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五十一章 档案袋里的火药味

第五十一章 档案袋里的火药味


周五傍晚的风,卷着沙尘从礼堂广场刮过,像刀子一样抽在脸上。

我刚把那本烫金的《协同设计手册》塞进工具柜,小刘就冲到了门口,脸色发白,手扶着门框喘得厉害。

“林工……出事了。”

他递来一张纸条,指尖微抖。

我接过一看,心猛地一沉——组织科调档通知,周志远亲笔签的字,“重点复核历史背景”,明早九点党委办公室谈话。

我盯着那行钢笔字良久,指腹摩挲着搪瓷杯沿,杯里的茶早就凉透了。

胜利的掌声还在耳边回荡,八十七条建议六成被采纳,马文彬交出了黄铜钥匙,苏晚晴把手册交到我手上……我以为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

可有些人,从来不怕你干活,怕的是你说话算数。

他们容不得一个“黑五类子弟”站上技术决策的位置。

这一枪,终于还是打来了。

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父亲的问题,是我这辈子甩不掉的影子。

可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新规刚落地,改革刚起步,他们选在这个节骨眼动手,不是逼人撕破脸吗?

窗外灯光一盏盏熄灭,厂部大楼陷入昏暗。

而我知道,另一场战斗,已经点燃了引信。

周六清晨,我没去车间报到。

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去了厂部资料室。

门卫老张见是我,叹了口气,没拦。

他知道我最近风头正劲,也明白风越大,背后越冷。

我调出了父亲档案的复印件,铺在桌上。

纸张洁白挺括,墨迹清晰得反常。

我一眼就觉出不对——1948年的任职记录,怎么会用1954年才投产的“东北造纸三厂”特供纸?

那种纸纤维细腻、韧性极强,当时只有省级机关才会配给。

我从工具包里取出随身带的游标卡尺,这是我在废品站捡回来自己修好的老物件,精度还能用。

我量了公章直径:2.8厘米。

标准县局级公章是3.1厘米。

差了0.3毫米,看似微小,却是致命破绽。

更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印章边缘有细微锯齿状毛刺,像是钢印机老化磨损后留下的痕迹——这种机器,我们厂去年报废了一台,正是用来翻印内部文件的。

这不是原件影印,而是有人拿旧档案做模板,伪造了一份新文件,再扫描打印出来的!

我坐在昏黄的灯下,手指慢慢攥紧。

有人想用一张纸,把我钉死在“成分不好”的十字架上。

他们以为工人只会抡锤子、拧螺丝,看不懂纸张、量不了尺寸?

呵,忘了我是干啥的了。

我不是什么高材生,也不是根正苗红的干部子弟。

我是从废料堆里爬出来的技术员,靠一把扳手、一双手、一点碎得拼不全的记忆活下来的。

我能用废铁造出千分表,能拿焊枪校准机床导轨,难道还查不出一张假纸?

我默默收起复印件,正要离开,却看见苏晚晴站在门口。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外套,怀里抱着一叠泛黄的老照片,封面写着《东北铁路抢修队纪实(初稿)》。

“我查了你爸的名字。”她声音很轻,却像钉子一样扎进我心里,“在省工运史编委会的初稿里,提了一句——‘铁路抢修队林世昌,雪夜架线保军列’。”

我怔住。

林世昌,是我父亲的名字。

她走进来,把照片放在我面前:“这书还没出版,资料室不对外借阅。但我认识编委会的人。”

我翻开那页,手指微微发颤。

一张黑白照片上,几个穿棉袄戴狗皮帽的男人正在暴风雪中架设电线杆,其中一人背影熟悉得让我喉咙发紧。

“你父亲……是立过功的。”她说。

我抬头看她,她没笑,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亮。

周日一早,我骑车出发,奔向百里外的桦林屯火车站。

那是父亲当年服役的线路段,十年前就废弃了。

一路上大雨将至,乌云压顶,我却越骑越快。

破屋角落,老栓头——父亲当年的战友——生前藏东西的地方,果然有个木匣埋在土里。

我刨出来时,木头已经朽了大半。

打开那一刻,我的心跳几乎停住。

一枚锈迹斑斑的工牌,刻着“林世昌”,编号0735。

还有一张残页,红章虽褪色,字迹仍可辨:

“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授:林世昌同志于三十七年腊月风雪中连续抢通电报线路七次,记大功一次。”

我捏着那张纸,坐在废屋中央,耳边仿佛响起火车汽笛,穿透七十年代的风雨,撞进我的骨头里。

他们篡改档案,抹去功绩,把我打成“黑五类”,好让我一辈子低头做人。

可历史不是任人涂改的黑板。

它是铁轨,是工牌,是冻在雪地里的电线杆,是老兵临终前藏在墙缝里的纸片。

它不会说话,但它记得。

返程途中暴雨倾盆,我脱下外套裹住文件,贴在胸口,任雨水砸在脸上,浑身湿透,却笑了。

这一趟,我不只是为了活命。

我是要把被踩进泥里的名字,亲手捞出来。

周一上午八点,党委办公室外已聚集数名围观职工。

窗玻璃映出他们沉默的身影。

周志远端坐桌后,面前摆着那份伪造档案,十指交叉,嘴角挂着一丝冷意。

他抬头看向走廊尽头,声音森然:

“林钧同志,到你了。”周一上午八点,党委办公室外已聚集数名围观职工。

窗玻璃映出他们沉默的身影,像一道道压在心头的影子。

周志远端坐桌后,面前摆着那份伪造档案,十指交叉,嘴角挂着一丝冷意。

他抬头看向走廊尽头,声音森然:“林钧同志,到你了。”

我走进去,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实。

屋里的空气像是凝固的水泥,闷得人喘不过气。

梁副厂长坐在侧位,目光沉稳地落在我身上。

苏晚晴没进来,可我知道她就在门外,替我盯着这场风暴的每一个缺口。

“林钧。”周志远翻开文件,字咬得极重,“据组织科复核,令尊林世昌,曾在伪满洲国南满铁路任职,属敌伪技术人员,政治背景复杂。此等出身,如何保证你在关键技术岗位上的政治纯洁性?”

话音落下,屋里一片死寂。

我站着没动,雨水浸透的衣角还在滴水,在地板上洇开一圈深色痕迹。

我从怀里掏出那个用油布裹了好几层的档案袋,轻轻放在桌上。

“周干事,”我开口,声音不高,却稳得像机床导轨,“您说我父亲是‘敌伪人员’,依据是这份档案?”

他扬了扬手里的纸:“白纸黑字,盖有公章,难道还能假?”

“那咱们就验一验——这字,是不是真的。”

我走到窗前,把那张所谓的“历史审查表”举到光下。

阳光斜切进来,照在纸面上。

我指着纤维纹理:“各位请看,这种纸张纤维细腻、结构均匀,表面有轻微涂层反光——这是六十年代后期省档案局特供的合成书写纸,1965年才试产,1967年才列配。而我父亲的事迹发生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这份档案……比我的年龄还小三岁。”

会议室嗡的一声炸了。

我没停,从工具包里取出放大镜和一张比对图:“再看公章。标准县级单位行政章直径3.1厘米,边缘光滑,字体规范。而这枚章,实测2.8厘米,边缘有锯齿状毛刺,是钢印机滚轮磨损导致的重复性瑕疵——我们厂去年报废的那台翻印机,正是这个毛病。”

我抬头看向周志远:“您说它是真的?那请问,是谁在1962年就用了五年后才配发的纸?又是谁,用一台还没报废的机器,提前盖了章?”

他脸色猛地一白,喉结动了动:“纸假……不代表事假!就算材料有误,也不能说明他父亲清白!”

我笑了,笑得有点冷。

“好,那我说件事——一个活生生的人,做过的事,流过的血,不是一张纸能抹掉的。”

我缓缓从内袋取出那张残破的立功证书,小心翼翼展开。

红章虽褪,可“大功一次”四个字,仍如烙铁般烫眼。

“这是我父亲,林世昌,在三十七年腊月,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七次抢通军列电报线,被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记下的功勋。”我声音低下去,却更沉,“他在暴风雪里架线,手指冻断了都不肯下火线,就为了让前线战士能听到命令。这样的人,您跟我说他是‘敌伪余孽’?”

阳光正巧落在“大功”二字上,那抹红色,像刚染上的血。

会议室陷入死寂。

梁副厂长缓缓起身,走到我面前,接过证书,一寸一寸地看,眼神越来越肃。

良久,他转向众人,声音如铁:

“这份材料,我会立即报送上级纪检组复核。但在结果出来前,请记住——我们红星厂的技术进步,是靠一个个工人流汗拼出来的,不是靠翻祖宗三代的账本定的。”

散会后,我走出办公楼,雨不知何时停了。

苏晚晴站在走廊尽头,递来一杯热茶,瓷杯温着掌心。

“你今天说的话,”她看着我疲惫却明亮的眼睛,“不只是为自己辩,是为所有低头干活的人发声。”

我没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远处锻锤敲击声依旧,叮当、叮当,像心跳,像脉搏,像某种不可阻挡的东西正在苏醒。

而当我回到办公室,摊开所有材料准备归档时,目光忽然停在伪造档案的骑缝章上——

那枚省档案局的认证章,位置偏移了1.5毫米。

不对劲。

这种级别的审查流程,盖章必须严丝合缝。

偏移?

要么是人为错位,要么……就是扫描拼接时,根本就没对齐原章。

我盯着那道细微的缝隙,指尖发凉。

问题来了——

这张假档案,是怎么通过省里认证环节,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组织科案头的?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5/4845923/1111111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