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781章 打工仔的逆袭(中)

第781章 打工仔的逆袭(中)


第二天清晨,李光明比往常起得更早。

    他带着笔记本来到校园的梧桐树下,借着晨光认真研读。

    路过的张教授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回到宿舍,李光明迫不及待地翻看笔记。

    他发现王梅不仅整理了考试重点,还在每个章节后面附上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比如在逻辑推理部分,她用红笔标注:“这类题要先找关键词,排除干扰项。”而在申论范文旁,她细致地批注了得分点和写作技巧。

    绥宁县产业园,“遂州市华瑞五金厂”迎来了新一批华威公司的手机配件定单。

    华瑞五金厂的厂长李有才只是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的创业经历在当地颇为传奇。

    七年前,李有才高中肆业就背上行囊,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南下打工之旅。

    那时,李有才的二姐李芳已经在粤省中三的一家制衣厂干了几年,她听说年底工厂缺人,招工可能比平时容易些。

    于是,李有才瞒着家里人,决定赶在春节前出门。

    家人虽然不舍,但也理解李有才的选择。

    母亲和奶奶流着泪把李有才送上了车,她们的身影渐渐模糊,而他则怀揣着期待和忐忑,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就这样从来没有出过县城的李有才,先是乘坐汽车到遂州,再从遂州搭火车到粤省。

    旅途上的李有才是充满了陌生和新奇,心里不安又兴奋。

    到了粤省羊城火车站,李有才和一起出发的本家哥哥李有利各奔东西。

    李有利去东官市的桥头镇,而李有才的目的地则是中三东升镇。

    李有才站在羊城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望着陌生的城市景象,心跳加速。

    他的手里紧紧攥着写有二姐李芳工厂地址的纸条,生怕弄丢。

    走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是潮湿闷热的空气和此起彼伏的粤语吆喝声,让他一时不知所措。

    在好心路人的指引下,他坐上了开往中三的长途大巴。

    车窗外的景色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变成厂房密布的工业区,李有才的眼睛一刻不停地记录着这些新鲜画面。

    三个小时后,当大巴驶入东升镇汽车站时,他看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二姐。

    “怎么瘦了这么多?”李芳心疼地接过弟弟的行李。

    李有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一路上的泡面确实吃得他有些反胃。

    坐在二姐李芳的三轮电动车后座,穿行在狭窄的厂区巷道里,他闻到了机油和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

    “姐,这是你的电动车吗?”李有才感觉这电动车真是方便,比家里的三轮脚踏车可快多了。

    李芳拢了拢头发,回头笑着道:“我可舍不得买这玩意儿,这辆'燕山牌'电动车需要四千多块钱呢!

    不过,贵是贵了点儿,拉人拉货可真是方便。

    这是我们厂仓库的,我借来使使……”

    李芳所在的“金利来”制衣厂比想象中要简陋许多。

    厂里没有自己的工人宿舍,二姐李芳在厂外租了一间小房子,这让李有才初到中山就不至于四处流浪。

    李芳只是厂里的一名普通剪线员,手头没多少资源帮李有才找工作,不过她给李有才买了辆旧单车,帮他安顿下来。

    东升镇有不少遂州的老乡,李有才好几位初中同学也在附近工厂打工。

    于是每天,李有才就骑着单车在工业区穿梭,挨家挨户地问是否招工。

    那时虽然是年末,工厂工人流失多,但也并没有李有才想象的那么容易,年关将近,反而陆续有工厂开始放假。

    人生第一次在异乡过年,李有才心中不免寂寞,好在二姐李芳的工厂里有不少老乡。

    每到下班时间,这些老乡们便聚集在李芳的租房里闲聊。

    到了除夕,李芳还买了一个小煤油炉,几个人围在炉子边煮火锅,假装一派年味浓郁的模样。

    饭后,大家成群结队地去镇上转悠,游公园、溜冰,倒也打发了那个孤寂的春节。

    过完年,工厂终于开始招工,李有才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

    然而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好几次投了简历,操作面试时因紧张手忙脚乱。

    有次进了一家五金厂,厂长是皖省老乡,然而因操作不熟练,被面试官以“熟练度不足”为由婉拒。

    李有才一个人站在工厂门口,心里满是失落和惆怅,却又不甘心。

    最后死马当活马医,跑去求保安帮忙求情。

    那位湘省保安大哥不知是被李有才打动,还是心生同情,竟真的跑去和主管打了声招呼。

    于是,在保安大哥的帮助下,李有才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厂工作。

    五金厂的工作比想象中辛苦百倍。李有才被分配到冲压车间,每天要站在轰鸣的机器旁重复上千次相同的动作。

    不到一周,他的手掌就磨出了血泡,右耳因长期噪音出现了耳鸣症状。

    但每当想放弃时,他就会想起临行前母亲塞在行李袋里的那罐腌辣椒。

    三个月后,李有才因为头脑灵活,手下的活儿也不慢,操作速度已经超过许多老员工。

    这个五金厂不包食宿,李有才白天骑车上班,晚上回到租房。

    二姐李芳就在出租屋里等他回来吃饭,虽然伙食简单,却有一种家乡的温暖。

    厂里因为订单多,忙的时候两班倒,李有才也从杂工慢慢转为冲压工,甚至还得到了一个“优秀员工”的奖项。

    老板时常在加班时提供免费宵夜,有时还能吃到烧烤。

    虽然生活清苦,但也有盼头,每月发的工资除了寄一部分回家,剩下的便存在银行里。

    那段时间是珠三角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工厂开足马力日夜不休。

    不久后,李有才很快从杂工转正,每天在冲床前干活,沉浸在机械的嗡嗡声中。

    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李有才喜欢翻些书,琢磨如何学点管理知识。

    偶尔放假,便和二姐李芳、老乡们骑单车去附近的镇上转悠,探索新鲜的街景。

    最远一次,李有才他们从小榄镇骑到沙溪,再从沙溪回到东升镇,整整一天的骑行,虽累却也快活。

    同行的几个女孩子轮流坐在李有才车后座,有说有笑,那时的日子也算温馨美好。

    李有才刚来东升镇时,二姐李芳的一位工友——个性开朗的“胖妹”对他颇有好感。

    然而李有才那时心思单纯,沉迷于工作和赚钱的目标,并未理解她的心意。

    胖妹与二姐是同事,关系亲密。

    李芳偶尔开玩笑暗示李有才,胖妹对他“有意思”,可李有才仍是一脸茫然。

    还有一位来自鄂省的女孩琳子,有次李有才骑单车载着她,她悄悄地靠在他的后背,那时只觉得有些不自在,完全没想到她的小心思。

    二姐李芳偶尔笑李有才说:“你呀,真是个呆子。”

    李有才在五金厂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转眼间,他在东升镇已经待了两年多。

    这两年里,李有才不仅熟练掌握了冲压技术,还自学了一些简单的机械维修知识,成了车间里的“小能手”。

    一个周末的早晨,李有才正在出租屋门口修理他那辆二手自行车。

    二姐李芳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走过来:“快趁热吃,修车也不急这一会儿。”李有才接过碗,突然发现二姐的手上多了几道伤痕。

    “姐,你的手怎么了?”李有才放下碗筷,关切地问道。

    李芳下意识地把手往身后藏:“没事,厂里这几天的活儿太赶了,昨天剪线时不小心划到了。”

    李有才这才注意到,二姐的脸色比往常憔悴了许多。

    他想起最近经常听到二姐半夜咳嗽的声音,心里一阵酸楚。

    那天晚上,李有才辗转难眠,脑海里全是二姐疲惫的身影。

    第二天,李有才特意请了半天假,跑到镇上最大的书店。

    他在书架前徘徊许久,最后咬牙买下了一本《服装设计入门》。

    回家的路上,他绕道去药店,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了几盒补品。

    “姐,你看这个。”晚饭时,李有才神秘兮兮地从包里掏出那本书,“我听厂里人说,学这个以后能当设计师,工资能翻好几倍呢!”

    李芳翻开书页,眼眶渐渐湿润。她抬头看着弟弟晒得黝黑的脸庞,突然说道:“有才,其实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原来,李芳所在的制衣厂准备在邻镇开分厂,老板看中她踏实肯干,想提拔她去新厂区当车间组长。

    只是这样一来,李芳就得搬到新厂区附近去住。

    “这是好事啊!”李有才高兴地说,“姐你了车间组长就不用这么辛苦的在一线工作了!”

    李芳却忧心忡忡:“可我要是走了,你一个人我在这里不放心.”

    “嗐,我都多大的人了!”李有才拍着胸脯保证,“你就放心去吧,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

    “可是,你不会做饭,也不会……”李芳还是犹豫不决。

    李有才笑着握着二姐李芳的手安慰道:“二姐,我19了在咱们老家,过两年我都要结婚了。

    是个男子汉了,怎么能一直让姐姐照顾……”

    送二姐去新厂房的那天,李有才站在新工厂门口久久不愿离去。

    夕阳将李有才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他对未来的期待一样绵长。

    李有才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热土上闯出个名堂来不可。

    回到五金厂后,李有才仿佛变了个人。

    他开始主动申请加班,利用休息时间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难题。

    冲压车间的老张见他勤奋,便偷偷教他操作更精密的数控机床。

    三个月后,李有才已经能独立完成模具调试,连老乡厂长都对他刮目相看。

    一个闷热的午后,厂里突然来了批外贸急单。

    李有才在检查样品时,发现图纸标注的尺寸与实物存在误差。

    他壮着胆子找到生产主管,用自己记录的实测数据据理力争,最终避免了整批货的返工。

    这件事后,老乡老板破格提拔他当了班长,工资涨了长了一半。

    升职那天,李有才特意给二姐李芳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机器声轰鸣,李芳的声音却格外清脆:“我就知道咱家有才最出息!”

    挂断电话后,李有才摸着胸口的工牌,第一次在出租屋的镜子前挺直了腰板。

    过来年就二十了,那时家里人开始为李有才的婚事开始操心,他们老家的风俗是十八岁左右便开始谈婚论嫁。

    李有才的表嫂甚至特地介绍了一个女孩给他认识,还带她来李有才租的房子里吃饭。

    吃饭时,表嫂努力在他们之间撮合,但李有才一心想着努力工作赚钱,打算以后回去找他初中时暗恋的女班长谭雯雯。

    这份“暗恋”支撑着李有才,让让始终对未来充满动力。

    李有才升职后,工作更加忙碌,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周给二姐打电话的习惯。

    某个雨夜,他刚放下电话亭里的电话,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惊呼“李有才?”。

    回头一瞧,竟是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王强,浑身湿透地站在电话亭边上。

    “有才!真的是你啊!”王强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我在隔壁镇电子厂打工,听老乡说五金厂有个老乡叫李有才,我就猜到是你!”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这一晚,两人在李有才的出租屋里彻夜长谈。

    王强说起老家近况时,突然压低声音:“你还记得谭雯雯吗?她去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也出来打工了,听说还谈了个对象不知道真的假的”李有才手中的茶杯猛地一晃,滚烫的茶水溅在手背上竟浑然不觉。

    第二天上班时,李有才操作机床时罕见地走了神。

    老张是带李有才的师傅他看出一些端倪,午休时把他拉到车间后门抽烟:“你小子,心里有事?”

    望着师傅花白的鬓角,李有才终于吐露了心事。

    老张听完哈哈大笑,烟头在水泥地上碾出个焦黑的圆:“我像你这么大时,也以为非某个姑娘不娶。

    后来才知道,人生就像咱车间的传送带——该来的总会来。”

    周末,李有才鬼使神差地骑车去了当年和胖妹常去的小公园。

    秋千架上,一个扎马尾的姑娘正在跟几个小孩子玩乐。

    阳光透过榕树叶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她抬头看见李有才,惊喜地站起身——正是当年在制衣厂工作的琳子。

    “听说你现在当班长了?”琳子把剥好的橘子分给他一半,指尖还带着淡淡的橙香。

    回厂路上,晚风送来不知谁家收音机里的歌声:“命运就像齿轮转啊转”李有才蹬车的节奏渐渐轻快起来。

    经过邮局时,李有才停下车,给家里汇了这个月的钱。

    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几年前的国庆,李有才去参加老乡的聚会,竟然在东升镇意外遇见了女班长谭雯雯!

    原来,谭雯雯也和李有才一样是因为家境原因放弃复读出来打工,成了一名流水线工人。

    这次重逢,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因为身处异乡,李有才心生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每到不加班的晚上,我便去找谭雯雯,一起去溜冰。

    有次看到谭雯雯和别的男孩牵手,心里竟然泛起一丝酸意。

    为了更接近谭雯雯,李有才甚至把租房搬到她家附近。

    谭雯雯的弟弟谭小东也在东升镇打工,为了打好关系,李有才待谭小东如亲弟弟。

    (本章完)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14/14311/1111038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