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鸿雁传书
信寄出去后,凌霜的心像是被悬在了半空,七上八下的。宿舍楼一天比一天空,喧嚣渐渐沉寂,只剩下她还没搬走。白天,她忙着办理毕业手续,整理四年积攒的书籍杂物,每一本旧书、每一页笔记,都牵扯出回忆,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阶段真的要结束了。晚上,躺在空荡荡的床板上,听着窗外城市的夜声,她就会忍不住想,那封信他收到了吗?他看到信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她太冲动?还是……会理解她?
这种焦灼的等待,比准备毕业论文答辩还要难熬。她甚至有点后悔,是不是在信里写得太直接了?毕竟,他只是她通过书信联系的朋友,她把自己的重大人生抉择这样摊开在他面前,会不会是一种负担?
就在她胡思乱想、几乎要把那封信的内容背下来的时候,回信到了。那天下午,她刚从系办盖章回来,汗津津的,门房大爷喊住她,递过来一个熟悉的、略微鼓囊的信封。看到那上面力透纸背的熟悉字迹,凌霜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抢过信,道谢的声音都带着颤音。
她小跑回宿舍,反手关上门,背靠着门板,迫不及待地撕开了封口。信纸有点厚,摸起来粗糙,带着一股淡淡的、阳光和干草混合的气息,像是刚从田间地头带回来的。
“凌霜同志:来信收悉。近日抢收夏粮,回信迟了,见谅。”
开篇依旧是平静的语调,仿佛只是间隔了寻常的几日。凌霜屏住呼吸,急切地往下看。
“毕业在即,面临抉择,心中彷徨,此乃常情,不必过于焦虑。”他看到她的迷茫了,而且理解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凌霜心里微微一松。
接着,他的笔调依旧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人生道路,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无论作何选择,但求无愧于心,脚踏实地,便好。” 他没有问她为什么,没有评判她的选择“对”或“错”,只是告诉她,遵循内心,踏实去做就好。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像一块沉稳的基石,瞬间安抚了她连日来的忐忑不安。
然后,信的内容转向了她提到的“返乡”想法。这一次,徐瀚飞的笔触明显变得具体和深入,不再是泛泛的安慰。
“你提及欲返乡,投身农技推广,此志可嘉。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面对乡亲与土地,虽繁琐艰辛,然意义深远。”他先肯定了这件事的价值。
接着,他仿佛早已思考过无数遍,开始条分缕析地写下他的构想,笔尖沙沙,仿佛带着泥土的质感:
“县农技站工作,若能沉下心,可做之事甚多。譬如,你前次寄来的pH试纸,虽简略,然启发颇大。本地土壤情况复杂,若能结合简易测定,大致摸清不同田块的酸碱性,进而引导农户对症施肥,或撒石灰改良酸土,或增有机肥调理碱地,虽是小步,积年累月,必见成效。此为一。”
“其二,粮种更新换代,乃增产关键。你带回的新玉米种,今秋可见分晓。然新品种推广,非一蹴而就。需先小面积示范,让农户亲眼所见,胜于空言。可与村中信誉好、善接纳新事物的农户合作,建立示范田,收获时组织观摩,以点带面,徐徐图之。”
“其三,病虫害防治,农民最为头疼。除农药外,可尝试推广些土洋结合的防治法子。如你前信提及的烟叶水、草木灰水,成本低,污染小,对部分害虫有效。可将此类土法收集整理,结合农时,简单易行地推广开去。”
“其四,农技推广,重在‘推’与‘广’。下乡不能光讲理论,需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现场解答。语言要通俗,方法要实在。若能编些顺口溜、画些简易图,效果更佳。”
他一口气写了好几页,思路清晰,考虑周全,仿佛他不是那个困守山村的“戴罪之身”,而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专家在倾囊相授。字里行间,没有好高骛远的空想,全是扎根本土、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凌霜读着读着,眼眶就湿了。他不仅没有觉得她的选择荒唐,反而如此认真、如此细致地帮她规划,把他的思考、他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她。这份沉甸甸的信赖和支持,比任何华丽的鼓励都更有力量。她仿佛看到,在遥远的小山村里,煤油灯下,他如何蹙眉沉思,如何将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凝练成这一行行切实的文字,只为给她这个即将踏上归途的同行者,一点微光的指引。
信的末尾,他笔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深沉:“我之处境,你亦知晓。前路晦暗,身不由己。然见你等有志青年,愿返乡耕耘,以学识报效桑梓,心中甚慰。此路艰难,望你既有满腔热忱,亦存坚韧耐心。但有所需,凡我所能,必不推辞。”
最后,他写道:“新玉米长势良好,静待秋收。村中一切如常,勿念。愿你前路从容,保重身体。”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简单的日期。
凌霜把信纸紧紧贴在胸口,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下来,但嘴角却高高扬起。那是一种被深刻理解、被坚定支持的巨大幸福感和力量感。他懂她,不仅懂她的迷茫,更懂她选择背后的意义,并且,他愿意用他全部的经验和思考,为她铺路。
她立刻铺开信纸,她要回信。这一次,她的心中没有了丝毫犹豫,充满了笃定和力量。
“瀚飞同志:手书奉悉,反复诵读,心中块垒,豁然开朗!感激之言,难以尽述!”
她首先表达了她最深的谢意:“得你如此详尽指点,如暗夜得灯,心中顿时亮堂了许多!你所言句句在理,皆是金玉良言,我必铭记于心,付诸实践。”
接着,她兴奋地回应他的具体构想:“土壤普查、示范田、土法防治、下乡方法……你所思所虑,竟与我近日所学所感不谋而合,且更为具体可行!真恨不得立刻就能回到县里,照着你的法子,一样样尝试起来!”
她也坦诚了可能的困难:“我知前路必定不易,人情世故,资源匮乏,皆需面对。但既有此志,又得你如此助力,我便有了底气。纵有千难万难,亦当一步步走下去。”
最后,她写道:“新玉米将熟,甚是挂念。秋收时节,若有机会,盼能知晓收成如何。你在村中,万望保重。待我安顿下来,再与你细说见闻。”
这封回信,带着她的决心、感激和崭新的斗志,飞向了姜家坳。这一次书信往来,不再仅仅是倾诉与安慰,而是一次精神的交汇和力量的传递。凌霜感到,她不再是孤独地走向那片熟悉的土地,她的身后,有一道沉默却无比坚实的光芒,照亮着她的归途。而徐瀚飞,也在这次通信中,仿佛透过凌霜的选择,看到了自己被困顿命运所阻隔的理想,有了一丝得以延续的微光。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7/4847589/5021652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