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打工仔的逆袭(下)
这段时间,李有才每天都憧憬着能和谭雯雯能进一步发展,但谭雯雯却一直把他当成兄弟。
李有才渐渐发现,谭雯雯对他的态度始终停留在朋友层面。
每次他想更进一步时,谭雯雯总会巧妙地转移话题。
直到有一天,李有才在谭雯雯的出租屋楼下,看见她和一个陌生男孩亲密地并肩而行,两人有说有笑,男孩的手自然地搭在她肩上。
那一刻,李有才感觉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他转身离开,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不知不觉走到了琳子工作的制衣厂门口。
厂里刚下晚班,工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来。
琳子一眼就看到了失魂落魄的李有才,小跑着过来:“有才哥,你怎么在这儿?”
看着琳子关切的眼神,李有才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他们找了家路边摊,李有才把心事一股脑倒了出来。
琳子安静地听完,轻声说:“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你喜欢雯雯姐。但感情这种事,勉强不来的……”
然而,李有才并未因此灰心丧气。
他骨子里透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即便只是每天能与谭雯雯共进午餐,也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这份看似无望的“单相思”,反而激发了李有才的斗志。
他在心底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有朝一日堂堂正正地赢得她的芳心。
那年腊月,二姐李芳回乡相亲。
春节过后,李芳不仅自己返回粤省,还把父亲李胜利也带了过来。
即将不惑之年的李胜利文化程度有限,在异乡谋生实属不易。
为了让父亲能在中三安定下来,李有才姐弟俩东拼西凑,特意花费4500元购置了一辆“燕山牌”电动三轮车,让父亲做起了水果生意。
说起这“燕山牌”电动车,可是业内翘楚。
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军品牌,它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更远销海外数十个国家。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每年为国家创造二十多亿美元的宝贵外汇收入。
李胜利起初对骑电动三轮车是一窍不通,但为了生存,他很快学会了每天推着三轮车四处摆摊。
李胜利卖菠萝生意还不错,但城管的严厉打击让他常常被罚。
李有才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帮父亲收摊,看着父亲在寒风中冻得通红的脸,他心中既心疼又愧疚。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水果批发生意,常常凌晨四点就骑着那辆“燕山牌”电动车去批发市场进货。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有才发现市场上进口水果的利润空间很大。
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二姐李芳借了些钱,开始尝试进口T国榴莲。
起初因为经验不足,第一批货就亏了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久后,李胜利、李有才父子俩终于摸清了门道,他的“胜利水果摊”因为货源新鲜、价格公道,渐渐在工厂区附近小有名气。
可惜好景不长,胜利水果摊附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卖水果的摊位,加上城管管理是越来越严格,李胜利的流动水果买卖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后来,父亲李胜利听老乡说宝县的建筑工地工资高,他索性不干水果买卖又跑去了工地打工,这才算有了稳定的营生。
在中三期间,李有才他们的工厂订单渐少,老板也开始拖欠工资。
李有才他们这些工友没了收入,便联合起来组织罢工,找一LD局施压。
工厂最后付清了欠薪,但也将李有才他们几个带头的人辞退了。
至此,李有才在南方的第一份工厂工作结束了,兜兜转转地,他又来到了宝县经济特区。
来到宝县,李有才和父亲李胜利在蛇口的工地上干活。
建筑工地生活枯燥乏味,但收入不低,都是出大力的钱。
白天干活,晚上李有才就跟着工友到附近的“南油工业区”玩。
这一带是宝县特区有名的“富人区”,不时能遇到一些穿着光鲜的女孩。
李有才几个年轻小伙子虽然心里想结识一两个姑娘,却总因自卑而不敢主动搭话。
就是在工地的这段日子让李有才意识到,打工不仅仅是为了维生,未来也该有更高的追求。
于是,李有才暗下决心,要找一份体面些的工作,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无奈,这个想法和实际情况仍有差距,一年下来,所存无几,最终,李有才再次回到中三,和他父亲李胜利一同在东升镇继续奋斗。
那一年二姐李芳婚事将近,李有才决定送她一份结婚礼物,于是拿着存款骑电动三轮车去电器城,买了台VCD和低音炮,算是送给她的新婚贺礼。
没想到,二姐李芳与父亲李胜利返乡途中在粤省火车站遭遇骗局。
骗子假装老乡,骗得父亲李胜利去退票改买汽车票,结果骗走了全部车票款。
得知被骗的事情后,家里人心急如焚,几乎以为李胜利和李芳遭遇不测。
李有才他母亲那段时间每日以泪洗面,甚至开始筹备后事。
幸好几天后,李芳和胜利终于平安回到遂县,跟他们讲起了被骗的详细经过,家人才总算放下心来。
但这次事件让李有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出门在外,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有了这次经历,李有才在外找工作的心情大受影响,一度失去了动力。
直到李胜利和李芳的消息传来,李有才才勉强打起精神,再次踏上找工的路。
可这次找工作不如上次顺利,许多工厂因订单不稳,不再急着招工。
好几天来李有才几乎跑遍了工业区,却屡屡碰壁。
后来,李有才不得已去镇上的职业介绍所花了五十元登记信息。
几天后,他们通知李有才去一处家庭式工厂上班,这才算再次上岗。
这次新工作的工厂是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规模很小,管理也比较随意。
李有才被分配到冲压车间,但出于安全考虑,厂里并未提供任何培训,连基础的安全知识都没教他。
不曾想到的是,没过半个月,李有才的手指就被冲压机压伤了。
那场事故来得突然,痛楚直接侵入骨髓。
养伤期间,李有才无奈地躺在租房里,心里第一次感到这南下的生活竟是如此艰难。
手指康复后,李有才决定暂时放下工作,回遂县参加二姐的婚礼。
彼时身上积蓄几乎耗尽,兜里空空,虽然带着失落,但还是踏上了归乡的路。
三年来第一次回到家,看到母亲苍老了不少,父亲李胜利也一脸疲惫,李有才心里五味杂陈。
待了几天,过完年,闲不住的李有才又向父亲借了五百块路费,再次南下粤省,回到了中三。
这一次,李胜利选择投奔谭雯雯的弟弟谭小东。
谭小东近年来混得不错,他在港口镇一家空调配件厂上班,碍于以前李有才对他的好,就帮李有才介绍进了同一家工厂。
租房方面,李有才和谭小东还有一个老乡合租,日子倒也简单踏实。
他们隔壁住了几个女孩,个个年轻漂亮,大多在酒店一KTV工作,白天见她们在房间里,晚上便都不见人影。
李有才跟她们打了几次照面,互相问好打个招呼,却并未深入了解。
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每到旺季,工资还能略有提升。
厂里有不少桂省人,李有才跟大家相处融洽。
九十年代末,手机开始流行,厂里有个粤省小伙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华威翻盖手机,这是全球首家采用翻盖的手机,颜值吊打四星、诺基亚、摩托来拉,惹得李有才等一群人围观,好奇得不行。
“华威”这些年来发展迅猛,98年年销售量就达到了7800台,全球排名前三,国内销售量排名第一。
李有才看着工友手中的华威手机,心中既羡慕又感慨。
这款国产手机不仅外形时尚,信号也出奇地好,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震撼。
下班后,李有才特意跑到镇上的手机店过过眼瘾,他站在柜台前久久不愿离去。
华威专卖店的店员热情地向他介绍着各种机型,但动辄两三千以上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
年轻人谁不喜欢这种时尚的电子产品,可惜一般打工仔买不起。
李有才虽然攒着点钱,但从没想过要买这么“奢侈”的东西。
空调是季节性产品,生产淡季和旺季分明。
等到六七月,工厂进入淡季,几乎没活可干。
李有才和几个朋友一合计,决定辞了工,去宝县特区碰碰运气。
这一次,李有才联系上了当年和他一同南下的本家哥哥李有利,他早在宝县特区立住了脚,便邀他一同前去。
“被刘家庄,南宝县。”这些年来都是打工人的向往之处。
宝县特区跟燕京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样,对打工人来说充满机会,但却并不好混。
刚到宝县特区的第一天,李有才亲身经历了一场“猫抓老鼠”的逃跑游戏。
刚到工业区,便听说要查暂住证。
这年头没证便是“黑户”,一旦被逮住就要罚款,还可能被遣返。
那天,李有才和几个兄弟躲到一棵大树上,硬是趴了好几个小时才敢下来。
宝县特区的打工生活果然不易!
后来,李有才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进了一家小型电子厂,工厂紧邻大型合资企业“恩斯迈”。
“恩斯迈”是一家大型的合资电子企业,大股东是燕京“刘氏金融投资集团”,第二大股东是T省微兴。
“恩斯迈”在宝县特区里有一万多名女工,是附近著名的“美人厂”。
下班后,李有才就几个工友常聚在一起,偶尔路过“恩斯迈”工厂,便戏称这是“选妃子的好地方”。
那时的李有才真是年少气盛,总以为只要在宝县混出点名堂,未来一定可以改变命运。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没多久电子厂倒闭了,李有才他们再次失业。
因为频繁换工作,李有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找工经验,也渐渐摸索出一些生存法则。
对比宝县特区和中三,虽说宝县特区工资高、机会多,但生活成本也不低。
李有才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中三。
这几年,李有才经历了多次失业,也时常陷入迷茫。
眼看着周围的工友因为多次倒闭跳槽,生活愈加不安稳。
李有才开始思考,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后来,他决定转行去做销售。
虽然这是一条未知的路,但李有才心里明白,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走出舒适区。
转做销售的第一个月,李有才跑了无数客户,业绩一片惨淡。
但李有才并未气馁,每天准时出门,抱着一份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
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和冷眼后,终于,李有才成功签下了人生第一笔订单。
那一刻,李有才站在客户公司门口,差点喜极而泣。
这笔订单不大,却给了李有才巨大的鼓励。仿佛看见了属于自己的路,心中更添坚定。
渐渐地,李有才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好,收入也慢慢稳定下来。
李有才学会了如何和客户建立关系,也逐渐在这个圈子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转眼间,我已经在中三扎根一年。
二姐李芳早已回到家乡成家,李有才和父亲李胜利也逐渐适应了粤省的生活。
这两年下来,随着经济积累和人脉拓展,李有才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眼瞅着工厂老板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有些曾经的工友也在积累了一些资本后,回乡开起了小厂。
千禧年,李有才也按捺不住,打算试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作坊。
回到遂县后,李有才和几个朋友合伙,租了一个小厂房,开始生产五金配件。
一开始他们的资金不多,只能省吃俭用,一点点摸索前进。
创业初期,工厂的订单并不多,甚至有时连续几天一单都没有。
李有才他们的资金链很快吃紧,面临倒闭边缘。
这段时间,为了工厂,李有才四处奔波,磨破了嘴皮子向老客户争取订单。
好在多年积累的人脉起了作用,逐渐有老客户愿意照顾他的生意,小工厂才算勉强撑了下来。
就在李有才咬牙坚持的时候,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有才接触到了“华威手机公司”的大单。
这笔订单几乎是李有才他们厂年营收的总和,拿下后足以让他们翻身。
但“华威”的条件苛刻,要求产品精度极高。
李有才心中一度犹豫,生怕接不下来。
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决定赌上一把。
李有才亲自带着工人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批订单。
那段时间,为了不出一点差错,李有才几乎天天泡在工厂,甚至打地铺睡在车间。
产品如期交付后,“华威”公司的采购部门十分满意,直接续了下一年订单。
这一次的成功,让李有才真正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看见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有了这笔订单的支撑,工厂逐渐扩大,李有才也逐渐组建了自己的管理团队。
年前回乡过年时,村里的长辈们都对李有才刮目相看,甚至开始请他给年轻人分享“成功经验”。
可李有才自己明白,这一路跌跌撞撞,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无数次失败后的侥幸和坚持。
在南下的这些年里,李有才见过太多离乡背井、在珠三角打拼的年轻人。
他们和李有才一样,曾怀着梦想南下,也曾因为打工生活中的失落与困顿而迷茫。
但有些人最终坚持了下来,有了自己的小家,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而有些人则在无数次挫折中选择了离开。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4/14311/111103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