,瞬间激起千层浪。

各车间里,午休的、抽烟的、打饭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声嗡嗡作响。

有人摩拳擦掌,觉得这是个露脸的好机会;但更多的是怀疑和冷嘲。

一车间的老钳工啐了口唾沫,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一圈人听见:“又是喊口号,雷声大雨点小。折腾半天,最后还不是那几个干部说了算?咱们工人,就是陪太子读书的命。”

这话像根针,扎在我心上。

我盯着那张红纸,上面的油印字迹在阳光下有些晃眼。

机会,这就是我一直在等的机会。

但老钳工的话也点明了最大的风险——如果这个“工作组”最终还是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沦为某些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那我所有的准备和期待,都将是前功尽弃,甚至会成为一个笑话。

不行,绝不能这样。

当晚,我借口检修设备,把赵卫东和苏晚晴叫到了锻压车间后面那个废弃的工具房。

昏暗的灯泡下,我把自己的担忧和盘托出,赵卫东一拍大腿:“没错!要是让办公室那帮秀才来定规矩,最后肯定又是写不完的报告、开不完的会,屁用没有!”

我看着他俩,压低声音,一字一句地说:“所以,我们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在他们给这个工作组定调子之前,先把‘玩法’定下来。”

第二天一早,一份《关于设立基层技术改进小组的建议书》就出现在了技术科科长的办公桌上。

我没有通过工会或者办公室,而是耍了个小聪明。

我把这份建议书夹在了苏晚晴替我誊抄的最新设备台账里,让她去交给主管技术的科长签字。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人言可畏,说我一个普通工人野心太大,又能确保这份东西,第一时间落到真正懂行、关心生产的人手里。

建议书里,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条核心原则:一、小组必须由一线工人为主体,技术人员只作为技术顾问和辅导,绝不能喧宾夺主。

二、每月由全厂工人匿名投票,选出当前生产线上最急需解决的三个“痛点”,作为小组的攻关任务,形成“痛点榜单”。

三、所有改进成果必须公开评议,奖励发放要打破常规,向提出想法和动手实施的实际操作者大幅度倾斜。

这三条,条条都像是在挖旧体制的墙角。

交上去之后,是漫长的三天沉寂。

厂里风平浪静,那份建议书仿佛石沉大海,没有激起半点涟漪。

赵卫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好几次想冲去技术科问个究竟,都被我死死按住。

我心里也打鼓,但只能强作镇定

直到第三天下午,负责厂区治安巡逻的李卫东,借着送文件的机会,悄悄溜到我身边,神色紧张地告诉我一个消息:就在上午的干部例会上,保卫科的张干事突然发难,提议说,“此类涉及生产革新的群众组织,政治属性很重要,必须由政治面貌过硬、思想觉悟高的政审合格者来牵头,且所有活动必须全程置于组织监督之下,防止出现思想跑偏的苗头。”

危机,真正的危机浮现了。

张干事这番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一记毒招。

一旦给这个平台戴上沉重的政治枷锁,所谓的“革新”立刻就会沦为装点门面的摆设,任何一点大胆的想法都可能被扣上“思想跑偏”的帽子。

这个还没出世的小组,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赵卫东听完,气得脸都涨红了,攥紧的拳头骨节发白,怒不可遏地就要往外冲:“他妈的,这张干事就是个搅屎棍!老子现在就去找他理论理论,生产上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他一个看大门的指手画脚了!”

“站住!”我一把将他拽了回来,厉声喝道,“你现在去,是想让所有人都看我们的笑话吗?硬顶是下下策,只会把事情彻底搞砸!”

我把他按在一条长凳上,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张干事这么说,迎合了某些领导求稳怕乱的心态。我们直接反对,就是跟这种心态作对。我们得换个法子,得让他们觉得这事‘可控’,但同时又觉得这事‘离不开我们’。”

那一晚,我通宵未眠,就着刺鼻的机油味,起草了一份全新的、妥协版的方案。

我保留了“工人参与、解决痛点、按劳分配”这三个核心机制,但在形式上做了巨大的让步。

名义上,这个小组不再是独立的群众组织,而是挂靠在技术科名下进行管理。

最关键的一步,组长的人选,我推荐了苏晚晴。

她的档案“根正苗红”,是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技术过硬,为人谦和,无论是从政治背景还是业务能力上,都让那些想挑刺的人无话可说。

我把原版方案里那些尖锐的理念,全都巧妙地藏进了具体的实施细则里。

比如,原本的“全厂投票选题”改成了更温和的“民主推荐上报”;“工人主导”换成了听上去更和谐的“工技协同攻关”。

苏晚晴看着这份新方案,许久没有说话,最后苦笑着摇了摇头:“你这哪里是方案,分明是给一剂猛药,包上了一层厚厚的糖衣。”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她:“只要药效还在,外表甜一点,没关系。”

她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其中的利弊与风险。

最终,她拿起笔,在方案末尾的签名处,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完后,她笔锋一转,又在旁边加了一句批注:“为稳妥起见,建议初期优先在锻压、供电、焊工三个班组进行试点。”

我心中一震,看向她,她也正看着我,眼神里是无需言说的默契。

锻压、供电、焊工,那正是我们三个人所在的班组,是我们最坚实的根据地。

这份包裹着糖衣的方案,出人意料地顺利获批了。

获批当日,我没有声张,一个人去了厂里的废料站。

我在一堆锈迹斑斑的铁皮里,翻找出一块还算平整的旧设备铭牌。

回到车间,我打开砂轮机,刺耳的摩擦声中,火星四溅,旧的字迹被一点点磨去,露出金属原本的底色。

然后,我用钢印凿子,一锤一锤,无比郑重地敲下了六个字——“技术改进一组”。

傍晚时分,我把这块亲手制作的牌子,用两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了锻压车间后墙那间木板房的门楣上。

这里,就是我们的起点。

夜幕降临,第一批成员们揣着好奇、疑惑和一丝期待,陆续前来报到。

有头发花白的供电班老电工,有刚刚在技术比武中拿了名次的青年车工,甚至连锅炉房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王头也来了。

赵卫东搬了张桌子,像个门神一样站在门口,给每个来的人登记姓名,然后发一张我提前印好的、格式简单的“问题反馈单”。

我没有进去,只是站在门外不远处的人群阴影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忽然,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杯冒着热气的水递到了我面前。

是苏晚晴。

她看着那扇简陋的木门里透出的灯光和攒动的人影,轻声问我:“你说,他们会提些什么问题?”

我握着那杯热水,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目光穿过人群,望向那扇钉着新铭牌的门。

屋内的煤炉烧得正旺,不时发出一两声“噼啪”的轻响,仿佛在回应着某种正在黑暗中悄然苏醒的秩序。

我转过头,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地对她说:“重要的不是他们会提什么,而是从今天起,再也没有人能替他们决定——什么,是‘不该想的问题’。”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23/1111106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