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轻舟不载旧时愁
晨雾如纱,笼罩着通济码头。
江风裹着湿气扑面而来,旌旗在微光中猎猎作响,像是撕裂寂静的低语。
一艘官船静静泊于水畔,乌篷高桅,漆纹肃穆,船头立着一道清瘦身影——素袍束发,身形单薄,仿佛一阵风便能吹折。
可那脊背却挺得笔直,如松如竹,不弯不折。
应竹君静立船首,目光掠过空荡的码头。
礼部只派来一名小吏,宣读敕书时声音冷淡,念完便将印符往甲板上一掷,转身拂袖而去,连个正眼也未给。
这姿态再清楚不过:朝廷钦差副使?
不过是个得罪权贵的病弱少年罢了,何必礼遇?
人群却越聚越多。
百姓不知内情,只知这位“应少傅”曾在国子监为寒门学子请命,曾在御前力陈漕弊救下十万灾民,更在昨日一纸密奏扳倒七皇子,掀翻半朝贪腐。
他们不懂权谋,却懂恩义。
“应少傅莫走!”一声呼喊自岸边炸开,带着哽咽。
一位老农踉跄上前,双手捧着一只粗陶碗,碗里盛着清水,微微晃荡。
“您替我们说话……这一碗水,是活命的恩情。”他眼眶通红,“去年大旱,若不是您奏请开仓,我家三口人早埋在黄土下了。”
应竹君缓缓走下几步踏板,接过那碗水。
她没有犹豫,仰头一饮而尽。
水凉涩,混着泥土味,却像一道暖流直坠心腹。
她垂眸,睫羽轻颤,眼角微润,却不肯落下一滴泪。
重生以来,她早已学会把所有软弱藏进骨髓。
但她记得——前世被囚冷宫时,也曾渴极,想喝一口干净水而不得。
那时无人相望,唯有雪夜孤灯,映着铁栏寒影。
如今这碗浊水入喉,竟比琼浆更烈。
她将空碗递回,低声:“我记着你们的恩。”
转身登船,脚步沉稳。
就在此时,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晨雾。
欧阳昭疾步奔来,青衫已被露水浸透,发梢滴水,怀中紧紧护着一卷泛黄图纸。
他喘息未定,目光灼灼地望着她:“我……赶上了。”
他将图卷递出,声音压得极低:“这是我家祖传的《江南水道经纬图》。先祖曾任巡河御史,暗中记录了所有私渠、暗坝、走私渡口。”顿了顿,他又道,“我知道您此行名为巡视水利,实则要查江南税银流失之谜。可那些账本都是假的——真正的银子,走的是水底暗流,经太湖匪寨,转手盐枭,最后流入北境敌国。”
应竹君接过图卷,指尖微动。
展开刹那,瞳孔骤缩。
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数十条隐秘航线,河道交错如蛛网,某些支流甚至不在官绘舆图之上。
更有红点标记“夜渡口”“沉箱桩”“铁链闸”,皆是寻常舟船难以察觉的机关所在。
她缓缓卷拢图轴,郑重收入袖中:“此图若成,江南清明可期。”
欧阳昭望着她,忽然一笑,笑容苦涩又决绝:“家父说交出此图,便是与江南豪族为敌。但我信您。若您败了,这天下,也就再没人敢查真相了。”
她看着他,轻轻点头:“你放心,我不会败。”
话音未落,人群中又一阵骚动。
崔嬷嬷挤了过来,白发凌乱,拄着拐杖的手止不住颤抖。
她艰难地抬起手,从怀里掏出一枚小小的香囊,蝉纹绣得精细,针脚已有些磨损。
“小姐……”她喃喃,声音沙哑,“老奴伺候过您母亲……她当年也去过江南。临行前,巫族长老亲自缝了这个香囊,说‘九节菖蒲’能防蛊毒,也能……压惊魂。”
应竹君心头猛然一震。
母亲曾提过——巫族女子远行,必佩蝉纹香囊,因江南多瘴疠,更有古族遗脉擅驭虫毒。
她一直以为那是旧事传说,未曾在意。
可此刻,玲珑心窍内的玉佩竟隐隐发烫,似有低鸣自识海深处传来,模糊不清,却又带着某种古老的警示。
她接过香囊,握在掌心,温热的布料贴着皮肤,仿佛承载着两代人的命运交接。
她紧紧握住崔嬷嬷枯瘦的手:“嬷嬷保重,等我回来。”
老人泪如雨下,只是点头,说不出话。
船帆渐起,缆绳解离。
韩十三默然立于她身后,黑衣佩刀,目光如鹰扫视四周。
他知道,这一去,不只是巡查水利,更是踏入龙潭虎穴。
江南三大世家盘踞百年,税赋十成只得其三,背后牵连的,不止是财货,还有皇室血脉与藩王利益。
而她,一个十五岁的“病弱少年”,竟要以身涉险。
风鼓船帆,舟行渐远。
岸上百姓仍在挥手,有人跪地叩首,有人泣不成声。
那一声声“应少傅”的呼唤,随江风飘散,却一字一句,刻入她心。
她站在船头,望着京城轮廓在晨雾中缓缓退去,唇角忽地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前世她步步退让,只为一人倾尽所有,最终换来满门抄斩、冷宫惨死。
今生——
她抬手抚过袖中玉佩,玲珑心窍内,【归墟殿】的古桥仍在震颤,裂纹蔓延,仿佛某种禁忌正在苏醒。
而她的声音,在心底冷冷响起:
“这一次,是我主动踏上征途。”
江流东去,载不动旧时愁,却载得起一场血雨腥风。
十里江岸,水色苍茫。
官船破雾而行,如一柄缓缓出鞘的冷刃,划开晨光未散的静谧。
水面泛起细碎涟漪,倒映着天边渐次亮起的微明,也映出船头那道清瘦身影——应竹君立于风中,素袍翻飞,指节紧握栏杆,骨节泛白。
就在此时,马蹄声如雷贯耳,自岸边疾驰而来。
一道黑影破雾而出,玄衣黑马,面覆轻纱,仅余一双冷眸如刀锋扫过甲板。
是暗十一,九王府亲卫,来去无踪的影刃。
他勒马停驻于浅滩,声音低沉如铁石相击:“九王爷令:自此每五十里设一暗哨,遇险即燃‘青鸢灯’,三盏连升,必有援至。”语毕,掷出一枚玄铁令牌,嵌有龙鳞纹,触手生寒。
韩十三上前接住,指尖摩挲其上刻痕,眉心微蹙。
他知道,这不仅是护送,更是某种默许的结盟——九王爷封意羡,朝中最孤高的冷面权臣,竟在她离京之初便悄然布下退路。
可为何?
他侧目看向船首的“应行之”,那人正凝视着手中的令牌,眼神幽深如渊。
她没有推拒,也没有感激,只是轻轻颔首,仿佛早已预料。
“因为他知道……我会走一条没人敢走的路。”她在心中低语。
风骤起,吹乱了她的发丝。
袖中玉佩忽地一烫,像是被什么力量轻轻叩击。
她不动声色地抚过佩囊,神识却已沉入玲珑心窍——
归墟殿内,那幅横亘虚空的古老图卷再度展开一寸。
灰雾弥漫间,山川河流缓缓浮现,而太初仙阙之上,第三行小字幽幽浮现,墨迹如血:
“献祭者,不得归。”
她瞳孔微缩。
这不是警告,是预言。
可谁是献祭者?是谁注定无法回头?
她闭了闭眼,将杂念压下。
此刻不是探究宿命之时。
江南之行,步步杀机,她必须比命运更快一步。
夜幕降临,江面笼上一层银霜般的月光。
舱内烛火摇曳,药香氤氲。
她取出母亲遗物玉佩,指尖轻点,一道灵光闪过,眼前空间扭曲,踏入【药王殿】。
此处时间流速百倍于外界,草木葱茏,奇花异草遍布,空中悬浮着无数丹方玉简。
她径直走向药炉台,取出几味珍稀药材——九节菖蒲、紫金藤、雪蚕茧粉……一一投入鼎中。
火势升腾,药气成雾。
一个时辰后,三十六粒“安神散”与四十八丸“辟秽丸”炼成。
前者宁心定神,防蛊惑迷魂;后者驱瘴辟毒,专克南方湿疠。
她亲自将药分发给随行侍从,并叮嘱每人每日服半丸,不可中断。
“这不只是治病。”她对欧阳昭低声道,“这是在敌境中活命的底气。”
欧阳昭望着她清减却坚定的面容,心头震动。
他曾以为她是靠才学与运气崛起的少年英才,如今才明白——她早就在为每一步死亡预演生机。
更深露重,众人各自安歇。
唯有她独坐舱中,召韩十三与欧阳昭密议。
三人围坐于灯下,地图铺展于案。
她以朱笔勾画路线,设立三班轮值制度,每更交替巡查;又拟定密语代号,以诗文断句传讯,一旦失联,则立即启动弃船预案,潜入预定支流与暗哨汇合。
“我不信天命,也不倚权贵。”她抬眸,目光如刃,“我们能活下来,只因为我们比敌人想得更多、准备得更早。”
韩十三沉默良久,终于单膝跪地,右手按胸:“属下誓死追随。”
欧阳昭亦起身拱手,声音微颤:“此行若成,天下苍生有望;若败……至少有人敢站出来。”
她没说话,只是将一杯清茶推向二人。
茶烟袅袅,映着窗外江月如练。
那一刻,前世冷宫的寒夜仿佛扑面而来——铁锁叮当,雪落无声,她蜷缩在角落,渴求一口热水而不得。
那时无人为她点灯,无人替她执剑。
而现在,她自己成了那盏灯,那把剑。
子时整,万籁俱寂。
她步入玲珑心窍深处,不再点燃心灯,而是盘膝坐于归墟殿中央,面对那幅不断延展的图卷,闭目凝神,以意志直通府邸本源:
“我不是谁的祭品,也不是开启你力量的钥匙。”
“这玲珑心窍——由我主沉浮!”
话音落下,整座仙府轰然震颤。
藤脉逆流而上,晶石嗡鸣作响,空气中浮现出层层波纹。
一道模糊身影缓缓凝聚,披玄甲,执玉笔,立于虚幻朝堂之上,面容竟与十五岁的她一模一样。
“你终于回来了。”那影子开口,声音空灵而坚定,“这一次,别再被人牵着走。”
她望着那个“自己”,唇角微扬:“我从未打算再做棋子。”
光影消散之际,归墟殿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似远古回音,又似命运低语。
而在千里之外,江南某处荒庙。
残垣断壁间,古槐参天,檐角锈铃轻响。
一只通体漆黑的蝉悄然停驻,双翼薄如冥纸,足间缠绕着半片烧焦的黄纸,上面残留两个炭化的字:
“别……回。”
风起,黑蝉振翅而起,没入浓云。
江流无声东去,船行三日,已入淮南地界。
舱内,欧阳昭摊开《江南水道经纬图》,指尖落在一处隐秘支流,声音压得极低:
“此处名为‘断肠湾’,两岸密林遮天……”
(https://www.dindian55.com/html/4841/4841591/5027698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d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dian55.com